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經說過:“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從2007年開始,11年時光,兼任義縣科技副縣長的王宏,就是這樣一粒種子。他完成了工作崗位從專家到領導干部的轉身、工作領域從試驗田到廣袤大地的轉身、地區農業發展從低質量到品牌化的轉身。他致力于推進義縣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緊緊扭住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這一“牛鼻子”,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優勢,一心一意地推進種植、林果、養殖產業創新發展,以產業興旺為根本,以人才建設為支撐,以農民富裕為目標,書寫了義縣新時代“三農”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王宏集遼寧省農科院果樹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蘋果栽培課題組組長、遼寧省科技廳義縣特派團團長、義縣科技副縣長于一身,帶著農業科技專家的使命,帶著省科技廳的囑托,帶著推進省級貧困縣早日脫貧的責任,為了義縣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依托創新鏈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出了義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色足、質量高、效果實的系列牌。
第一張牌,觀念的水位。觀念是行為的先導,觀念之水決定浮起行為之船的力量。觀念轉變的背后,牽涉著對農業科技成果的認知認同、對市場開拓風險的擔憂規避、對已有經驗和生活現狀的自我超越,等等。王宏兩腳泥、一身汗,走遍義縣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一干就是11年,把足跡和汗水留在全縣380多個重點果樹鄉、村、戶的果園里,農民由最初的疑惑、半信半疑,轉變為把科技副縣長、把農業新科技、把市場營銷都當成了發展的香餑餑。王宏帶著鄉親們和技術人員,考察學習先進地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實踐,發揮黨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的“頭雁效應”,讓農民“眼見為實”,讓當地土專家沖破原有技術局限;嘗到科技甜頭的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的當地技術人員,用“先知先覺”帶動“后知后覺”,達成了“先富腦袋”到“后富口袋”的效果。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無疑是一個把具有實用價值的科研成果進行開發、應用、推廣,從而發展新產品、新工藝、新產業的過程。從深層次看,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同時也是潛在的生產力,要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必須以滿足農民第一需求為動力,通過人才這一第一資源,抓住最關鍵的因素——提高人的素質特別是科技素質來實現。王宏抓住關鍵,積極組織推進多層次多渠道的系統培訓,據相關部門統計,11年來,全縣累計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467場次,參訓人員達到2.42萬人次。組織各類示范戶和技術員外出參觀學習71批次、3600多人次。培養了68名鄉村果樹專家、236名果樹技術員,有412名農民技術員被選送到省內農業高等院校脫產學習,85名優秀農民被選送到中國果樹研究所學習深造,奠定了全縣果業發展的根基,形成了發展后勁。為了可持續“富腦袋”,早在2008年,他就組織開通“金農通”專家熱線,在農民和專家之間架起了一座高效溝通的空中信息立交橋。他以一個人的力量,依托組織、制度、政策的優勢,匯聚成廣大農民的力量和一個地區的力量,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踐引領,使義縣農民在思想觀念上初步實現了內生性演化,農業發展上了一個大臺階。
第二張牌,品牌的方位。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品牌是質量的終極認同,是產業興旺的果實和標志,是贏得市場的根本,這是亙古不變的命題。王宏順應“品牌中國”“品牌遼寧”建設的時代趨勢,把目光瞄準品牌,創造了一系列名優品牌。有園區品牌——國家級果蔬示范園2個,省級果樹示范園2個。有產品品牌——2014年9月8日,義縣選送的“南紅梨”新品種在青島舉辦的2014年首屆“中華杯”全國優質梨評比活動中榮獲一等獎;2014年11月13日,義縣選送的綠色果品寒富蘋果、花蓋梨和京白梨分別在遼寧省名優特果品展覽評優活動中獲得金、銀、銅獎。有區域品牌——義縣是遼寧省早金酥優質梨生產示范縣。由此,品牌成為衡量質量的重要標識,有效地提升了產品的價值,延長了產業鏈。
第三張牌,市場的定位。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的形式。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握緊和握好,關鍵是要聚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市場相信質量,市場擁抱品牌,市場需要開拓。王宏一班人率領干部群眾,從三個維度,贏得了市場的主動和先機。一是強化營銷。開設農民科技經紀人培訓課程,培育一批又一批農民科技經紀人,他們在課堂上系統學習,在市場中磨煉摔打,發揮營銷的重要作用,把義縣果品銷售到全國許多主要城市。二是巧借東風。借助山東一家公司,采用“借船出海”的辦法,把優質果品銷往國外,打開了國際市場。三是組織起來。全縣共建成果樹技術協會3個,果樹專業合作社44個,推進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經營。組織果農按無公害果品的栽培技術進行生產,為果農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技術服務,統一商標,統一包裝,參與銷售和經營,共同抵御市場風險。
第四張牌,戰略的地位。戰略的價值和意義在于謀長遠中謀當前,謀全局中謀一域。這樣不僅可以上演一部精彩的電影,還可以上演精彩的連續劇。他們一開始就以戰略眼光和戰略思維,依托體制機制優勢和政策連續性,立足遼寧,瞄準“齊魯樣板”,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是義縣發展的一篇大文章。如何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讓鄉村振興戰略在義縣更好地落地生根,是一項系統的戰略工程。這一大工程,從科技成果轉化著手,從發展產業升級,從贏得市場份額落腳,全面振興勢頭方興未艾。在未來的發展中,如何形成面向市場適應農村發展“生產+加工+科技+營銷”的農業發展平臺?全縣60萬畝荒山怎樣變成農民脫貧致富的聚寶盆?義縣的優質品種如何進一步鞏固面積、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和效益?如何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結構,從試點、示范到形成規模等等,這些都在擘畫和推進中。
王宏引領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盡職盡責、盡心盡力、盡情盡義地打好觀念牌、品牌牌、市場牌、戰略牌。其背后,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價值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的“黨性牌”,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共建小康、共同富裕的“攻堅牌”,是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合力牌”,是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標準的“動力牌”。擁有這樣的價值取向、人生情懷,才能把造福人民群眾作為最大政績,引領農民走好振興發展的每一步,這正是科技副縣長引領發展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