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瑤 白麗麗/蘭州工業學院
近年來,因校園貸發生的悲劇層出不窮,危害著高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特別是2016年因大學生校園貸發生的“裸貸”事件、自殺事件、暴力催收事件更是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作為思政教育者,如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校園貸這一金融產物,已經成為當前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顧名思義,校園貸即校園網貸,是針對大學生群體而言的一種網絡金融服務,一方面它可以給一些家庭貧困的學生提供資金上的幫助,另一方面,也可給優秀的畢業生提供創業的啟動資金。校園貸在2013 年開始出現,2015年開始爆發式增長,根據融360 發布的《2016 年大學生消費分期調查報告》中可以得到,在融360 統計的80家分期平臺中,近六成大學生消費分期平臺成立于 2015 年,為56%。另外,于 2013 年及以前成立的平臺占比為17%,于2014年成立的平臺為27%。[1]
校園貸通過微信、微博、博客等渠道,向學生宣傳“只需提供個人身份證及學生證即可申請,無需本人到場”,“低利息”、“無抵押”、“手續無憂、當天放款”等噱頭標語,吸引著大批學生趨之若鶩,使他們陷入“借款——還款——借款”的惡性循環中去。加之,沒有一個統一的征信平臺加強管理,校園貸亂象開始肆意增長。但若對校園貸有深入的研究,他們其實可以發現,校園貸存在著很大程度的隱形消費,例如:逾期罰息、提現費以及借款手續費等。
河南某高校學生小鄭因通過網絡借款60萬,最終無力償還而自殺的新聞震驚整個社會。他正是通過28名同學和家人的身份信息獲得的這筆巨款,最終釀成了慘劇。2016 年4 月,教育部辦公廳聯合中國銀監會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未經批準在校園推廣網絡借貸的要依法處置。但是,《通知》里還是把重點放在規范大學生消費觀教育力度和金融、網絡安全知識普及上,在不良違規違法的網絡借貸監管上卻缺乏具體規定。[2]
目前,我國對互聯網消費類金融的監管還處于初級階段,而校園貸作為其中一種,它的監管主體尚不明確,各有關部門相互推諉,使得網貸平臺始終與法律打擦邊球,得不到有效的監管?!靶@貸”申請程序及高利率都涉及違法現象,網貸平臺對違約高校學生缺乏有效制裁;立法機構也未出臺相關法律條例,限制網絡金融主體的準入資格,對于違法違規平臺沒有進行有效管制及懲罰。這些都導致了目前校園貸失控現象的產生。
大學生之所以對校園貸“愛不釋手”,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對于金融知識的匱乏。這就要求我們輔導員及班主任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多關心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通過學校的公眾號、微博、微信等平臺推送金融小常識、理財小助手、科學的進行消費,充分認識不良“校園貸”的危害和風險,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培養學生的信用意識。同時學校應開設講座,定期進行排查摸底,了解學生的消費動向,及時排除校園貸的風險潛入,提升學生的防范意識。
筆者在擔任班主任期間,有一名學生楊某,2014年入校,由于家境貧困,大一至大三期間均通過申請國家助學貸款來完成學業。2017年3月經朋友介紹接觸到“校園貸”,先后貸款購買手機、照相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數件,欠款達10萬余元,無力償還,最終被家人知道后辦理了退學手續。在此期間,筆者接到了他所貸款的平臺的催款電話,本人第一時間約學生面談,引導學生說出貸款緣由,請班委時刻關注其動向。同時聯系家長,告知一切,請家長與學校一起幫助學生盡快脫離此事,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這一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處于一線的學生管理工作人員,要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動態,不定時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班會中及時告訴學生校園貸的危害性,提醒大家時刻保持警惕,并在發現問題后妥善處理,避免事態的持續惡化,建立與家長的聯系制度,共同承擔起保護學生的責任。
初入大學,脫離了家長的約束與管控,面對網上琳瑯滿目的商品大學生往往不能理性消費。這時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在課堂中及時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通過誠信教育主題班會讓大學生學會如何避免盲目的借貸行為,提高自我約束力和自控力,增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對于貼在校園里的網貸廣告進行及時的清理,輔導員及班主任對于那些已經產生借貸糾紛的學生積極提供幫助。
作為思政工作者有義務、有責任為構建和諧校園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校園貸能夠充分發揮它的優勢,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讓“校園貸”亂象銷聲匿跡。
參考文獻:
[1]張政.簡述大學生與校園貸[J].科技展望,2017(2):342.
[2]李海霞,張娣.“裸條”借貸:女大學生的“賣身”契[J].京潤拍案,2016(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