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東 趙 影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城鎮建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就包括“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城鎮化進程不是以鄉村的荒蕪作為代價,城鎮化與鄉村發展應是齊頭并進的。由于經濟發展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居民的旅游需求越來越強烈且多樣化。隨著旅游經驗的逐漸完善及閑暇時間的限制,近距離的鄉村旅游需求量日趨增長。在傳統的景點旅游模式下,旅游目的地居民一般是游離于景點之外,難以共享旅游開發帶來的利益。這種模式造成旅游景區、游客、當地居民之間的各種矛盾,除了景點,游客難以感受到旅游目的地人文風情。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我國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這就要求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改變以往景點旅游的發展模式,以全域旅游的視角去發展鄉村休閑游,讓鄉村居民廣泛參與到旅游發展中,游客感受到的不僅是鄉村的風光,更是鄉村的人文風情。
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海南旅游業得以長足發展,濱海休閑度假旅游已成為海南的名片。除了廣袤的海岸線外,海南還有獨特的陸地景觀與風土人情,這些都還未被游客廣泛知曉。這種狀況不僅使游客少了旅游選項,也限制了海南鄉村經濟的發展。在全域旅游開發理念的指引下,海南鄉村旅游需要立足于本地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進行開發。
海南的鄉村旅游具有天然優勢。一年四季長夏無冬的氣候、優質的空氣、獨特的熱帶植被是海南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條件。海南地處我國南域,又是島嶼省份,由于交通不便自古以來與內地的往來受限。這種不便利一定程度上使海南的文化受內地文化影響小,具有獨特性。由于基礎薄弱,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在我國也處于相對落后狀態,現代化進程起步晚、速度慢,這也使得海南鄉村文化得以更好地留存。這些鄉土文化根植于鄉村,如果其賴以生長的鄉村環境改變或消亡,這些文化也將不具有實際意義。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鄉村數量的減少是必然趨勢。消失的不僅僅是村莊,與鄉村相伴相生的鄉村文化也會隨著人口城鎮化逐漸流失消亡。由于城鎮化是國家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逆的趨勢,挖掘鄉村文化中的優秀成果與精髓,使其融入鄉村旅游產品中,“活化”于鄉村旅游之中,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方可使這些正在逐漸消亡的鄉村文化保存發展下來。
鄉村文化是鄉村居民在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現為民俗民風、物質生活與行動章法等,反映了鄉村居民的處事原則、人生理想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模式等,是鄉村居民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城市快節奏、多變化、枯燥工業化的生活,鄉村生活給人以安定祥和、恬淡自足的安全穩定印象。鄉村旅游最為吸引游客之處不僅是自然的農業風光,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情的古樸鄉村生活是現代都市人們向往之所。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方能吸引游客。
受教育資源分配及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所限,鄉村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按現代社會人口素質標準,鄉村居民的綜合素養相較于城市居民也偏低。這種狀況在海南農村體現得更為突出。矛盾的另一面是,雖然生活環境相對封閉,但多年來鄉村生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不良生活習性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較為突出,而傳統的鄉賢文化、宗祠文化等又未能得以繼承傳揚,打牌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卻流傳下來,鄉村風氣已發生了轉變,原來吸引人的古樸恬淡的鄉風正在逐漸消失。海南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要提升鄉村居民的整體素質,使鄉村居民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在鄉村倡導尊老愛幼、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的良好鄉風民俗,用文明言行來抵制各種歪風邪氣,消除各種丑惡現象,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家庭、和諧村鎮。文明鄉風是維護海南美麗鄉村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不僅能促進鄉村生產生活,也是海南鄉村旅游的重要吸引點,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山綠水是鄉村之美,鄉風文明也是鄉村之美。受自身固有傳統和外來文化沖擊的雙重影響,海南鄉村的鄉風民俗既保留了淳樸善良、簡單古樸的優秀傳統,也同樣存在著各種與現代文明相悖的不和諧之處。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經濟建設的重視,物質文明的地位越發受到關注。作為一個社會的基礎,物質建設成就當然是不容忽視的,但精神文明建設同樣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更應得以重視。在對農村的各項考核中,經濟指標比重遠高于精神文明指標;在海南農村,不少人抓住了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生活富裕起來,在村莊里的話語權也提高了。逐漸形成一種“有錢就有一切”的認識,過分地追逐經濟利益成為廣大農村干部及村民的共識。鋪張浪費之風、攀比之風逐漸盛行;為了經濟利益不惜破壞環境、不顧倫理道德之行也時有耳聞。受教育水平所限,村民意識不到文明鄉風的重要性,公德意識不強,農村文明程度有所下滑。
