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芬
“激勵機制”是指在組織系統中,管理者或相關部門運用多種激勵手段并使之規范化和相對固定化,而與激勵對象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構、方式、關系及演變規律的總和[1]。在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亟需規范配套的激勵機制來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挖掘創新創業潛力,更好地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目前,已有少量激勵措施在運作,效果良好,但缺乏配套的激勵機制,這需要國家、社會、高校等協同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為創新創業教育保駕護航。
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主要作用在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潛力,激勵大學生走創新創業的發展道路,推動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對于大學生全面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提高社會競爭意識,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通過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大學生中間推廣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對于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大有裨益,讓學生在思想意識上能認同創新創業,并積極主動響應,增強創新創業信心。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更是各大高校綜合競爭力的標志。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根本要靠創新,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更需要創新創業的支撐。通過創新創業激勵機制的作用,改善教師和學生的創新創業現狀,以盡快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水平,讓更多的學生敢于創新創業,將學校的教育水平提升一個新的高度,為社會輸送更多創新創業人才。
首先,現在絕大部分學生的職業生涯目標就是尋求穩定、沒有風險的工作,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只是適用于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學習成績優秀的極個別學生受益的專項教育,大多數普通學生不需要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是一種實屬無奈的選擇;其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非常薄弱,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程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對“風險大、難度高”的創業不太關注,有的甚至置身事外,漠不關心,學生更愿意學習一些現實性的、實用性的課程,就創新性課程而言,學生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再加上社會、學校和家庭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支持不到位,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導致學生缺乏創新創業意識。
目前,各大高校未設立專項激勵機制,創新創業水平依然處于初級階段,教學效果一般,不能很好的保障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學生享受創新創業教育,學校教育工作主要放在專業人才培養上,尤其是重點學科的培養更是投入大量的經費和師資,而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只是停留在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上,對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只是簡單涉及。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創新創業教育熱情不高,在給學生講授創新創業方面的課程時,只重視理論知識,沒有系統性實戰性的教育過程,嚴重缺乏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方面的師資,這是當前我國高校創業激勵實施過程中的薄弱環節[2]。
雖然國家、高校已經有一些創新創業的教育方案,但只注重眼前效果,缺乏長期有效的保障機制,如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獎勵機制的保障遠遠不夠,獎勵標準太高,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要求太苛刻,導致部分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項目望而卻步,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創新創業積極性,限制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激勵機制的制定要切實服務于創新創業教育,但好多高校的激勵措施流于形式,如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產學研基地、工作室等建立的初衷是服務于創新創業教育,但建成之后只用于檢查、參觀等面子工程,并未真正應用于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學生的創新創業靈感無處驗證,阻礙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
國家和政府根據創新創業教育情況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是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指向標,但其中的激勵機制比較籠統,各高校未根據學校定位和發展情況進行政策的具體化,執行力較差,不能很好的落實各項激勵機制,高校、教師和學生處于漫無目的的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發展。
從研究現狀來看,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的研究仍屬于初級階段。在高等教育學研究領域中,雖已有一些創新創業激勵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不夠系統,理論機制居多,如何激勵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用機制更是少之又少。國家、社會、高校應該積極響應“萬眾創新、全民創業”的口號,通過增加激勵機制不斷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方面指導,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出更多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
[1]曾怡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激勵機制構建研究[J].高教學刊,2016(14):3.
[2]李新倉,楊曉非.國外高校創業教育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8(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