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林
1905年,羅素在《心靈》雜志上發表了《論指稱》一文,首次嚴格表述了他的摹狀詞理論。羅素論文集《邏輯與知識》的編者羅伯特·查理斯·馬什指出,此文“在當代哲學的發展中是一個里程碑,它再次顯示了羅素思想上的革新和驚人的原創性”①丁子江.羅素與分析哲學——現代西方主導思潮的再審思[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128.。而羅素在此文中的主要工作,“是其邏輯原子主義構想的一次實踐,他關于世界的邏輯原子主義則是其關于數學基礎的邏輯主義的推廣”②楊睿之.作為哲學的數理邏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8.。結合后續的完善,摹狀詞理論變得越來越完善,成為了羅素本人頗為自得、極為滿意的哲學創造。摹狀詞理論完善、深化了弗雷格的涵義與指稱理論,它采取了弗雷格創立的命題函項的方式來改寫作為不完全的符號的限定摹狀詞,從而有力清除了語義悖論。這是弗雷格、懷特海、羅素等人的數理邏輯在建立邏輯上完善的人工語言的歷程之中的成功例子。羅素說,邏輯是哲學的本質。這里的邏輯指的正是數理邏輯,羅素對這句判斷的信念源自于以下事實:“羅素的數學訓練的一個結果是他愿意構造人工的演繹系統而頗不關心他所使用的術語是否與日常語言絕對符合?!雹費.懷特.分析的時代——二十世紀的哲學家[M].杜任之,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94.而將人工語言、數理邏輯的方法用于分析日常語言表層句法之下的更具有語言本質意義的邏輯結構,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不僅是邏輯學意義上的成功,也是語言學上的成功。據此確實可以深化哲學探討,解決傳統哲學的存在觀混亂、同一律失效等重大哲學問題——雖說在今日看來羅素的系列工作并未真正完全解決傳統存在問題等重大哲學問題,但確實對探究這類問題提供了頗有價值的借鑒,羅素在摹狀詞方面的工作對后來學者有重大引導意義,使得學者們對邏輯分析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共識。正是由于羅素對邏輯分析方法的無與倫比的哲學價值的首次大力強調,逐漸有力推進了分析哲學運動在英美的蓬勃發展。
可以看到,羅素的另一巨大哲學創造——類型理論——對祛除語義層面的“理發師悖論”“說謊者悖論”無太大實際意義。這類悖論與語義問題中的說話主體的“自我指涉”(自指)因素有關,而說話者是否進行了自指行為與語詞的所指這樣的語義學問題相關。對此,羅素的策略是,通過摹狀詞的相關構想貫徹“將日常自然語言的表述形式轉化為嚴格的形式化的命題函項式”的方案,從而比邏輯類型論更有效地消除語義悖論,即取消以主詞的形式宣稱不具有現實實存意義的事物的存在這一狀況。
具體來說,摹狀詞理論的提出,有著如下所示的非常明確的理論針對性。羅素本人打算處理哲學史上的一些理論難題或理論困境:
首先,關于存在問題。由于日常語言的不精確性與主謂邏輯的不完善性,哲學史上的諸多哲學家在使用“存在”一詞時發生了不少混亂或含混,由此引發了長期的無謂爭論。例如黑格爾的絕對唯心論,由于根據傳統形式邏輯中的主謂邏輯觀念來處理“存在”概念即把“存在”安排為命題語句中的謂詞或謂語成分,也就視“存在”為命題語句中的主詞之一種性質了,由此產生的諸多哲學紛爭無休無止難得定論。羅素認為黑格爾關于存在—虛無—變化的辯證法理論與辯證法思維方式是這種思想困境的典型代表,他認為此種關于“存在”問題的困境是應該予以嚴肅面對和解決的。
其次,關于同一律是否失效或是否普遍適用的問題。例如,根據傳統看法,“劉慈欣是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的作者”這一命題,從中可知這句命題表達了專有名詞“劉慈欣”與短語“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的作者”二者之間是同一的;那么,由此同一性可知二者可同義替換,故可以用“劉慈欣”替換另一個短語,于是有“劉慈欣是劉慈欣”這種表達方式,而此表達方式明顯是同語反復的無意義話語,然而在進行語詞替換之前的原句子卻是有意義的命題判斷。造成此種前后不一致的境況的因由是什么呢?這是否表明了同一律不再發揮作用了呢?這也是待解的必要性問題。
