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琳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與海南省經濟的發展大致同步,經歷了海南精神文明建設意識的樹立、海南精神文明建設的反思、海南精神文明建設的形成、海南精神文明建設的蓬勃發展四個階段①張旭新.海南特區精神文明建設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3-14.。海南省人民政府在發展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為海南省營造文明新風尚,裝點美好新海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社會環境。總體來說,其發展道路是艱難的,成就是顯著的,經驗是寶貴的。
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發展逐漸由保守、落后走向開放、復蘇,從1988年至 1992年,GDP增長速度由 9.7%增長到41.5%,經濟發展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但由于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較晚,基礎差,思想觀念轉變較慢,海南整體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這一時期,海南的精神文明建設主要集中在破除舊的傳統觀念,樹立經濟特區新觀念新意識。例如,1988年至1992年期間,《海南日報》先后發表了《樹立全新的大特區觀念》《增強特區意識》等文章,呼吁全省樹立特區意識。1991年,海南省委省政府頒布《海南省“八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計劃要點》指出,全省人民都要從經濟特區的角度,用開放的標準衡量自己的工作,樹立開放意識。
1988年至1992年,海南精神文明建設主要是樹立敢闖敢拼、開放進取的海南特區意識,通過海南經濟社會的發展,“海南特區意識”已基本成為海南的代名詞,為海南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1993年開始,海南省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降,金融危機爆發。1992年至2005年,GDP增長速度由41.5%降至10%,其中,1993年至1998年GDP增長速度連續下滑,1995年僅有3.8%,經濟發展呈現低迷狀態,1999年至2005年GDP增長速度低速回增。這一時期,海南精神文明建設大大受創,特區建設受到了質疑,人民自信心減弱。但是,海南省政府仍然在挫折中不懈努力,“1992年底頒布《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大精神進一步加強特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通知》,強調要著力樹立海南特區精神風貌、社會風氣和特區意識。”①梁振球.中國經濟特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海南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497.1996年海口市建立創建文明城市全方位的目標管理機制,制定并頒布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各部門職責大綱》。1999年以來,GDP增長速度逐漸上升,海南省二屆人大八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建設生態省的決定》,7月通過了《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00年海南省開始從環境治理著手推動全省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在全國率先扛起文明生態村建設大旗,將文明生態村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綜合載體來抓,成為國家新農村建設的示范亮點,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1993年至2005年,海南精神文明建設經歷了曲折發展,在特區建設受到質疑時,在逆境中尋找方法,不斷反思,為特區人民重拾信心。
2006年至2016年,海南省經濟發展較為穩定,GDP增長速度維持在10%左右。這一時期,隨著海南省經濟的穩步發展,海南的特區形象得到再塑造,精神文明建設培育不斷被重視。2008年胡錦濤同志在海南考察時反復強調,海南一定要堅持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②深切的關懷 奮進的動力[N].海南日報,2008-04-11.。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專門提出:“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培育講文明、重禮儀、團結友善、熱情好客的社會風尚。”③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N].海南日報,2010-01-05.2011年10月,在深入領會中央精神文明建設精神和深刻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海南省委省政府決定用三年時間,集中開展社會文明大整治行動,文明大行動碩果累累,助推海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向縱深展開。2015年,海口市舉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動員大會,三亞市實行“雙城雙休”,三年來,海口和三亞城市形象得到改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市民素質得到提高。
2006年至2016年十年來,隨著海南經濟的穩步發展,海南精神文明建設也越來越重視海南特區精神的培育,使得海南特區的地位逐步得到鞏固。
2017年開始,海南省經濟發展逐漸形成新的局面,尤其是2018年黨中央決定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后,海南省的發展更加朝氣蓬勃,精神文明建設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2017年,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在謀劃未來5年發展藍圖時提出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愿景。2018年1月23日,海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入開展社會文明大行動創建海南文明島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此實施方案中指出,將于2018年至2022年在全省深入開展以“一項引領工程、五大文明創建活動、九個專項行動”(簡稱“159”)為重點內容的社會文明大行動。2018年是開創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的一年,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提出為海南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力量,為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三大愿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奠定堅實社會基礎。”①海南省社會文明大行動動員暨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召開[EB/OL].(2018-01-23).http://hi.people.com.cn/n2/2018/0123/c231190-31174752.html.
