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寧夏海原縣作為寧夏和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主戰場之一,貧困人口眾多,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難度大。通過金融手段為扶貧開發帶來更多的“源頭活水”,并通過信貸資金“造血”的方式來實現貧困人口的脫貧意義重大。本文對金融助力貧困人口脫貧的機理進行了分析并以寧夏海原縣作為微觀案例,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和發放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分析當地貧困的特征及貧困人口的金融需求以及面臨的問題,提出金融精準助力欠發達民族地區貧困人口脫貧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 精準扶貧 貧困人口
一、金融助力貧困人口脫貧的機理分析
由于金融扶貧是依靠信貸資金“造血”式的循環來實現,金融機構通過市場運作,將信貸扶貧資金發放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必須確保其資金按時足額還本付息,否則就會出現財務的不可持續,進而導致金融扶貧的不可持續。因此,金融扶貧模式就是要通過信貸資金良好的自我循環和持續的盈利,實現扶貧金融機構的商業可持續,從而達到整個金融扶貧體系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的財政扶貧主要面對的是極端貧困人口或者是喪失勞動能力的弱勢貧困群體,而金融扶貧遵循市場機制,強調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重在滿足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需求,它強調更多的是關注那些次貧困人口或具有勞動能力、能實現自助脫貧的人口。
我們可以通過如下數學推導來分析金融扶貧對貧困人口減貧脫貧的作用。
首先:假設一個貧困人口的財富總量為C,可支配收入為S,生活必需品支出金額為Z,剩余資金為Y=S-Z,商業銀行存款利率為r。
初期:■
第一種情況:貧困人口收不抵支。也就是生活必需品的支出金額大于其可支配收入,那么該貧困人口將無剩余資金,其財富總量為0。即:
■且■
■
■
■
......
■
在此種情況下,貧困人口將一直處在貧困線上,難以實現脫貧的最終目標。
第二種情況:貧困人口每期都有部分剩余資金,且存儲在銀行獲取利息。也就是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小于其可支配收入,并有一定量的剩余資金,其財富總量大于0,在沒有借貸的前提下,存放在銀行獲得利息收入。即:
■且■
■
■
■
......
■■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商業銀行的儲蓄名義利率往往低于物價上漲幅度,也就是r小于CPI,通貨膨脹使商業銀行的實際存款利率成為負值,由此導致貧困人口存放在商業銀行的存款不僅沒有使其個人財富實現保值增值,還會“越存越少”,而且儲蓄的時間越長,貧困人口的個人財富縮水就越多,這種循環將造成貧困人口始終無法脫貧。
第三種情況:貧困人口在有部分剩余可支配收入的基礎上,準備擴大再生產,從事一些風險較小且收益較高的脫貧項目,而且得到了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在這種情況下,貧困人口貸款金額為D,從事的項目平均每期收入為P,項目投資平均每期費用為F,每期需要支付貸款利息為R,項目增值凈收入W,并在第n期償還本金。即:
■
■且■
■
■
■■
......
■
為了分析借貸資金對貧困人口增收和財富產生的影響,我們通過比較在第n期■和■的大小。
即■
當貧困人口通過擴大再生產實現增收并擴大財富的時候,這時:
■
可見,貧困人口在獲得金融支持并經過n期發展,項目的投資收益高于貸款本息的情況下,其自身的財富將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實現不斷增值。當然,在經營后期,該貧困人口在能夠擺脫對金融機構貸款的依賴的時候,也可以進一步運用再生產積累的財富繼續實現財富增值。即:
■
■且■
■
■
■ ■
......
■
此時,項目增值的凈收入已經高于通過商業銀行貸款經營項目的凈收入,即不再需要借助銀行貸款就可以實現自身財富的快速增值,具備了通過自我發展實現脫貧致富的能力,這也是金融扶貧的根本目的。
二、實證分析
(一)寧夏海原縣貧困人口基本情況
海原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是集干旱山區、革命老區、回族聚居區為一體的農業人口大縣,也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是全區扶貧開發的主戰場之一。截止2016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45.66萬,其中,回族人口32.49萬,占總人口的71.17%。全縣有貧困村96個,新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36萬戶8.85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9%,分別占全區、全市貧困人口的15.1%和75%。
(二)當地貧困特征分析
1.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結構簡單。調查發現,海原縣的貧困人口大多生活在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利的窮鄉僻壤。當地經濟結構簡單,生產生活以農業為主體,在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比重占79.52%。
2.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一技之長。調查發現,當地貧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絕大部分人缺乏專業技術與技能,并導致收入渠道相對單一,主要以小規模農作物種植和少量牲畜養殖為主,靠天吃飯的現狀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生產發展水平低,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就會陷入被動。部分外出務工的貧困人口也主要以從事建筑工地的重體力勞動為主;極少數無勞動能力或家庭中患有重大病的貧困人口,因缺乏主要收入來源,自我脫貧難度較大,主要依靠政府發放的補貼。
(三)當地貧困人口的信貸需求特點
1.貧困戶獲得的信貸資金主要用于生產經營活動。調查發現,一批有發展能力和勞動志愿的貧困人口想實現脫貧致富,但資金缺乏是制約其脫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支持恰好為其“雪中送炭”,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次調查發現,調查樣本均會將貸款用于養牛、養羊或其他生產經營活動之中。
