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杰 桂麗
【摘要】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得到沿線國家的大力支持,以海外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經濟開發為我國企業帶來巨大的機會。稅收是企業“走出去”時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本文從宏觀層面分析了我國企業面臨的三大稅收風險,并給出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 “走出去” 稅收風險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現狀
我國企業“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有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耙粠б宦贰笔俏覈蚧M程中新的對外開放,旨在促進沿線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在經濟方面無疑加快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據商務部數據,2017年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額為7.4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7.8%,比全國外貿增速高3.6個百分點,對沿線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3.6億美元,同比增長14.5%,企業“走出去”取得顯著成就。
二、我國企業面臨的主要稅收風險
(一)稅收協定的有關風險
稅收協定是保證國家之間稅收安全,解決兩國稅收問題的重要法律基礎。但在“一帶一路”環境下,我國企業“走出去”仍然面臨稅收協定缺失、稅收協定簽訂時間過早、協定內容不夠豐富的風險。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到2017年10月止,我國已對外正式簽署103個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其中54個是與“一帶一路”國家簽訂的。目前只有柬埔寨、緬甸、不丹、也門、阿富汗等11個國家尚未簽訂,我國企業走向這些國家時面臨無稅收協定的風險。從執行的時間來看,與“一帶一路”國家簽訂的協議時間久遠,其中有31個是2000年前簽訂的,世界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之前簽訂的協議早不適合現在的情況。就協定的內容來看,缺少對合伙企業居民身份的認定及沒有規定饒讓、稅收互助等內容。
(二)重復納稅的風險
國家判定所得稅來源地和居民身份的不同,導致企業在處理國際間業務時會重復納稅。國際上避免重復征稅的方法通常有扣除法、減免法、免稅法和抵免法。我國采取“分國不分項”的抵免法,弊端在于不同國家的稅率不同導致抵免不盡,或超過抵免限額。該抵免制度下,境內境外的虧損不能相互抵消,只能結轉到以后年度,這也加大了當年企業的稅收成本。對子母公司的間接抵免中的分層持股現象也會導致重復征稅問題,我國稅法規定居民企業直接或間接持股20%以上的公司三級以內可以進行抵免,但是跨國公司關系復雜,層次不止三級,因此三級以外的稅負無法減少。
(三)一般反避稅風險
為了維護稅收公平,國際和國家都積極的采取措施。2013年6月,OECD發布了《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目的在于打擊公司的避稅行為。到2016年底,已有40余個國家頒布法案響應該政策,其中“一帶一路”國家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中國國家稅務總局于2016年6月發布公告,全面落實該行動。我國企業在與這些國家進行經濟往來時要特別注意反避稅風險。
轉移定價是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稅收籌劃常用的方法之一。轉移無形、有形、金融資產和進行勞務交易是轉移定價的具體做法,加上各關聯公司簽訂成本分攤協議,達到利潤轉移的目的。如果跨國公司對投資國的反避稅條例不了解,會帶來很高的轉移定價被調查風險。資料顯示“一帶一路”國家中只有阿聯酋、巴林、文萊和敘利亞對轉移定價無要求,其他國家對轉移定價都有條文規定。
資本弱化被查風險,由于借款利息可以在稅前扣除,不少跨國企業利用借款來減少稅收。但是不少國家規定了債權融資的比例:在“一帶一路”國家中有債務/權益比規定的有20個國家如韓國、匈牙利,但印度、泰國、越南等20個國家無資本弱化的限制。我國企業應該結合沿線國家對股息征收預提稅的規定,合理的安排融資結構,避免資本弱化的納稅調整帶來的風險。
三、企業稅收風險的防范
(一)完善我國稅制,盡量消除稅收壁壘
目前我國采用的是“分國不分項”的制度,這個制度不能完全消除重復納稅問題,因此我國政府可逐步推行綜合抵免制,減少企業抵免限額的浪費。借鑒國外虧損彌補和結轉機制。我國現行對境外虧損彌補的規定對我國納稅人很不公平。引用日本和法國的經驗,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計提風險準備金,對不同行業提取的比例、額度做具體的規定,幫助更多的企業“走出去”。
(二)重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稅收協定,保證稅收安全
我國政府應該及時與“一帶一路”國家溝通,修改稅收協定的內容,并增加多邊協定的數量。針對沿線國家中沒有簽訂協議的應盡快落實,對于時間久遠的應加快修訂。合伙人居民身份的認定、常設機構和所得來源的判定是稅收協定中應該進一步充實的內容。特別注意稅收協定中的饒讓抵免內容,讓更多的企業享受到東道國的優惠政策,提高企業的積極性。
(三)提高我國稅務部門的服務質量
“一帶一路”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方面各有特色,因這些差異導致的稅制差異,如稅收年度、納稅時間、納稅次數的不同,使我國企業走出去面臨巨大挑戰。提高我國稅務部門的服務質量,能夠提高我國企業“走出去”的信心和安全感。
第一,完善稅務信息的數據化、共享化服務。積極與沿線國家溝通,及時收集稅務資料,建立國外稅制中心。建立國家稅收信息平臺,比如利用現有的“孟中緬經濟走廊”把南亞的其他國家也吸收進來,東南亞和西亞利用博覽會積極談判,努力建成平臺。
第二,向“一帶一路”國家派送精通國際稅務的財務人員或者設立稅務咨詢點以處理特殊稅務情況。世界銀行用GNI指標統計顯示,“一帶一路”65個國家中38個屬于中等收入國家,6個是低收入國家,中低收入國家占比67.69%。部分國家局勢不穩、信用缺失問題嚴重,在這些國家建立稅收信息中心比較困難,因此可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向投資國派駐稅務參贊的經驗。
第三,優化納稅程序?!耙粠б宦贰眹矣捎诙愔撇町惡投悇詹块T的辦事效率差異,導致在每個國家交納稅款所需要時間相差很大。時間最少的是阿聯酋,從企業準備納稅材料到交納稅款只要12小時,而時間花費最多的是越南,需要花費770小時。所以我國稅務部門必須與那些時間長效率低的國家商討解決辦法。將涉外企業的稅收單獨申報,對涉外的稅務形成自己的信息庫,簡化審批流程,讓整個納稅過程條理清晰。
(四)充分了解東道國的各種政策
我國企業在“走出去”時將東道國的稅制、優惠政策和雙邊協定綜合在一起考慮,選擇最佳的投資方案。一些國家雖然所得稅稅率低于我國,但要征收“利潤匯回稅”,其指當境外被投資方向我國企業分回利潤時也要向東道國交稅的行為,如泰國、巴基斯坦。一些國家雖然稅率高,但饒讓內容充實,適合雙方饒讓,如印度、斯諾伐克。當然,企業還考慮反避稅風險、資本弱化風險,從組織結構、財務人員方面入手,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風險控制。最后,如果企業遇到稅收爭議和糾紛,應及時向我國稅務部門尋求幫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龐淑芬,王文靜,黃靜涵.“一帶一路”下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稅收風險解析[J].國際稅收,2017(01):56-61.
[2]李香菊,王雄飛.“一帶一路”戰略下企業稅收風險與防控研究[J].管理視野,2017(05):134-139.
[3]王增業,王勁松,張輝.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對中國企業跨國稅收籌劃的影響[J].國際石油經濟,2017(02):79-84.
[4]王素榮,付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得稅政策及稅務籌劃[J].財經問題研究,2017(01):84-92.
作者簡介:葉玉杰(1994-),女,漢族,云南師范大學泛亞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會計專業;桂麗(1973-),女,云南個舊人,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從事地方財政學研究,為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