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地一“被調研明星鄉(xiāng)”引起社會熱議。該鄉(xiāng)一年中“被調研”500多批次,平均每天至少接待一撥人,參觀有“路線圖”、發(fā)言有“腳本”、訪談有“演員”,堪稱被調研“專業(yè)戶”。據了解,像這種“經典路線”、模擬場景式的套路化、模式化調研,在一些地方并不少見。對此,應當引起足夠警惕,并切實加以防止和糾正。
真實是調查研究的生命線,我們搞調研的目的是了解真相、掌握實情。重視發(fā)現和總結先進經驗,是調查研究的必要內容。對于地方和基層干部來講,讓上級調研的同志多了解自己的工作成績,本也無可厚非,但決不能一味搞“布點”“踩線”,甚至造典型、壘“盆景”,弄虛作假、勞民傷財,被群眾斥之為花架子“秀場”的那一套。應該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用好調查研究的傳家寶,練好這項基本功,很關鍵的是要上上下下都有求真務實之心,而無嘩眾取寵之意,真正做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這樣才能全面深入了解情況,才能作出正確決策,找到解決問題的“金點子”。
作風脫虛向實,套路化的調研就沒有市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地方考察調研50多次,從偏遠山區(qū)、基層社區(qū),到工廠車間、邊關哨所,每次都是輕車簡從,訪真貧、察實情,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轉變作風,沉到一線,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進的地方看看,又到困難較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解剖麻雀”。調研中要少些“規(guī)定動作”、多些“自選動作”,少打招呼、多點“突襲”,少看“前庭”、多看“后院”,少去安排好的“既定線路”、多走現場確定的“隨機線路”,真正把基層情況摸清楚,把群眾需求搞明白,把思路方法撈上來,讓務實的調研為改革發(fā)展加油助力,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心里裝著群眾,腦中帶著問題,就不會輕易掉進套路的“陷阱”。調研“身入”更要“心入”。帶著親情、溫情、熱情,多到群眾家中坐炕頭、揭鍋蓋、摸被窩,切身體會群眾的酸甜苦辣;多到田間地頭拉拉家常,聊聊柴米油鹽醬醋茶。進得了群眾的屋,吃得了家里的飯;能上百姓的炕頭聊天,能下農民的地頭問計,群眾感受不到官架子,才能打開話匣子,反映真情況。要帶著問題去調研,做好前期準備,知曉短板弱項,多涉“深水險灘”,敢于觸及矛盾。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如實反映真實情況,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既報喜又報憂。
“調查就是解決問題。”調查研究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警惕和防止調研套路化,必須自始至終在解決問題、務求實效上下功夫。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研的規(guī)模有多大、時間有多長,而是要看有沒有把問題搞明、把情況摸透、把對策搞實,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只有精調細研、有的放矢、精準有效、解決問題,這樣的調研才是真調研、好調研,值得我們大力提倡。相反,那些套路化的調研,必須堅決喊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