2.貧困戶以小額信貸需求為主。本次抽樣調查發現,72%的家庭的貸款金額集中在2-5萬元之間,且能夠滿足其生產生活所需,對進一步改善家庭生產經營和當前的生活狀況有一定程度的改進和幫助。28%的貧困人口獲得貸款額度在5-10萬元,這部分貧困人口經過前期金融支持,在生產經營方面已經初具規模,且信用良好,獲得了金融機構更多的信貸支持,進一步加快其致富步伐。
三、發現的問題
(一)特色產業基礎薄弱
以當地肉牛產業為例,調查過程中發現,海原縣發展大型畜牧產業還存在產業基礎薄弱、生產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而且單戶家庭普遍養殖規模小(以2-5頭牛為主),一些鄉鎮養殖品種雜,不注重標準化養殖,并由此導致飼養周期長、利潤少,貧困戶增收慢的情況。
(二)金融機構服務創新仍不完善
調查發現,盡管在海原縣農村金融市場上形成了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和寧夏銀行共同服務“三農”的格局,但它們之間并沒有形成有效的競爭,支農主體仍然是農村信用社,而這種競爭不充分所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難以有效提高金融機構在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方面的動力。另一方面,由于貧困戶缺乏有效資產作為擔保物,金融機構在為其提供金融服務方面,只能通過第三方擔保公司、擔保基金提供擔保或者三戶、五戶聯保的方式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
(三)信貸周期和生產周期錯配,影響生產效力發揮
調查發現,在貸款期限方面,一些受訪農戶認為扶貧貸款的期限較短。主要原因是雖然金融機構發放的兩年綜合授信貸款,期間授信貸款可以循環使用,但每筆貸款期限仍然為一年,貸款到期后,貧困農戶需要先還清本筆貸款本金和利息之后才可以再次申請,這與養殖周期形成一定的錯配,無法使生產經營效力發揮最大化。
(四)農業保險體系發展不完善,阻礙了金融機構對連片特困地區的投入
一方面現有的一些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較少,費率偏高,增加了貧困農戶支出。另一方面,一些貧困農戶因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較低,沒有正確認識和理解農業保險的重要性,影響了其參與農業保險的熱情。
(五)信用環境不佳影響了金融扶貧開展
調查發現,一些鄉鎮的個別農戶仍有不守信用,惡意逃費銀行債務的情況,或者一戶賴賬,其他農戶跟風的情況,導致區域信用環境不佳。由于扶貧貸款一旦形成不良,短期內無法消化。在開展金融扶貧過程中,金融機構如履薄冰,造成金融機構“懼貸”的心里,影響和制約了農村地區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
四、政策建議
(一)抓示范、建品牌,重點培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
深入研究當地資源稟賦和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特點,突出發揮海原縣的優勢產業,突出產業帶動扶貧。一是人民銀行通過靈活運用多種信貸政策工具,發揮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等工具,引導信貸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定向精準支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二是金融機構圍繞“一村一品,一鄉一特色”,制定金融服務方案,重點扶持具有脫貧帶動效應的大型牲畜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積極向開展標準化養殖的貧困戶給予信貸傾斜,通過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助力和培育貧困鄉(鎮)、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增強貧困鄉村的自我“造血”功能。探索開展“特色產業+金融+保險+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五位一體的金融服務方式,推動當地貧困戶脫貧,打造金融扶貧樣板。
(二)引導金融機構圍繞“精準扶貧”開展金融服務模式創新
一是鼓勵金融機構探索創新建立貸款審批綠色通道金融。鼓勵金融機構對開展標準化健康養殖并具有促進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實現精準脫貧的養殖企業(合作社、農業大戶)給予重點支持,通過建立綠色通道,優化授信流程,簡化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提高貸款投放效率和資金周轉效率。二是大力推動貧困地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建設。將農村各類產權的信息發布、組織交易、資產評估、抵押登記、融資擔保等服務統一納入中心辦理,為農村資源公開交易、產權順暢流轉、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融資搭建平臺,有效激活“土地資本”,進一步解決經營主體發展中“有物不能抵押”的難題。
(三)探索采取延長貸款期限措施
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縣域金融機構探索發展農戶中長期貸款模式的試點,針對信用鄉、信用村的農戶開展中長期綜合授信(2-3年),在合同期限和借款額度內,農戶可以一次或分次使用借款額度,每筆借款的到期日不超過合同約定的期限,以此進一步優化和解決信貸資金與農業生產周期不匹配問題,有效滿足農戶在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中對信貸資金的使用。
(四)創新保險品種,完善農業保險
進一步加快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積極擴大試點范圍、增加畜牧農業保險品種的補貼試點,鼓勵開展優勢農產品生產保險等,通過探索創新為貧困戶量身定制組合型農業保險產品,發揮“保險+金融”的合力,不斷提高金融支持貧困戶脫貧力度。
(五)加速改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要加快和完善海原縣域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持之以恒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信用宣傳活動,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濃厚社會氛圍。二是政府有關部門、金融機構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戶信用評價指標體系,依托農戶信息數據庫開展全覆蓋的、動態的農戶信用評價,持續深入推進“信用鄉鎮”、“信用村”和“信用農戶”創建活動,為金融精準助力欠發達民族地區貧困人口脫貧打造信用“高地”和資金“洼地”。
作者簡介:段濱(1982-),男,遼寧沈陽人,研究生,經濟師,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中衛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