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在改革開放之前,分配關系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安徽地區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通過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進一步調整了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分配關系的調整增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增強了決策者進行城市改革的決心。分配是貫穿中國經濟法學發展的經脈,從分配的視角可以看到我們經濟法學的發展之路。就中國而言,國家的收入如何分配與國家的經濟職能相關。
關鍵詞 經濟法學 分配關系 改革開放
作者簡介:戴武君,重慶工商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刑法、民商法、人力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52
分配關系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法的發展歷程,這便是改革的主要動因,也是經濟法制度變遷的動力,還有與上述利益分配相關的政策,透過這些政策的變遷,隨著改革的發展,分配關系的不斷調整、經濟政策的變化,經濟法也不斷發展壯大。分配關系的變化、經濟政策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中國社會發展的軌跡,隨著改革、分配關系、相關政策的變化,法律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發展變化著,經濟法也在不斷發展壯大過程中,不斷順應社會潮流的變化發展,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
一、影響經濟法學發展的動因
(一)基本動因
中國經濟發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改革開放的進程,正是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才有了中國經濟法的不斷發展。從歷史發展來看,主要是符合個人和企業利益分配的需要,在歷史的長河中,之所以進行改革,主要是生產關系遠遠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在生產關系中,分配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農村和城市都不能解決分配關系的問題,在民不聊生的農村地區,率先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積極性普遍提高,農村改革獲得較大成功,產權改革與其他改革息息相關,改革是對既有利益的重新調整,影響經濟法學發展的需要主要是由于個體利益的差別,個體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調整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經濟法的產生,有利于中國經濟法的產生、變革與發展。個體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傳統的規則、制度,還需要新的規則。正是基于個體利益的調整與現實的需要,才有經濟法的應運而生,個體利益的調整需要體現的是個體的盈利性與社會公益性,還有兩者之間的平衡,對社會公共的保障。
(二)直接動因
個體利益分配的需要是改革開放的基本動因,而國家財政分配的需要則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動因,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國民經濟趨于崩潰,由此產生財政壓力,企業活力不足,經濟利益受到影響,企業的利潤持續上繳困難,迫使企業與國家進行改革,從可持續的角度,能夠解決企業與國家的分配關系,在調整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分配關系的改革進程中,國家與企業的關系尤為重要,從經濟法的角度來說,要解決基礎性的分配關系,讓企業具有獨立的利益,奠定市場經濟主體的基礎,運用經濟法進行宏觀調控。國家的財政分配體現的是社會公益性,財政分配一定要符合實際情況,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予以實行。
二、經濟政策的變遷與發展
(一)經濟政策的發展變化
在改革開放初期,分配關系的調整是我們制定經濟政策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產權關系逐漸明確,各類經濟政策的作用更加明顯。在改革初期的經濟政策還是有計劃經濟的影子,所有的經濟政策都是中央直接下達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開始更加注重管理的作用,特別是治國能力和治理能力不斷提高,國家開始注重對法律的建設。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很多方面都是統一分配、統一管制,而隨著閉關鎖國的弊端日漸顯露,國家開始在經濟政策上有所放開,主要包括思想的解放、市場的打開,這樣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改變不合理的限制經濟自由的制度,放開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昧敞開大門,我國的經濟政策要循序漸進,從最初的集中到放開再到集中,一直在不斷發展變化。隨著經濟政策的日漸明確化,政府對經濟政策的管控逐漸放寬,并且運用一定的貨幣政策和法律政策進行了宏觀調控,充分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經濟政策的變化與經濟手段的不斷發展變化有著密切聯系,有利于我們了解法律、熟悉法律、運用法律。
(二)經濟政策對經濟法的影響
前面我們主要從個體的利益分配和國家的財政分配來建立比較穩定的財政體制和財稅政策,個體的利益分配是改革開放的基礎動因。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國家要考慮如何促進企業的發展,提高個人的經濟待遇,而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國民經濟逐漸發展,快于財政增長的速度,尤其是確定市場經濟體制以后,財政政策成為國家收入分配和宏觀調控重要的工具。雖然國家也放掉了一些財政收入權,但由于財政的重要程度,對政權還是有很多保留,國營企業對財政的貢獻率最高,企業的利潤越大,所繳納的稅賦就越沉重,并帶來了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許多問題。
從歷史上來看,我國財政體制的變遷和稅收制度也有一定的關系,在企業形式比較單一的時候,主要對企業稅收政策集中管理;而隨著企業形式的不斷增多,特別是私營企業不斷增多,企業利潤增大,國家對不同的企業采取了不同的稅收政策,隨著立法分散等問題的出現,國家的稅收政策又有了一定的新變化,比如,1994年的稅制改革目標就是簡化稅制、合理分權、統一稅法等,進一步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正是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財權和稅權又出現了相對集中的趨勢。經濟法制度的發展與上述財政政策的變遷是一致的。