鄉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家庭關系、鄰里關系是鄉村關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風氣的體現。受經濟利益驅使及傳統文化缺失的雙重影響,村民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愈發弱化,家族內因爭奪利益引發的經濟糾紛、不贍養老人等情況日益增多;村莊內過公期、婚喪嫁娶、升學入宅賀壽等場合大操大辦,村民之間相互攀比,水漲船高的禮金已經成為不少生活尚不富裕村民的一項沉重負擔。由此引發的家庭、鄰里關系緊張嚴重影響了鄉村文明和諧。
鄉村生活是相對簡單單調的,娛樂方式單一。村民在每日閑暇、節假日、農閑之余缺少多樣化的娛樂選擇;由于文化素養基礎相對較弱,村民沒有讀書看報、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精神追求,酗酒賭博等不文明行為在海南不少村莊存在較廣。這類活動不加以控制,不僅因花銷過大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還極易引發家庭矛盾,夫妻之間因此發生打鬧、反目乃至家庭破裂。特別是對自制力差的青年人而言,因賭博誘發吸毒、偷盜等違法行為將自己送上不歸路,嚴重影響了家庭穩定及鄉村社會的和諧。
現代社會崇尚契約精神。契約精神不僅是現代經濟和諧發展的助力因素,更是現代人際關系的基礎。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重承諾、守秩序方能構建現代和諧社會。越是經濟條件好的高素質人群,契約精神體現得越為突出,因為違反契約精神而受到的損失反而更大,這更促使人與人之間講究誠信。海南鄉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受限;其生產生活范圍狹小,對外經濟交往少,受現代契約精神的影響面較小,村民沒有意識講究誠信為自己帶來的巨大益處。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是由血緣、地域而發展起來的“熟人關系”,傳統文化中“溫、良、恭、儉、讓”在熟人之間貫徹得很好,但對初次交往或交往次數不多的外來游客而言,人性中“惡”的一面特別容易凸顯。為追逐短期經濟利益在鄉村旅游服務中會出現爾虞我詐、不重承諾等負面行為。這種短視行為破壞了淳樸的鄉村風氣,影響了游客的美好感知,不僅難以吸引回頭客,長遠來看將會摧毀鄉村旅游秩序。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為我們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文化中固然有不符合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之處,但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在今天仍具有時代意義。根植于鄉村的鄉賢文化、宗祠文化在調整鄉村社會人際關系、鄉村治理中曾經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些文化隨著時間的流逝、家族觀念的淡薄和農村優秀人才的流失正在逐漸消失。當前鄉村中薄養厚葬、家庭矛盾叢生、青少年品行不端等現象一定程度上也是缺乏這些優秀文化指引的結果。
由于缺乏教化與傳承,傳統的儀禮、習俗逐漸被人們淡忘,現代的快節奏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趨于簡潔便利,也導致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缺乏儀式感。傳統的儀禮在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中不僅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對鄉村游客而言也是一種旅游吸引物。將這些根植于鄉村的文化與儀禮挖掘出來并進行傳承,能使鄉村旅游更具魅力。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需要多重旅游要素全面協同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海南旅游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除了要進行科學規劃,在鄉村原有基礎上建設鄉村旅游硬環境,還要加強鄉村軟環境的建設,即友好文明的旅游社會環境。在當前海南鄉村風氣尚不盡如人意之際,構建文明鄉風培育機制,逐漸打造出友好的人民、文明的舉止、清潔的環境、安全輕松的氛圍等,使海南鄉村旅游更具吸引力。
傳統的鄉村社會是禮俗社會,通行倫理規矩;而現代社會是法理社會,崇尚契約精神。當前我國鄉村作為一個熟人社會的狀態還沒有根本改變,約定俗成的規矩即“禮”仍是調節鄉村人際關系、社會秩序的基本準則。但畢竟鄉村社會受城市生活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文明鄉風的培育僅靠傳統的道德力量難以實現,需要相對完善的鄉村治理機制做保障,從現代公共治理和傳統禮俗文化中找到共同支點,從而真正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使文明鄉風的培育具有制度的保障。
通過鄉村治理制度的完善,對鄉村居民生產生活中不符合文明鄉風之處進行限制約束,弘揚積極向上的作風,調節家庭矛盾與鄰里關系,為村民提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途徑與機會,改變村民的傳統落后觀念,提高村民綜合素質,使村民成為鄉村建設的內生力量,成為鄉村旅游中的建設主體。有序文明的鄉村習俗蔚然成風,將成為鄉村旅游的吸引力要素。
我國當前旅游者中城市居民占絕大多數,發展鄉村旅游的關鍵就是使鄉村旅游資源對城市游客產生吸引力。在城鎮化的大潮中,城市文化作為強勢文化對鄉村文化產生碾壓性效應。出于對城市生活的向往,鄉村居民有意識地模仿城市生活,對傳統習俗不加選擇地摒棄,城市與鄉村越來越有同化的趨勢,這種文化的趨同對鄉村旅游無疑具有致命性的打擊。鄉村旅游吸引城市游客的核心就是鄉村與城市的差異性,當這種差異消失,游客找不到對鄉土的留戀、找不到對以往集體記憶的認同感,鄉村旅游的吸引力何在?
