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學
清政府派遺留日學生,最初目的是為了解決外交溝通上翻譯人才培養問題。甲午戰敗后,國人欲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美國和日本為了增強對中國的影響力,幾乎同時發出愿意接納中國留學生的愿望。在此背景下,浙江杭州蠶學館以民間形式,于1897年,派遣嵇侃和汪有齡赴日學習蠶桑。1898年,清政府又以官方形式,派遣南洋公學楊蔭杭、雷奮、揚廷棟等學生留學日本,從而拉開了我國晚清留日學生運動的序幕①。就全國而言,遵義留日學生群體的形成,也是比較早的(1900—1902)。研究表明:1902年,在日本留學中國學生人數只有700人左右,遵義學生占全國1%,如果從地域面積及人口密度計算,遵義留日學生比江浙留日學生密度還高。遵義留日學生是分三批抵達日本,最早的黎淵于1900年8月抵達東京,他與多數留日學生不同,在國內就做了充分準備,在其姑丈劉慶汾的指導下,學習了半年多時間的日語。因此,直接進入東京法學院(大學)學習。1901年12月,黎邁抵達東京,先進入清華學校(該校為中國留學生補習的學校)學習,目的是補習日語學習和西方科學知識。通過長達兩年時間學習,于1903年7月,順利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化工專業學習。1902年4月,蹇念益、毛邦偉、蹇氏三兄弟同期抵達東京,先入清華學校補習日語和普通科。他們以長短不一的時間,相繼考入不同的日本大學。
從零星記載看,他們皆抱著學習日本先進科學文化,報效國家的愿望而來日本,始終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學習期間只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很少參與激進的革命活動。他們受曾國蕃、黎庶昌等人的影響,傳統儒學思想根深蒂固,對推翻滿清王朝的革命自覺不高,主導他們留學的思想是“中體西用”、“維新”、“富國強民”。例如在選擇學校及專業方面,就充分體現了這思思想。中國傳統教育中沒有自然科學內容,留日學生多數選擇文科專業而不選擇理科專業。留日學生如果選擇理科專業,必須補學中學(日本中學學制五年)自然學科,即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中學普通學科,這對中國留學生來說是很難的事。然而,遵義留日學生黎邁選擇學習自然科學(化學)專業。在清華學校補習期間,參與了早期浙江留日學生陳榥主特的《物理易解》編輯出版工作②。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們亦參加很多愛國學生活動。另外,他們與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后,被迫選擇留學日本的留學生不同。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國內各類傳統生員仕途受阻,很多生員被動留學日本,中國留日學生人數巨增。日本教育資源有限,留學教育質量迅速下降。因此,1905年前后留學日本的學生教育質量差別很大,遵義早期留日學生均為日本留學質量好時的留學生。
遵義早期留日學生均于辛亥革命前學成歸國,普遍承載著傳統的思想保守,均以“中體西用”、“維新”、“富國強民”為主導思想。既有傳統儒雅風度,又有日式西化氣質,皆為學貫中西,滿腹經綸的新派學者。雖然缺乏革命精神,但不乏“維新”、“變革”、“富國強民”覺悟。他們均先后供職于沒落的晚清政府和新生的民國政府,一身憂國憂民,用自己的所學知識,服務于國家和人民。
(1)黎淵(1879—1935)年,字伯顏③④,遵義新舟人。1899年,由四川官派留學日本,在蘇江、上海等地作了充分的留學準備,學習日語。1900年8月抵達日本東京,直接入東京法學院學習,完成四年制大學全部課程并畢業,1905年回國。他是貴州第一位(現代意義)大學(文科)本科畢生,回國后為中國晚清君主立憲,民國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高等教育等均作出過重大貢獻,為中國培養李大釗這樣的共產黨領袖。承續家風,喜歡詩文。著有《明致堂詩稿》、《鳩寄廬集》、《鷦巢集》等遺著傳世,1935年,客死他鄉,享年55歲。
(2)黎邁(1882—1953)年,字再稚,又仲蘇,遵義新舟人。1900年,由四川官派留學日本,1901年12月,抵達日本東京。先入清華學校學習,系統學習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西方科學文化知識。在清華學校學習期間,參與編寫了中學物理教科書《物理易解》。按中國物理界普遍認為,在《物理易解》出版前,日本人藤田豐八將飯盛造編寫的《物理學》譯成中文,分上中下三冊,分別于1900年出版上中兩冊,1903年出版下冊。認為是“物理學”一詞由日語漢詞轉借到中國始端,使《物理學》一書在中國近代物理學史上倍受重視。論其物理學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而言,飯氏《物理學》只是轉借“物理學”一詞,而《物理易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學教科書。黎邁于1903年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學習,完成四年制大學全部課程并畢業,1907年回國。他是貴州第一位(現代意義)大學(理科)本科畢生。回國后,參加是年清政府舉行的歸國留學生統一考試,先后服務于晚清政府,國民政府軍工、自然資源及金融等部門。著有《物理易解》1902年;《甘肅金融業之過去與現在》1941年《西北資源》第2卷。承續家風,喜歡詩文,著有《工隱廬詩鈔》、《工隱廬隨筆》、《海棠軒稿》等遺留于世,1951年,客死他鄉,享年71歲。