在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與改革的初期,個體利益與國家的財政分配緊緊聯系在一起,在我國的各種分配政策下,要求中央與地方權責結合、各負其責,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的積極性,更加公平分配財政利益,更好解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分配問題,從而進一步充分解決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這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大計,有利于解決我國財政分配方面的問題,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之后,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國家層面下的國企,國家進行改革主要就是針對國家與國有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減輕對國有企業的控制力度,讓國有企業擁有充分自主的控制權,從而更加有利于國有企業的不斷發展。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經濟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時期思想的影響,在經濟方面的主要體現在于生產關系逐漸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不斷變化推動生產體制的不斷變化,經濟法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著變化,充分體現在經濟、政治、思想等不同的方面,經濟法思想的不斷完善,推動著經濟法制度的不斷建設。經濟法的不斷變遷也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分配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法學研究與法學發展。
三、經濟法律制度建設與法學研究之間的關聯
經濟法律制度建設與法學研究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由于個體利益分配導致的現實經濟問題一直在影響著國家的分配制度。分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分配的線索成為連接經濟法的制度建設和法學研究的主要路徑。
在改革開放初期,法律意識淡薄,國家的法律制度不夠健全,經濟立法遠遠少于刑事立法、行政立法,國家對經濟立法的管制并不是很嚴格,由于當時經濟體制的影響,當時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法律發展階段而言,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隨著市場的準入,商品經濟法律制度不斷完善發展,直到1992年明確了實施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目標,新的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形成,新的市場經濟體制讓人們對經濟法的認知更加明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經濟法制度,以及經濟法理論的共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總結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分配息息相關,個體利益分配是影響改革開放的基本動因,國家財政分配是影響改革開放的直接動因。正是在分配體制的發展變化下,中國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下不斷發展。國家的改革開放過程,實際上是中央權力不斷下放到地方的體現,地方權力的自主化,有利于地方自己充分辦實事,古往今來,專制化必然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影響社會資源的分配,財稅體制的不斷改革也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不斷調整我國的經濟政策,使經濟政策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引入分配機制,讓分配占據主導地位,不斷促進財稅制度的改革,國家職能的變化過程也是分配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我國一直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經濟政策的發展變化影響著法學發展的軌跡,只有做好財政體制的分配才能促進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促進國家相關分配制度的改革,不能保證人人公平,至少是社會資源充分有效合理配置。市場是資源配置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簡政放權,政府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不斷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財政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體現,不斷促進社會分配公平,促進資源有效配置,促進經濟制度的建設發展,在有效分配中促進社會進步。
總之,分配是貫穿于中國經濟法制度和經濟法理論的重要脈絡,有利于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經濟職能的轉變、經濟政策的制定、國家利益的分配等,經濟法律制度與經濟法理論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通過把握經濟法制度發展的歷程及其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經濟法理論研究的重點、難點,從而有助于更好地推進經濟法的理論發展和制度建設,使經濟法成為有效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代法。
從分配的視角來看中國經濟法的發展,可以發現個體利益與國家財政分配利益之間的差別,改革開放的過程實際上是分配不斷調整的過程,國家的財政收入分配與國家的經濟職能、經濟政策、經濟法治等正相關,可以揭示經濟政策、經濟法律制度、經濟法研究等相關規律。
參考文獻:
[1]張守文.貫通中國經濟法學發展的經脈——以分配為視角.政法論壇.2009,27(6).
[2]王艷林、趙雄.中國經濟法學: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回顧與展望.法學評論.1999(1).
[3]郭金良.論經濟法學研究方法——基于中國法學研究轉型的思考.西部法學評論.2013(3).
[4]李昌庚.中國經濟法學的困境與出路——兼對社會法等部門法劃分的反思.北方法學.2014,8(5).
[5]彭飛榮.中國經濟法學知識結構之分析——以經濟法學研究會10年(2001-2010)年會綜述為樣本.法商研究.2011,28(2).
[6]岳彩申.中國經濟法學30年發展的理論創新及貢獻.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7]朱崇實、李曉輝、李剛.中國經濟法學三十年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經濟法論叢.2009,16(1).
[8]左海聰.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研究: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法學評論.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