再次,在現實中無實存意義的事物的存在問題。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往往以主詞的方式宣稱在現實中無實存意義的事物之存在,這造成了一些令人困惑的語義悖論,使得人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在現實中無實存意義的事物也是某種層面或形式的“存在”。而這種層面或形式的“存在”成為了嚴格的科學語言與人工語言無法清晰表達的微妙的東西,是令人感到模糊的東西,只能說它們存在于人的想象和觀念里,缺乏嚴格討論標準。“金山難題”是一個鮮明例子。說“金山不存在”,即不存在的是金山,亦即似乎將某種存在賦予了“金山”,畢竟“金山”是此斷定語句的主語,從這個命題來看就似乎以主詞的方法隱含或蘊藏了“金山”的存在。語句“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若以此為問句,則無論回答是還是否,將都不是理想答案。這不僅讓人們感到形式邏輯的排中律似乎失效了,而且語句“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無論如何都蘊含了法國國王在當今時刻之真實存在。不嚴格的自然語言體系,常常把非實在物作為主語,從而將存在的屬性在不知不覺之中賦予非實在物。這種現象讓人感到似是而非、模棱兩可、莫衷一是,時而覺得恰當時而覺得不恰當,卻又找不到理想的語言方案解決這個難題。羅素認為不能允許這種語言的含混現象,對此應該采取有效的解決方案。
羅素的摹狀詞理論不是一孤立的思想主張,它是與羅素的邏輯構造論及邏輯原子主義哲學緊密關聯在一起的。羅素一生的哲學研究事業以思想多變、敢于批評自身思想主張著稱,先后經歷了絕對唯心論、新實在論、邏輯原子論、中立一元論等思想階段,而羅素本人唯一認可的、可用來稱呼他最具創造性與最具代表性的哲學思想的哲學標簽是邏輯原子論或邏輯原子主義。而其中特別是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的認識論,它的重要分析與摹狀詞里的關鍵分析之間存在著對應性的關系與勾連。了解了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的認識論思想之后,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摹狀詞理論。而這也就涉及到對親知的知識、摹狀的知識這兩個概念異同的把握。此外本文認為,羅素摹狀詞理論的主體內容,如以命題函項式改寫限定摹狀詞等思想方面是哲學史研究領域眾所周知之事實,故此本文對該理論的基本信息不作贅述。而在領會羅素摹狀詞理論的哲學意蘊時,本文側重于從“區分親知的知識與摹狀知識”方面切入。
我們知道,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的認識論是結合著對語言的邏輯分析而展開的。羅素的分析是比較徹底的,他希望能夠分析到認識的最初始單位,并力圖澄清出與認識的最初始單位相關的最基本的語言表達式。為了實現這兩個研究目標,羅素借用了“原子”這一物理學或自然哲學概念,用它來稱最基本的語言表達式以及最原初的認識單位或認識成分。
由此之故,加之羅素本人極力倡導邏輯分析方法對于哲學研究的重要意義,羅素這一時期的認識論也被稱為邏輯原子主義認識論。確實,羅素所說的“原子”是指“邏輯原子”,對此,正如羅素所強調:“我稱自己學說為邏輯原子主義的理由是因為我想在分析中取得的作為分析中的最終剩余物的原子并非物質原子而是邏輯原子。某些這樣的原子就是我稱為‘殊相’的東西(諸如很小的顏色片、聲音、瞬間的事物),而還有一些原子是謂詞或者關系等。其要旨在于我想取得的那種原子不是物理分析的原子,而是邏輯分析的原子?!雹倭_素.邏輯與知識[M].苑莉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15-226.
