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玲
作為職業教育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藝術類高職生相較于其他專業的高職生,更明顯的表現出文化基礎薄弱、紀律性不強、易沖動、受挫力差等特點,心理上更多表現出強迫、人際敏感和焦慮等癥狀。
藝術類高職生如此心理狀況之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比如外界社會環境的影響:現今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各種文化思潮沖擊、互聯網訊息傳播等;又如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因素:家長的文化和職業背景、家庭的經濟條件和價值取向、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和教育管理模式等;當然也離不開自身專業的特殊性和個體心理認知的偏差。
為了對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進行有目的的培養,我校面向全校所有專業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針對高職生成長過程中的階段特點和日常常見的心理問題,分別設置了新生適應、自我認知、成才成長、人際交往、情緒調節、戀愛與性心理、挫折心理和心理障礙等八個單元,共16學時。受到課時和教學環境的限制,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重理論輕實踐、重形式輕內涵,這往往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往往會忽視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實際需求。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情境法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的運用,能打破教學的瓶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動參與者。藝術類學生的個性張揚、文化基礎偏弱等特質,更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此類情境體驗式教學方式的必要性。
團體輔導是借助團體的力量,對學生的即時感受和體驗進行分享與引導,運用到藝術類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營造出和諧的氛圍,不僅有助于師生互動模式的建立,師生心理距離的拉近,還有助于利用課堂有限的時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從而促進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針對藝術類高職生文化基礎較差、好動不好靜等特點,將團體輔導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中來,將基礎知識的講解、活動的體驗感悟和互動分享相融合,重視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情感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容易為學生接受,特別適合藝術類高職學生。
藝術類高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相對獨立的群體,具有相似的身心發展階段。他們都面臨著共同的發展課題和成長困擾,諸如新生適應、學業發展、生涯規劃、人際關系、情感處理等問題。通過團體輔導,讓學生了解到同齡人所遇到的共同經歷和相似問題,減少其孤獨無助的迷茫,使其在團體中獲得支持和安全感。這可以樹立學生的團體意識,使其適應新的人際關系,接受自己的心理變化,從而對學習和未來更有信心,能夠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團體輔導的感染力強,學生在接受團體內部其他成員幫助和影響的同時,也在幫助和感染著其他成員,學生之間是積極互動的關系,他們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更是課程建設的主體。將團體輔導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促進學生自我教育的體驗性、互動性和實踐性,在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短缺的情況下,可以有效提高輔導效率,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如何很好的將團體輔導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需要根據學生實際需求與課堂教學專題來精心設計,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技巧。通過心理游戲、角色扮演、心理劇、心理電影等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寓教于樂,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內容,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體驗性與實踐性。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擾。
團體輔導被稱為“神奇的圓圈”。理想的團體輔導場一般要求具備寬敞整潔、沒有固定桌椅,設有隔音設備等條件,成員可以圍坐在一起,面對面交談,彼此視線交流。然而,實際教學場所多是桌椅固定的教室,加上是合班課,教室里學生比較多,特別是活動時,會比較熱鬧,往往會影響到周邊教室的教學。
團體輔導是一項以體驗為主的心理學專業技能,勝任的團體領導者必須接受嚴格的輔導技術的專業培訓,要有參加多個團體輔導的經驗。一些有熱情但能力不足的領導者在帶領團隊時會給成員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不多,有一部分為兼職心理輔導員,非心理學專業背景出身。
此外,我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針對大多數同學遇到的都是一般性的心理困擾,而針對少數學生在心理上出現的個別問題,如失戀、學習成績差、自卑、抑郁、網癮等,在課堂上難以充分展開輔導,這就需要在課外尋找機會來幫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