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成武
道德情感是人的一種主觀體驗和感受,亞當.斯密提出,以自利為基礎的市場機制必須用以他利為基礎的道德情感來協調[1]。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道德情感是用道德原則的觀點感知各種現實的觀點時,人所體驗的所有情感[2]。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道德情感是人們根據社會的道德規范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舉止行為、思想、意圖時所產生[3]。林崇德、楊治良等則認為道德情感是人們根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4]。還有研究者認為道德情感是個體對于客觀的道德事實、現象是否符合主體需要的一種情緒體驗[5]。陳琦,劉儒德認為道德情感來自道德需要的滿足和實現[6]。綜上,雖然不同的學者對于道德情感的觀點有所不同,但都強調人的主觀體驗,這種體驗與情緒和內心感受相關。
皮亞杰將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在前道德階段,兒童的行為直接受行為的結果所支配;他律道德階段兒童認為規則是絕對的和固定不變的,由權威所給予[7]。科爾伯格將道德發展分為三水平以及六階段。在前習俗水平,包括兩個階段:懲罰與服從定向,天真的享樂主義;習俗道德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和維持社會秩序的道德兩個階段;后習俗道德水平,包括社會契約定向和以個人良心為原則的道德兩個階段[8]。皮亞杰和科爾伯格都把道德的發展分為階段性進行研究。
關于道德情感的相關理論,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超我代表的是人格中的道德成分。弗洛伊德認為緊張是伴隨超我和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本我與社會規范之間的矛盾是這種緊張產生的根源[9]。本能的需要和超我力量是兒童內在的雙重性,這是道德情感的形成所導致的[10]。
社會直覺理論認為道德判斷的產生是依靠道德自覺,以及在有需要的情況下事后對事件進行一個緩慢的道德推理[11]。Haidt認為道德情感可以有效地促進個體親社會行為,例如移情可以有效促進人們的利他行為,同樣感戴也促使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12]。道德情感能力的概念是最早被用于區別某一種情緒狀況于道德情感[13]。道德情感能力是一種內隱的程序性能力,這種能力與道德情感相互聯系,并且能夠促進人們的親社會行為[14]。作為一種內隱性的能力,能在必要的時候促進人的適應性行為。
戴艷,鄭日昌編制了以同情心、自尊心、責任感和羞恥感為道德情感的4個維度的道德情感量表[15]。盧家楣等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青少年愛國感和關愛感發展可喜;青少年道德情感與學業自評、師生關系、教師有情施教的狀況同步發展。文福榮,肖少北編制的青少年道德情感問卷試測結果表明:同情心、自尊心、責任感、羞恥感4個因子共同解釋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陳寧的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總體發展水平較高,但是離教育目標和理想狀態仍有較大差距;快樂度、壓力度、人際關系、課程興趣和活動興趣均對大學生道德情感具有顯著的效應。黃時華,官永雄,張衛編制的大學生道德情感問卷包括3個因素:愛國感、責任感、正直感。
因此,道德情感研究一方面越來越結構化;另一方面,對道德情感這一抽象概念的研究也更加量化。還有研究者提出,道德情感的研究正經歷從分立到整合的過程,在分立地探討具體的道德情感的神經機制、適應機能和文化特征的基礎上,當前的研究以更為整合的視角理解道德情感的動機功能。因此,道德情感的研究在不斷結構化、具體化、量化的基礎上,也正從分立走向整合。
[1]亞當·斯密.道德情感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心理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心理學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沈嘉祺.論道德情感的生成與培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6]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8]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發展心理學[M].鄒泓,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
[9]侯曉輝.聚焦情緒與道德發展:各派心理學理論觀[J].現代教育科學,2008(2).
[10]謝清彬.教師道德情感的結構、發展特點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11]Haidt,J.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al tail: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2001.
[12]Haidt,J.The new synthesis in moral psychology[J].Science,2007.
[13]Tangney,J.P.Moral affect:The good,the bad,and the ugl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
[14]Leffel G.M.Who cares? Generativity and the emotions,Part3.A social intuitionist “ecology of virtue”moral[J].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2008.
[15]戴艷,鄭日昌.小學生道德情感量表的編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4):456~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