(3)蹇念益(1876—1930)年,字季常,遵義城人。幼年隨父在四川讀書,1895年,受川東兵備道員黎庶日囑托,由重慶運糧返遵賑災,使賑災富有成效。1900年,赴京科考落榜。1902年10月前抵日本東京,先進入清華學校補習日語和普通科。190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法政。留學期間,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組織了1903年拒俄留日愛國學生運動,1905年反“取締規則”留日學生運動,是一個富有愛國主義精神學者,1907年回國,先后服務于清政府財政部門。1915年,蹇念益與蔡鄂、梁啟超密謀反袁,與蔡鄂、梁啟超、黃興等革命領袖結下了深厚友誼,后因政見分歧而放棄革命理想,終日以飲酒消遣。在梁啟超病逝后,更覺知交零落、生活寡歡,又逢半身偏廢,于1930年,客死北京,享年54歲。
(4)毛邦偉(1875—1928)年,字子龍④,遵義城人。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并補庚子恩科;并補二十六年庚子正科)舉人。1902年4月抵日本東京,先入清華學校補習日語和普通科。1903年,入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習教育。在日本留學時間長達十年,對日本及西方教育有較深的認識。民國初歸國,回國后先后在臨時政府教育部任全國編籌委員會主任,主編中小學教科書;1912年,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即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1919年后,三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校長。在教育生涯中結識了蔡元培、魯迅、李大釗、陳中凡等眾多名流,為我國師范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著有《音樂與教育》1927年出版,《中國教育史》1932年出版。192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53歲。
(5)蹇先榘(1881—?)年,字方叔;蹇先驄(1886—?)年,字恒駒⑤⑥。皆于辛亥革命(1911年)前后學成回國。兩人均在日本學習生活長達十年,是少有的精英人才。蹇先榘回國后,一直生活在南京,從事教育文化事業,常與同時代的文人雅士唱和。蹇先驄回國后,于宣統三年(1911辛亥),參加清廷留學生應試,選錄法政科舉人。民國期間,先后出任河北省官產驗照辦邦辦。日偽統治期間,任南京財政局局長等職。蹇先昌(1881—?)年,字經叔。1913年,在日本東京跟隨國父孫中山從事革命工作,時為國民黨日本東京支部黨員。
晚清遵義留日學生群體是全國留日運動的縮影,亦是中國傳統文化(“沙灘文化”)與日本人演繹后的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結果。遵義留日學生群體有其顯著特征:(1)遵義留日運動的啟動時間早,在全國也是較早出現留日學生的地區之一,比本省及周邊各省早2—5年。原因是“沙灘文化”核心人物黎庶昌有游歷歐洲及出使日本經歷,在遵義形成活躍的開放思想,這種開放思想改變了陳舊觀念,從而影響年青人離鄉求學志向。(2)晚清遵義留日學生群體,雖然規模不大,只有七人。但留學生在擇校及選學專業上特點顯著,七個人選擇各不相同,有法政、教育、經濟、化學等科,全面觸覺西方科學各領域。(3)晚清遵義留日學生,均決心學業有成,留學時間從(5—10)年不等,沒有一人中斷學業,每人均嚴格按照當時規范的日本教育流程,完成所學專業(中學—大學)全部課程,順利畢業回國。表明他們皆為中國留日學生中嬌子,以其回國后的個人表現,亦充分說明這一點。(4)晚清遵義留日學生群體,表現出明顯的保守思想,固有的儒學思想并沒有因留學而改變,留學只是為了求知學技,整體上缺乏革命
精神。他們多數人忠貞于日暮途窮清政府。當國家政權易位時,難也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不能潛心于自己專業發展。(5)清政府倡導的晚清留日學生運動,其結局對清政府而言是悲的,不但沒有挽救清政府的滅亡,反而加快了推翻封建王朝進程。當時,日本并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西方科學體系,只是相對中國而言,在學習西方文明上約為領而也。因此,晚清留日運動長達三十五(1897—1932)年,留日學生數十萬人,幾乎沒有造就出自然科學方面杰出人物。(6)晚清留日學生,雖然沒有在學術上有大的突破,但他們為中國近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教育事業,帶來了一套完整的語言表述系統(即文言文的白化、數學在學科中的運用、符號表述等),例如:魯迅在其作品中就時常使用“阿Q”“M先生”之類的表達方式。漢語表述以從傳統的“字”表意,發展為“詞”表意。大量日語漢字組合直譯為漢語詞匯,從而形成了現代漢語基礎,以至于今天中國的各個學科,都不難找到日語漢字組合的漢語詞匯。
注釋:
①呂順長.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
②陳榥.物理易解[M].朱宗萊,任允,黎邁,張競仁,合校.東京:教科書譯輯社,1902.
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三十三年留學生史料[J].歷史檔案,1998(01).
④王明.民國時期三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毛邦偉述略[J].貴州文史叢刊,2009(02).
⑤王立群,王俊斌.南京國民政府時間河北旗地管理考述[J].燕山大學學報(社科),2008(06).
⑥葉揚兵.日偽統治時間南京的娼妓業[J].學海雜志,2010(06).
[1]許樹錚.清末留日學生許嘉澍先生傳略[J].傳記文學,2011,99(3).
[2]軍國民教育會.東京軍國民教育會捐款清單[Z].
[3]李文希.辛亥革命時期的黎淵和北洋法政學堂[J].北京觀察,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