李新平
勞務派遣本質上來講是一種靈活用工模式,其萌芽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在國家產業調整,大量工人失業的社會背景下,工人為養家糊口逐漸形成的用人形式,在發展初期勞務派遣的用工方式解決了許多工人的生計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勞務派遣形式發展十分迅速,但是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并未及時提上日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法律糾紛問題逐漸增多,勞務派遣工人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事件越來越嚴重。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近些年來勞務派遣的規模一直在擴大,直到2010年底,我國勞務派遣的職工人數已超過全部職工人數的20%,而且部分企業的勞務派遣人數比例更高[1]。
當前經過我國法律的不斷完善與修正,勞務派遣的適用范圍逐漸受到限制,但是在發展初期或過去幾年來,除去少數特許行業以外,絕大多數行業均可采用勞務派遣的形式,甚至包括核心崗位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
而且由于勞務派遣員工與正式員工的待遇差距較大,企業為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往往選擇水平相對較低的勞工,再加上我國相關監管制度不夠完善,大大降低了勞務派遣的用人門檻,這也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
能夠接受勞工派遣的員工多數為弱勢群體,為生存不得已而為之,而且我國又缺乏相應的保護制度和法律,導致勞工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勞工的職業穩定權、團結權、同工同酬權及社會保障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使得勞工生存環境越發惡劣。
導致我國勞務派遣出現當前現狀的原因主要分為兩點,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內在原因包括企業單位以追求最大化的經濟利益為目標,勞務派遣剛好符合其需求,而且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工只有“接受”勞務派遣才能更好的生存[2];外在原因則主要是政府的決策失誤,在進行企業整改以后,政府為解決人民的就業問題,曾大力推行勞務派遣模式,但是又未能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最終導致勞務派遣行業的畸形發展。
近些年來,我國逐漸重視起勞務派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采取許多必要的措施進行整改,制定和完善了相關法律法規;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修正案》規定,勞務派遣用工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具有管制性強制規范屬性,超出所規定的崗位范疇,勞務派遣用工屬于無效派遣;換言之,若是用工單位只能對做臨時工、輔助工和替代工的人員實施勞務派遣,否則用工單位的派遣行為屬于無效行為,那么在上述規定向下如何去確定勞工的工作性質屬于“三性”范圍是該法律法規實施的必要條件,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鑒別勞工的工作性質本身便較為困難,而存在的問題也是嚴重阻礙《勞動合同法修正案》實施效果的主要因素。
從《勞動合同法修正案》的用詞中不難發現,法律規定用了“只能”兩字,這表示著較為強烈的強制性規范性質,而強制性規范其主要的功能是保障用人單位和勞工之間的平等地位,為了維護處于相對弱勢一方的利益,從法律層面上來講強制性規范具有明確的目的導向,一旦違反則表示絕對否定其行為效力[3]。
實際上勞務派遣的迅猛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和相關產業的整體格局,而且接受勞務派遣的勞工其本身的利益和權益得不到保障,上文中也提到近些年來用人單位和勞工之間的摩擦糾紛逐漸增多,部分用人單位也在法律相關不健全的情況,鉆法律漏洞,實施不合法且不道德的行為,在整體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勞工的工作環境、待遇等大不如前,嚴重損害了勞工的利益,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與發展,因此在上述背景下,我國不斷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以圖遏制勞務派遣相關產業的發展,保障勞工的基本利益和權益,在最初的《勞動合同法》中,并未有任何帶有強制意味的字眼,只是針對勞務派遣的適用范圍進行倡導性的立法,但是倡導性的法律法規并未起到理想的效果,我國勞務派遣的規模仍然在不斷壯大,因此在《勞工合同法修正案》中采用了強制性的立法表述[4]。國家希望通過規定和干預勞務派遣的適用范圍,來減少或限制勞務派遣勞工人數和產業發展規模,干預勞工市場模式,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保障勞工的合法權益和利益。
總而言之,勞務派遣適用范圍的制定和保障法律法規的實施是解決勞務派遣問題的關鍵,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并尊重勞務派遣的客觀發展規律,借鑒他國先進的改革經驗,結合我國基本國情,進行綜合考察和評估,制定適合我國的勞務派遣法律。
[1]宋群英.關于勞務派遣相關法律問題的思考[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2):91~92.
[2]王銳.勞務派遣相關法律問題淺析[J].消費導刊,2014(3):183~184.
[3]柯望,張雅薇.與勞務派遣有關的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5(29):178.
[4]任慧芳.勞務派遣相關法律問題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3(1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