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學峰
會寧縣人民銀行自2004年至今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以下簡稱“借款單位”)辦理再貸款業務連續15年,共發放59筆309481萬元,展期1筆11000萬元,到期收回57筆275246萬元,展期收回1筆11000萬元,目前,會寧農村商業銀行借用2筆23235萬元。15年來,再貸款為支持會寧農村商業銀行(原會寧農信社)渡過一個個難關起了很大作用,為支持會寧“三農”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經驗和作法值得推廣。
一是“公司+農戶”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近兩年來,會寧縣借款單位嚴格執行《中國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管理細則》,創新涉農信貸模式,以“公司+農戶”的模式為當地帶動貧困戶就業發展的小微企業以央行基準利率(年利率4.35%)累計發放涉農貸款12筆22635萬元,涉農小微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為周邊農戶創造就業機會,帶動農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據統計,此類小微企業為會寧縣農戶提供長期就業崗位180多個,人均月收入2400元,短期季節性就業人數1800余人,人均月收入2200元,每年平均輸轉周邊富裕勞動力2000—3000人次。
二是“政府+銀行+扶貧互助協會+農戶”模式擴大授信額度,解決農戶貸款難問題。因受“借款人應在借用扶貧再貸款資金到賬后1個月內,完成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發放貸款工作”的政策限制,借款單位探索以財政(為扶貧互助協會)投入的專項扶貧資金作為擔保資金,用于撬動金融機構貸款,放大資金規模10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解決農戶貸款難、擔保難、融資難的問題。
三是“農戶小額信貸+扶貧再貸款政策”模式,支持貧困戶脫貧致富。借款單位堅持以“優先支持建檔立卡貧因戶,推動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的原則,運用扶貧再貸款發放建檔立卡貧困戶小額信用貸款,支持貧困戶發展家庭小型養殖。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額度小、無抵押、無擔保,放貸手續簡易,再借助央行扶貧再貸款的基準利率政策要求,貧困農戶樂于接受,近兩年來,借款單位堅持以農戶小額信貸低利率的方式累計發放農戶信用貸款100080萬元,其中用央行扶貧再貸款發放4090萬元,支持和滿足了近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8832農戶和50多戶小型家庭養殖戶。
會寧縣金融機構在再貸款管理使用中創新了多種模式,在支持當地農戶脫貧致富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政策執行中還是發現一些問題。
一是再貸款期限和農業生產周期錯配。會寧縣是純農業縣,扶貧再貸款期限與農業生產周期不匹配,扶貧再貸款的期限一年(盡管可以展期4次,但資金的運用畢竟有間斷),而農業生產周期性長,見效慢,特別是有些種植業、養殖業,生產周期都在1~3年甚至5年左右,貸款期限不匹配,致使資金按期收回存在困難。
二是再貸款使用不完全符合規定,存在風險隱患。轄內兩家借款單位在再貸款使用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不按規定時間(到賬1個月內)發放使用扶貧再貸款;二是部分業務存在利率執行不到位現象;三是發放對象集中,金額偏大,投向上存在鉆政策空子的嫌隙;比如:會寧農村商業銀行將2.5億扶貧再貸款發放給11家企業和14個人,個人貸款額度平均為747.5萬元,貸款集中度高,貸款風險隱患較大。
見于以上情況,筆者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延長再貸款期限,提高再貸款使用效率。扶貧再貸款旨在支持貧困地方發展特色產業,但是由于區域差異較大,容易出現期限錯配的情況,地方特色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成本還沒有回收回來,就到了還貸款的期限了,難以很好的發揮扶貧再貸款的政策導向作用,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放大投向范圍,提高再貸款政策效果。扶貧再貸款本身是一項惠民工程,旨在降低貧困地區涉農信貸融資成本,重點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和貧困人口創業就業,會寧是甘肅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各鄉鎮的農戶貧困問題很普遍,建檔立卡貧困戶與非建檔農戶之間差別甚微,建議央行扶貧再貸款擴大發放對象,惠及更多農戶,提高再貸款扶貧政策效果。
三是創新發放模式,提高再貸款示范成效。借款單位在積極探索涉農信貸發入模式的同時應該重視再貸款示范區、示范點、示范基地專項發放模式的創新。因為樹立一個標榜對類似企業、當地涉農種養業、周邊農戶會起到示范帶頭作用,讓企業、農戶在學、比、追、趕的競爭中極早脫分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