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必先治吏,縱觀歷史,歷代統治者出于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都非常重視官吏的管理,并在管理官吏的過程中,制定了很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百官的行為。
最早的相關法律,可追溯到堯、舜、禹時期,所謂的“皋陶之刑”,即“昏、墨、賊,殺”。昏是指自己做了壞事而竊取他人的美名;墨是指貪得無厭,敗壞官紀;賊是指肆無忌憚地殺人。犯這三種罪之一的,就要被處以死刑。夏代沿襲“皋陶之刑”,并對此加以確認,規定犯有“墨”即貪污的官員都要處以極刑——死刑。
在商朝初期,為防止官員腐化墮落,督促官員遵守法紀,由宰相伊尹制定了禁止“三風十愆”的官刑。“三風”是指巫風、淫風、亂風,是存在于官僚階層的三種不良風氣。“十愆”是由三風所滋生的十種罪愆,包括舞、歌、貨、色、游、畋、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
周朝的《呂刑》中規定了官吏違法必受懲處,并強調司法的公允,嚴防腐敗。到了春秋戰國,統治階級為保護其自身的階級利益,強烈要求制定、公布體現本階級意志的成文法,法家提出“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法治原則。這一時期,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即鄭國子產“鑄刑鼎”,將法律條文鑄于鼎上,公布于眾。
秦代統治者強調“以法治國”“以吏為師”。在《秦律》“為吏之道”中明確規定官吏必須“清潔正直,慎謹堅固”,提出官吏“五善”“五失”的考核標準。“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謗、舉事審當、喜為善行、恭敬多讓。“五失”即奢侈過度、位高而驕傲自大、專擅越權、犯上作亂、輕視人才而貪污腐敗,官吏有此五失,就要“身及于死”。
漢朝對官員違法行為的查處比秦朝更為嚴格。最為有名的是《御史九法》 和《六條問事》。 《御史九法》制定于惠帝三年,包括“詞訟、盜賊、鑄偽錢、獄不直、徭役不平、吏不廉、吏苛刻、逾侈及弩力十石以上,作非所當服,凡九條”,這部法律加重了對官員司法不當、盤剝百姓方面的考察。《六條問事》是漢武帝針對的是當時地方官吏和豪強互相勾結橫行不法的社會現狀而制定的。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時期,社會秩序穩定時期較長,對官員管理的立法已經相當完備。《唐律疏議》以國家大法的形式,把懲治貪官的法律固定下來。唐肅宗時,為加強懲貪的效果,在《即位敕》中進一步規定:官吏貪贓枉法者,將受到“終身不齒”“永不敘用”的處罰。
宋代總結了五代吏治腐敗的深刻教訓,實行從嚴懲貪,《宋刑統》確定官吏貪贓為不赦之罪。元代制定《憲臺格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以加強對官員的管理和對貪官的懲治。對違法官員實行連坐制,使官員之間互相監督大為加強。
明代對官員的管理和反貪的法律集中在《大明律》中,明太祖朱元璋主張“刑用重典”,律條非常詳細。朱元璋詔令贓至六十兩以上,梟首示眾,剝皮實草。官府公堂之旁,各懸一個剝皮實草的前任贓官的人皮囊,使現任官吏觸目驚心。可見明律對貪官懲治的嚴苛。《大清律例》基本沿襲明律,崇尚苛刑峻法,強調重典治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領導干部管理的有關規定及反腐敗的法律法規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堅持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相結合的原則,統籌推進,一體建設。從中央八項規定的制定實施,到《國家監察法》出臺,不斷完善法規制度體系,狠抓法規制度執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并且越扎越緊。“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黨員領導干部,依法懲治腐敗,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