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平/廣西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目前,思政課教學仍然固守“一本教材、一個大綱、一種考試”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能結合學生專業發展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很難吸引學生。甚至有學生認為思政理論與現實不符,學習純粹只是為了修夠學分。
根據姚宏志的研究,分類教學是指:“以課程設置總體目標為指導,根據高校學生學科專業、知識構成、思維特點等因素進行分類,然后采取相應教育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边@種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可行的。通過查閱文獻,可以了解到,在實踐中不少高校都有較為成功的嘗試,主要有兩種分類:一是按學生的不同學習動機來分類教學,以淮海工學院為代表,該校將學生分為“考研、考公類”和“其他就業類”兩類來因材施教;二是按學生的專業特點來分類教學,以宜春學院、安徽師范大學和蘭州城市學院為代表,大致可分為文史類、理工類和藝體類。
本文按學生的專業相結合進行分類教學的思路,探索按照文史類、理工類和藝體類專業的三類分類教學模式的建構。
根據不同類別學生的特點,對各門課程適合各類教學對象的教學專題進行集體討論、備課,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專業類型的需求,同時,也結合專業特點有側重地選擇素材和收集教學案例、圖片資料、教學視頻,反映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具體實際,編制有針對性的教學大綱和教案。大致來說,文史類專業的教學要重視理論知識的系統講授,突出理論熱點和難點問題,使學生具備較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理工類專業以以講清理論觀點為重點,側重于培養人文素養;藝體類專業,由于文化基礎比較差,要更關注思政課的趣味性,主要在于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
教學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也要根據不同專業類型的學生的特點來選擇。通常而言,文史類學生感性思維較明顯,理科生則更多的是理性認知和抽象思維能力較強,藝體類學生形象思維比較突出。因此,在教學形式上,文史類專業以啟發式教學和問題探究式教學為主,更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重點抓知識傳授和理解,實踐教學內容以各類考試為指導要求提交作業、論文為主。在考試評價方式上采用過程性考試加期末考試(閉卷)方式,內容以知識點為主。理工類和藝體類則可以適當降低理論知識要求,更多以體驗式教學、情境教學等為主,盡可能利用多媒體與網絡技術手段,采用案例、互動等以增強課堂效果,使教學內容以多種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考試采用考查方式或開卷考試。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單靠課堂上學習思政課理論是不行的,還需要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來強化教學效果。不同專業類別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通過把實踐教學與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專業實習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相關思政課理論的理解和吸引力。當然,這些實踐形式的選擇也應突出專業特點。文史類的學生可采取通過社會調查、實踐征文等形式,以大學生的視角來分析社會熱點問題,提升對理論問題的理解。理工類的學生可以采取網上調研,參觀考察等形式。藝體類的學生可以進行各種演講、辯論、編歌詞、文藝創作比賽等活動。
一是組建分類教學團隊,根據教師個人的專業背景、思維模式和特長,進行分類授課的優化分配。如從事文史類教學的教師專業背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為主,從事理工類教學的教師專業背景以科技哲學、西方哲學等學科為主,從事藝體類教學的教師以文藝學、中國哲學、美學等學科為主。在此基礎上,定期為不同團隊的思政課教師開設業培訓講座,強化思政課教師的通識能力:不僅懂思想政治,還對學生所在的專業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二是思政課教師主動參與專業教研室教研活動,探索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互動交流的機制,定期相互學習,了解各自的教學內容及可結合的點,通過交流研討積累專業案例。三是安排思政課教師到不同類專業學生實習、實訓、工作基地和企業等地方進行短期調研與掛職,以了解不同崗位對學生職業素質,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培養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并在課堂教學中予以回應。
參考文獻:
[1]姚宏志、解莉.以分類教學模式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以安徽師范大學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2).
[2]黨存紅,賀泉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分類教學模式的實施對策[J].甘肅高師學報,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