羅素在他的邏輯原子主義認識論中,著重區分了兩種知識,即親知的知識與摹狀的知識。顧名思義,“親知”強調“親自知道”,側重于認知行為中與人的意識的直接關系?!霸谖覀兛梢岳斫獾拿總€命題中(即,不僅在那些我們能判斷其真假的命題中,而且在我們能思考的所有命題中),所有的成分都確實是我們具有直接親知的實體。”②羅素.邏輯與知識[M].苑莉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73.“摹狀”指“描述”,與對事實的描摹、判斷有關。親知的知識是直接的知識,摹狀的知識是間接的知識,由此可見出領會二者的關鍵在于:“直接”“間接”二詞。沒有親知的知識也就沒有摹狀的知識,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以前者為前提的進一步判斷或推論。通過語言分析的視角可以進一步討論。以“個體的人X具備Y的知識”這一命題形式為例,有兩種情形:X憑借親知的途徑而具有Y的知識,X通過摹狀的途徑而具有Y的知識。而只有當X與Y處于直接的關系之中時X才能親知Y,否則,若X與Y不處于某種直接關系中,那么X只能通過摹狀的方式而不是親知的方式才能擁有Y的知識。承載摹狀的知識的短語,意味著推論,它與命題的知識相關,涉及真值即有真有假,它不是語言的最基礎性成分,也不指向認知的最初始單位,這與X親知Y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例如,一個學生知道阿爾卑斯山某個山峰的高度,可以是通過親自的專業測量而知道的,也可以通過他人的講述與書本中的一系列命題陳述而知道。而對于親自測量這件事,可以說是基于一系列的親知的知識,然后整合、推論出了一個關于該山峰的高度值??傊?,兩種途徑最終都是間接的,不可能直接親知到該山峰的高度值。而不同之處在于,親自測量是以親知的感性材料與直觀知識為基礎的,是與親知的知識直接相關的,在此過程之中測量者與被測量者的局部一直處于直接的認識關系中,最終通過對親知的感性材料的合理整合而推論出一些可靠的間接知識或摹狀的知識;而通過他人的講述與書本記錄而知道山峰高度的方式,是不以當事者的親知為基礎的,聽者或讀者得到的是一系列摹狀性的語句,是一系列命題的知識所傳達出來的關于事實而不是僅僅關于事物的間接知識。當然作為讀者或聽者雖不能親知山峰的相關狀況,但對于書本文字或講述者的話語來說,也具有親知,如聲音片段與紙頁之上的文字等等,但是以此親知對象為基礎卻不能進行有效合理的進一步推論,不能以聲音文字這樣的感性材料為基礎得到有效的推理知識,即不像親自測量者那樣可以以親知到的感性材料為基礎而推論出山峰高度值,此時若通過聽到的語句與看到的文字符號可得到進一步的知識,則所用到的途徑往往是超出當下親知材料的其他理性思考方式或其他時刻的記憶形式。概而言之,結合這個測量阿爾卑斯山某山峰的例子,可知,對于親知的知識,我們也要精確界定。我們一般以測量者對該山峰的相關感性材料狀況的當下直接把握為親知的知識,因為它可視作進一步有效推理并得到新的有效知識之基礎,而聽者或閱讀者從講述者或書本文字那里直接感受到的當下感性材料,雖也具有親知的性質,但是由于不能以之為基礎進行進一步有效推理并得到新的有效知識,我們就不將這種情形視作真正的親知的知識,而是以聽到或讀到的一系列關于事實的命題語句為標志,稱其為摹狀的知識。
而親知的知識與摹狀的知識直接的根本區別,不在于一個是具體知識而另一個是抽象知識。而在于一個是直接的知識而另一個是間接的知識,這是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的關鍵要義。具體的知識也有可能是摹狀的知識,抽象的知識也可以被親知或直觀如親知到某抽象關系。譬如一個知識是具體的,而如果人們不與之處于直接的認識關系,即是通過書本文字與他人講述而知道的,那么此具體的知識也仍然是摹狀的知識;一個抽象的知識,如經過抽象而得來的共相的知識,一個人在某些狀況下可以對此共相的對象擁有直觀能力。語言因為具有摹狀這一基本功能而能傳達知識,也就是說,通過語言人們可以在對某事物或感性材料不進行現場當下直觀的情況下獲得各種知識,如果脫離了此類具有摹狀性質的語言,我們就無法知道超越了我們當下的直接認識的范圍的復雜知識,也就無法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詞典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都通過摹狀來定義,而后通過這些詞而組成的命題才能描述、描摹或摹狀事實,對事實作出判斷。