2017年至今,海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政策的支持,使得海南精神文明建設迎來了蓬勃發展。同時,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也為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及其政策保障,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不斷探索與創新,初步解決了“為什么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精神文明”“怎樣建設精神文明”等一系列的問題,形成了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經驗。
第一,始終高舉主旋律,貫徹落實中央文明委《關于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指導意見》和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海南文明島建設為載體,不斷增強海南文化軟實力,全力提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文明層次,為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海南篇章,提供強大的思想保障、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撐,為把海南文明島建設成為“和諧南海上的友善之島”而努力奮斗。
第二,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海南省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主體、建設主體、實踐主體、受益主體,充分調動全省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為人們創造宜居舒適的生活環境。劉賜貴書記在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精神文明建設是支撐美好新海南目標的不可或缺的頂梁柱,精神文明建設抓不好,美好新海南就很難建成。”②劉賜貴.凝心聚力 奮力拼搏 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N].海南日報,2017-05-02.“美好新海南”的提出,就是要求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實現“三大愿景”,即實現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園、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第三,始終堅持循序漸進的工作方法。從空間角度來看,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熱潮首先由相對發達的城鎮掀起,隨后逐步擴展到農村及各個行業。從時間角度來看,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了從無到有再到縱深的方向發展,尤其是《“海南文明大行動”實施方案》的頒布,方案中將“文明大行動”的具體實施時間定位在三年內,即從2012到2014年,并將三年分為三個階段。通過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循序漸進地落實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可以更加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建設的程度更加深入。
第四,始終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工作原則。近年來,海南省不斷努力,逐步對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進行升級,從“精神文明”的視角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目標、內容、方法和載體進行全面檢視和反省,總結經驗,補足短板。將精神文明建設聚焦于人的現代化素質提升,把海南文明島定位為美好新海南建設的“新名片”,更加注重了文明建設的國際化水平,著力優化文明環境,傳播文明理念,踐行文明行為,彰顯文明的影響力,努力做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增強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從整體上提升海南省精神文明水平,使人民得到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迫切需要理論聯系實際,采取有力舉措,補齊工作短板,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水平①海南將用 5年時間深入開展社會文明大行動 [EB/OL].(2018-01-24).http://www.wenming.cn/dfcz/hn_1683/201801/t20180 125_4571104.shtml.。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努力推進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工程再邁新臺階,使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新的突破與創新。
第一,把加強“海南文明島”建設作為重點和著力點。建設海南文明島必須由政府發動和主導、各部門共同組織鼓勵全民共同參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塑造講文明、重禮儀、誠信友愛、熱情好客的國際旅游島形象。建設海南文明島,必須全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下大氣力提高誠信文明水平,真正在海南營造“守信獲益良多、失信寸步難行、背信一敗涂地”的新局面,使海南真正成為誠信之島,這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第二,把打造自由貿易試驗區品牌作為特色和亮點。海南省地理位置特殊,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海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精神。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提出為海南創造了更加開放的環境,同時也要求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要更加具有開放性、創新性,在積極學習其他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優秀經驗的同時,將海南獨有的瓊崖革命精神與現代高科技的發展相結合,確保海南紅色文化精神不因時間的推移而被人們所淡忘,將海南優秀的精神文明建設成果推出國門,走向世界。當前,海南省應努力尋求突破口,增強海南人民的文化自信,將海島文化資源優勢進行整合,并轉化為特色和品牌優勢,增強海南的人格魅力,努力將海南文化特色推向國際的同時,提升海南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
第三,把建設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基礎和切入點。主要是擴大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覆蓋面,公平、合理地分配公共資源,既要打造文明城市,也要建設美麗鄉村,尤其是農村地區,將農村的脫貧工作與加強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同時,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離不開物質基礎的支持,特別是要發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大對社會文化公共設施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鼓勵全社會積極投入到文化公益事業的建設中,為全省人民謀利益,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民眾創建宜居舒適的環境。
第四,把創新作為根本保證和動力源泉。當前,海南省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要做到在內容形式上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傳播手段的創新。具體來說,內容形式創新即明確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定位,提出詳細的目標,做出具體的任務明細,分時間分階段進行落實。機制體制創新即堅持海南本土文化的主體地位,不斷吸收外來有益的文化,做到推陳出新,以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及觀念理念。傳播手段的創新即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尤其是正確地運用互聯網途徑,在輿論與教育上潛移默化地加強人們的精神文明程度,最終達到以文化的大傳播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