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慧
(遼寧省北票市東官營鎮中心小學,遼寧 北票 122000)
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節奏感,在律動教學中利用人體動作來感受節奏、節拍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在課堂上我設計了最原始的身體訓練,分別為:點頭、拍手、踏地、走、跑、跳、搖一搖這樣的動作。又將每一種動作細化:如拍手可以自己拍,也可同桌互拍。踏地分前腳掌踏地和后腳跟踏地等。其中,走、跑可以培養學生的節拍感。通過變換行進的速度、走的姿勢,來感受音樂要素的快慢、強弱。律動教學既滿足了學生心理上對音樂的感受,更從生理上使整個身體都參與到音樂的節奏、節拍、呼吸和情緒的起伏中來,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在小學諸多課程中,音樂課大多數被安排在學生比較疲勞的時間段。這時候如果直接開始上課,學生很難進入狀態。因此,課前安排一些與本課有聯系的律動,可以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的音樂細胞被激活,為上好音樂課做好鋪墊。我們在感受歌曲、學習歌曲、表現歌曲的各個環節中也可適當地加入律動,使課堂動靜相結合。除了唱歌教學以外,我們的課本中還有大量的欣賞教學內容,律動在這里也可發揮極大的作用,如在欣賞《賽馬》《草原放牧》《彼得與狼》等樂曲時,可以鼓勵學生做出相應的演奏姿勢,這樣的動作能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參與其中的感覺。
在低年級音樂課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歌曲的旋律多數很簡單,反復聆聽基本就能哼唱,但學習歌詞內容時學生卻屢屢犯錯,尤其是像《其多列》《快樂的音樂會》這樣的一些多段體的歌曲。根據這種情況,我在一些歌曲中加入律動,例如《快樂的音樂會》中,三段歌詞分別用拉、敲、吹的動作。形象的肢體語音對學生的啟發是直觀的,通過教師的示范,學生發現原來歌詞還可以用動作來記憶,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生動形象的動作不僅讓學生把歌詞牢牢地記在心里,還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律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在課堂中經常采用以下三種形式。
固定律動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以模仿老師的動作為主。而即興律動則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歌曲或樂曲的感受自然地進行表達。在教學時可靈活將它們有機地穿插于其中。這樣學生便可以更直接、更形象地體驗音樂中的節奏、節拍、時值、強弱和音色等音樂要素,在娛樂中潛移默化地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培養基本的音樂能力。
律動與舞動的區別個人淺顯地認為:律動是有規律的、簡單的、重復的,甚至是本能的。相對來說,舞蹈要難一些,復雜一些,專業一些,但我們可以把一些簡單易學的舞蹈動作運用到律動中來,比如上肢的動作、肩部的動作、手的動作等,都是很好的律動素材。
聲勢律動可以說是動作教學的最基礎方法,也是近些年來比較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從手開始,發展到全身,如拍胸、拍頭、踏地等。對訓練節奏感、反應能力、身體的協調能力及即興律動能力有著非常好的效果,也深受孩子們歡迎。比如手—肩—腿—響指的循環,看似簡單的動作,低年級的學生也要經過反復不斷的練習,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律動”教學有自身的優勢,但掌握不好度,容易出現以下誤區:
首先是主次不分。“律動”是一種學習工具,而不是學習目的,在實踐過程中,因為課堂氣氛活躍和小學生跳躍性的思維模式,教師容易受到影響,忘記“律動”教學只是對音樂課的輔助,而不是音樂課本身。摻雜過多的律動容易喧賓奪主,忽視教學目的,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其次是“律動”與舞蹈分不清,體態律動的本質是對音樂的反應,就像我們聽到音樂就會自然地跟著節拍扭動身體一樣。而舞蹈是音樂的語言,是另一種音樂形式。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最后,要加強師生互動。新課改雖然要求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但教師要時刻記住自己在課堂上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要有規劃、有目的地進行教學活動。應用“律動”教學模式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生生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音樂課改實踐中,律動教學的有效滲透,讓我和我的學生受益匪淺。它以其特殊的魅力填補了傳統音樂教育單一模式的缺憾,它的動靜結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擺脫了“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這樣讓音樂教師倍感尷尬的局面。實踐證明,律動教學不僅可以鍛煉和發展學生對音樂本能的反應,而且能促進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專注力,而且能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它能讓學生充滿自信地在旁人面前展示自己在音樂中的快樂和感受,還能受到音樂美的感染、獲得音樂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