此外,羅素指出我們擁有的大多數知識都是具有摹狀性質的、以直接知識為基礎推論出的間接知識。羅素一生都在追求可靠的知識,代表性論著《哲學問題》《我們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意義與真理的探究》《人類的知識》等都以對確定的知識及確定的知識存在的前提條件之追求為主要目標。羅素認為,邏輯原子主義哲學表明:除了直接親知到的可靠知識之外,普遍意義上的切實可靠的知識是以直接的知識為基礎并經過有效的邏輯化推理而得到的間接知識??傊?,不難發現,羅素的認識論工作是始終結合著對語言的邏輯分析而進行的。這一研究進路著重從分析演繹、綜合構成兩個方面展開了相關哲學探討。首先,從分析方面著手,羅素將復雜的復合命題拆分成了簡單命題,又從簡單命題拆分出各種詞項,而“這”“那”等邏輯專名被認為是直接與親知的東西相對應的最基本詞項。與羅素邏輯原子主義的認識論上的親知概念唯一對應的語言學概念是邏輯專名概念。除了邏輯專名外的包括普通專名在內的一切名詞、動詞、形容詞等都與間接的知識相關,這些知識是以親知為基礎推論而成的,這些抽象語詞都是對殊相的性質與關系的摹狀。其次,在綜合或建構方面,羅素關注命題的從簡單細微到復雜合成的過程(區別于分析的過程當中的命題的從復雜合成到簡單細微的相反過程),力求考察清楚:在基本的詞項、簡單的句子的基礎上是如何逐步構建出人類的整個復雜的知識大廈的。誠然,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認識論正是借助語言分析來研究認識的最基本單位的,用語言的最基本單位來說明認識的最基本單位,用語言的邏輯分析的“原子”來對應這兩個基本單位,立足于這一系列分析,羅素構建出了清晰、嚴格的認識論體系。
羅素的摹狀詞理論是羅素最具哲學創造力階段的最重要哲學成果之一,與其最滿意的哲學理論——邏輯原子主義哲學——密切相關。作為哲學分析樣板的羅素摹狀詞理論,使得學界深刻意識到:“摹狀詞理論提供的邏輯分析方法所由出發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命題或語句的真正的邏輯形式和表面的語法形式的區別?!雹訇悊?西方哲學研究——陳啟偉三十年哲學文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451.“這個理論在邏輯和認識論中都極重要?!雹诹_素.數理哲學導論[M].晏成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69.而羅素的摹狀詞理論集中于探討限定摹狀詞,“它用某一個體的性質來指稱該個體。它所指稱的個體具有唯一性”③江天驥.西方邏輯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5.;羅素關于限定摹狀詞的分析,是“他從語境的定義這個意義上使用‘分析’一詞的顯著事例”④涂紀亮.分析哲學及其在美國的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69.;而關于限定摹狀詞方面的語境定義,庫爾特·哥德爾在《羅素的數理邏輯》中也強調:“一個摹狀短語無所指稱,而只是在語境中才有意義?!雹荼A_·貝納塞拉夫,希拉里·普特南.數學哲學[M].朱水林,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523.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羅素的哲學特質,可以看出他是西方哲學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哲學家。他不是輕率否定哲學傳統的人,也不去做任意的、突兀的哲學創造。例如他的類型論與摹狀詞理論,是與其數理邏輯研究相關的,背后有數學基礎方面的思考作為支持,而且羅素的類型論、摹狀詞理論等思想主張是以《數學原理》中的嚴格的命題演算與謂詞演繹系統為依托的,并非空穴來風。所以說羅素的摹狀詞理論不僅僅具有語言學上的價值,也具有邏輯學方面的價值,甚而有認識論方面的價值。語言學、邏輯學、認識論幾個方面互為表里,從而使得羅素的摹狀詞的理論構想更豐滿、更立體、更嚴格、更嚴謹。這是其他的僅僅具有單向度的價值的理論所不易達到的境地。