由于漫長的農業社會相對閉塞的自然經濟,各地鄉村都形成了相對獨特的本地文化,例如海南的黎苗文化、冼夫人文化、疍家文化、媽祖文化、道教文化、各地宗祠文化等,這些文化根植的土壤就是鄉村,離開鄉村將失去生命力。各地鄉村要組織力量深入挖掘本地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與精髓,在鄉村建設中融入本地文化內涵;制定本地文化建設綜合方案,興建文化場館,打造本土節慶活動,組織開展各類活動,使本土文化活化起來,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去,使其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文明鄉風是鄉村文化的組成部分,只有整體鄉村文化建設發展起來,文明鄉風才具有良好的培育環境。
人們對某一地風氣的認知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行為規則方面,包括社交禮儀、風俗習慣、個人形象、環境衛生等,這是易于被人直接感知的;二是當地社會整體精神風貌和人們內心深處的幸福感,這是更深層次的感知。這兩個方面均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組成部分,均對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產生影響。海南鄉村旅游發展中如何改善這兩個方面,提升旅游吸引力?當務之急是要從人們易于感知的行為規則方面著手,開展鄉村禮儀教育。人的禮儀素養包括內與外兩部分,外在的即行為素質,內在的即禮儀文化與綜合素養。古人說“誠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即為此意。內在綜合素養的提升需要假以時日,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但外在行為素質的養成則不需過多時間。
在鄉村旅游中,村民的生產生活也是鄉村旅游的組成部分,村民是鄉村的主體,是游客感知的旅游吸引物之一。相對城市而言,海南鄉村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均較為落后,缺乏文化熏陶及系統禮儀學習的鄉村居民有諸多不良習慣,無論是在個人形象、言談舉止還是人際交往中,都缺少規范的約束,不良行為隨處可見。要建立個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相結合的立體式禮儀教育格局,對村民進行禮儀教育。一是通過前文提及的鄉村現代化治理與鄉村文化建設促使村民提高學習意識,促使村民意識到自身禮儀修養的不足,自發學習。二是通過家庭對青少年開展禮儀素質教育。中國自古就有“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的教育理念,鄉村居民的文明禮儀素養要從孩童開始抓,通過日常生活建立行為準則和人際交往規則,孩童時期的教育成果將會受益終生。三是學校教育。將禮儀教育納入學校的素質拓展課程中,學校禮儀教育強化效果更為突出。四是社會教育。在經濟生活中鍛煉與人交往的能力,學習人際交往禮儀規范,特別是鄉村中的節慶活動、重大典禮等活動中能更加強化禮儀教育的實效性。
鄉賢文化曾在中國古代鄉村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封建社會時期官方統治未深入到鄉村,鄉村的治理主要是通過鄉賢將縣級行政單位與鄉村居民連接起來。鄉賢在鄉村享有很高的地位與話語權。鄉賢主要指傳統鄉紳階層中有賢德、有文化,在鄉村公共事務中有所擔當的人,也常指稱現當代鄉村社會中的賢達人士。鄉賢文化既包括古代鄉賢留下來的文物、文獻、傳說以及熱愛鄉土、關心鄉村世道人心及維護鄉村社會秩序、以德服人的優良傳統和文化精神,又包含了現代鄉村精英對傳統鄉賢精神的繼承、踐行與創新。這種精神不僅在歷史的鄉村治理中發揮了作用,在當今鄉村也存在著一定的價值。發掘鄉賢文化,培育新鄉賢,通過鄉賢的模范帶頭作用與協調鄉村秩序的能力,培育鄉村文化的自我修復與發展能力,促進文明鄉風建設,助力鄉村旅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