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敏
一、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的必要性
1.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
一直以來,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學重點都是圍繞技術能力展開,重視對學生進行技術培訓,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技能,這樣很容易背離教育的初衷,使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成為藍領代言人,將職業教育等同于技術培訓,也讓學生的文化素質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由此可見,將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相融合,不僅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更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2.就業市場變化的趨勢
目前,就業市場選擇人才時主要看重的是職業責任感以及團隊協作能力,而職業院校的職業精神教育能夠很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這種教育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具有嚴謹、專注和精益求精的態度,正是我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實現經濟騰飛的絕佳選擇。
二、提高職業技能與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的路徑
1.技術教學中的融合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的教育。在教學理念和教學資源上,大多數職業院校都把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作為重點,職業精神課程流于表面,沒有深入開展,加上實用主義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不夠重視。為了改善這一局面,學校需要定期開設職業精神教育課,把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企業實踐中的融合
學生在到企業進行實習時,帶隊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向職業技術人員學習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通過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為企業培養符合要求的新型技術人才。規范了職業院校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才能讓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能夠學有所用,實現自身價值[1]。
3.校園文化中的融合
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修養和道德水平。一方面,職業院校可以在校園中體現職業精神教育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另一方面,職業院校通過舉辦種類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來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塑造其職業精神。職業院校還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節日進行宣傳教育,通過廣播、微博等方式弘揚社會的正能量。
4.社會活動中的融合
學生可以通過成立社團以及參加社會實踐等活動積累相關的工作經驗,職業院校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的保障機制
1.提升教師素質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只有覺悟高、能力強的優秀教師,才能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一方面,職業院校要對教師進行培訓,舉辦系列的講座,幫助教師明確自身責任和使命,在教學備課和考核中提高職業精神教育的比例;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學習職業精神,并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
2.完善相關制度
首先,職業院校要制訂系統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將職業精神寫入教學大綱,完成具體的教學設計工作。其次,職業院校要規范教師的行為,教師要明確自身的責任,并注重自己的儀表,言談舉止要保證良好的形象。再次,職業院校要制訂規范的行為準則引導學生的行為。最后,職業院校要合理進行獎勵,對優秀的教師,要樹立典型,號召其他教師向其學習,對表現突出的學生,要進行表揚,發揮榜樣作用。
3.科學進行評估
對教師和學生的評估,要根據學校、用人單位以及專家的分析,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確保評估結果準確反映融合的情況[2]。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在以后的辦學過程中,要重視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融合,并勇于創新,從教學、實踐、文化和活動等方面做起,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在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其職業精神。
參考文獻:
[1]孫建萍,雅 梅.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融合途徑的探討[J].職業,2016(3):137-138.
[2]仇竹妮.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的現實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6):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