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華民族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是中國的驕傲。科技創新作為國家基本戰略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研發投入增長,科技改革舉措頻現,這是科學技術的又一個春天!
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使中國制造業實現由大變強,邁向價值鏈中高端,這是自動化人無可推卸的責任。在這個大勢下,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像一列高速前行的“復興”號列車,創新思路涌現,科技成果頻出。天宮對接、蛟龍探海,研究所助力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順利實施;互聯制造解決方案助力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光電信息技術推動國防科技發展,研究所一直站在滿足國家需求的最前線。
2018年,沈陽自動化所走過了輝煌的第一個甲子。60年來,沈陽自動化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傳承“獻身、求實、協作、創新”的精神,牢記使命、恪盡職守,同眾多研究機構一起為中國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時代的變遷中與時俱進,研究所的發展具有其獨特的意義。
1961年,研究所設立了生產過程自動化、自動化技術與工具、遠動技術三個研究室,那一代沈自人義無反顧地肩負起中國自動化技術“站起來”的重擔。在那個以“革命”為主旋律的年代,潛心科研顯得彌足珍貴,艱苦的環境沒能阻礙沈自人獻身科研的腳步。冰火交織的歲月中,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1200可逆冷軋機數字式準確停車裝置、復合張力系統、自適應厚度調節裝置三個大型工程性科研項目,提高了鋼鐵的生產率、合格率、收得率,標志著中國鋼鐵工業生產自動控制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內憂外患的國際形勢下,在時間短、經驗少、受到技術封鎖的困難條件下,完成了激光紅外電視電影經緯儀、半自動判讀儀的研制,保證了新型武器的定型,為我國國防事業作出了貢獻。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沈陽自動化所15項科技成果獲得大會獎勵。
無論是怎樣的社會環境,沈自人始終以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國防力量為己任,以國家需求為第一要務。正如蔣新松院士生前所說:“20多年艱苦的歲月,對我來說是有益的,使我長期在科研第一線,經受了無與倫比的鍛煉。”
1980年,沈陽自動化所將研究方向確定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信息系統與控制技術、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提出要將自動化領域的科研工作向新的前沿陣地轉移,那一代沈自人已經意識到中國自動化技術不但要“站起來”,而且要“趕上去”。早在1972年,以蔣新松為代表的自動化領域探索者就提出要開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研究,正是這些被當時一些人認為是癡人說夢的想法,成就了中國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和第一臺水下機器人的誕生,鑄就了“機器人示范工程”這座中國的“機器人城堡”。20世紀90年代,我國工業結構進入重化工業化和高加工度化的關鍵時期,沈陽自動化所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以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 為代表的新一代工業自動化技術研究,從沈陽鼓風機廠機器的轟鳴到蘭州連城鋁廠的漫漫風沙,研究所打造了一批過得硬、叫得響的研究隊伍,為國家工業自動化的發展和信息化轉型作出了貢獻。
技術落后并沒有讓沈自人喪失信心,反而更加激發了不屈的斗志和奮進的決心。讓中國的自動化技術走在世界的前列,是沈自人不變的追求。
1999年以后,沈陽自動化所逐步將研究方向凝練為機器人、智能制造和光電信息技術。在全球制造業處在由信息通信技術驅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今天,這一代沈自人有了更高的追求,不僅要“趕上去”,而且要“超過去”。
習近平總書記將機器人稱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并提出“不僅要把我國機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盡可能多地占領市場”。早在20世紀末,沈自人就意識到機器人的發展必須走產業化的道路,成立了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經成為首屈一指的機器人龍頭企業。但許多人并不了解,為了推動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進程,沈陽自動化所在1993年傾全所之力從日本引進19臺工業機器人操作機,配合自行研制的控制器推向市場,走出了機器人產業化堅實的第一步。
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興起了以現場總線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全分布式工業控制系統,沈陽自動化所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相關研究,研發了現場總線協議、芯片、核心控制器、控制軟件等一批現場總線產品并開展了示范應用,為中國自動化儀表企業解決了產品升級沒有核心技術的問題,打破了產業發展嚴重受制于人的局面。在此基礎上,工業無線技術的突破和國際標準的制定,不僅取得了國際話語權和競爭優勢,也為建立中國自主的工業無線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開拓了工業物聯網精密測控的新模式,推動了批量定制化制造的應用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多年來,沈陽自動化所都是國家科研體制改革的排頭兵。從1999年首批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到2014年首批成為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四類機構建設單位,研究所緊跟時代步伐,拓展研究領域,從譜系化的海洋機器人到尖端化的空間機器人,從應用于工業現場的各類智能制造生產線到備受關注的“工業4.0”示范線,從危險環境中大顯身手的特種機器人到令人無限遐想的類生命機器人,覆蓋了制造、海洋、信息、光電空間、生命與健康等多個領域。
當前,中國正值最好的發展時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院士大會上提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要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做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新疆域,新時代賦予了科學技術新的定義,賦予了科技創新新的使命。新一代沈自人要敢于擔當、勇于超越,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支持科技創新中追求卓越,在服務國家需求中奉獻自我。
未來,我們要堅持技術創新與體制改革“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技術上面向人機共融、海洋與空間重大裝備、泛在信息化智能制造系統等領域,多元共融、追求尖端;體制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打造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擴散的全鏈條創新體系。以實現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技術跨越式發展為目標,力爭將沈陽自動化所建設成為“科學研究、工程應用、檢測評估、標準制定”四位一體、具有中國特色、國際知名的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國立科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