羅素的哲學仍然像大多數的前輩學者的思想一樣保持了對本體論與認識論的興趣,在他尋求確定的知識的過程中始終頗為重視思考傳統本體論與認識論問題,他熟知傳統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傳統并遵循這一傳統進行不懈的探究。而且羅素勇于在理論上開拓創新,比很多學者都較少偏見,勇于吸收、敢于批判新知識,他把邏輯分析的新方法運用于本體論與認識論的舊問題之中。新舊結合的結果是,羅素運用嚴格的邏輯分析方法這一奧卡姆剃刀,清除了傳統認識論與本體論中違背邏輯分析原則的無所指的無意義的含混命題判斷。
也可以說,羅素是休謨式經驗論在現代的嚴肅繼承者,而且羅素的經驗論是經過邏輯分析方法改造了的經驗論。羅素早年服膺黑格爾的絕對唯心論思想及麥克塔格特的新黑格爾主義理論,后來跟隨摩爾擺脫了對絕對唯心論的信賴。羅素從他研究黑格爾等哲學大師的思想的經歷中總結道,很多表面上深刻而實際上過分違背常識并且荒謬絕倫的理論,都有缺乏實在感的特征,這些論述被命題語句的表層的語法結構誤導了,因此不論思想理論中的命題語句多精彩絕倫、花里胡哨,都將是失之毫厘謬之千里的。羅素的一個重大理論抱負便是通過對命題語句進行嚴格的邏輯分析而消除這類對日常用語的語法的誤解,從而使得人們找到隱藏著日常語言的命題語句的表層語法結構之下的邏輯結構,使得人們避免構建似是而非的哲學理論。
羅素在哲學上審慎、理智、不極端、不偏激,不迷信權威,努力避免偏頗與一概而論。他的一句名言“不要迷信權威,因為所有的權威都有相反的權威”很好地表明了他這種誠篤的求知與研究態度。羅素只是理智地借用語言分析的方法研究哲學,而并沒有如后來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卡爾納普等人那樣將哲學還原、局限于語言分析,認為哲學只是澄清語言的活動,除此無它物。卡爾納普等人認為傳統形而上學皆為無意義的言說,他們堅持徹底的拒斥形而上學的立場,認為可憑借邏輯分析、語言批判的途徑清除一切形而上學命題。對此羅素更為沉穩、謹慎,沒有劃入這個偏激、極端的立場之中。羅素一生始終追求確定的知識,探求確定的知識特別是科學知識的根據,追問知識若是可靠的則需哪些條件來保證這種可靠性。羅素在哲學上傾向于取得逐步穩健的推進、進步,不追求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認為卡爾納普等人的關于傳統哲學問題的一勞永逸的決絕性的解決方案并非真正有效的哲學探究方式。羅素保留一些傳統哲學問題的價值,認為某些認識論與本體論問題即使在現代也仍然具有永恒價值與久遠意義。這種立場類似于維特根斯坦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態度。維特根斯坦認為形而上學不可說,即不可通過科學語言與邏輯命題去正面言說,但同時認為這不可說的領域是彌足珍貴的存在,他摒棄一切由于誤用語言而造成的虛假形而上學命題,而對于真正的形而上學非常珍視。這與維也納學派的不作區分地一概拒絕所有形而上學的邏輯實證主義做法顯然不同。維也納學派成員起初對于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及形而上學思想有很深的誤解,他們執著于意義證實的理論原則,以為維特根斯坦與他們一樣是拒斥一切形而上學的。直到后來卡爾納普等人認識到了他們與維特根斯坦形而上學立場的差別,意識到了他們對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的誤解,發現了他們對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非理性主義、神秘主義與叔本華唯意志論等思想成分大大忽視了。維特根斯坦為在其早期著作《邏輯哲學論》中為形而上學與人本主義精神保留了地盤??梢姺治稣軐W的早期開創者如羅素、維特根斯坦,都對傳統形而上學保留了足夠的關注興趣,在各自的著作中肯定了傳統形而上學問題的真正價值。與他們關于形而上學問題的審慎態度相比,稍后期的分析哲學家與邏輯實證主義者如卡爾納普、石里克、魏斯曼等明顯激進得多,他們的邏輯經驗論立場與科學主義傾向貿然宣判了一切形而上學言說的無意義性,目前嚴格說來不乏偏頗。
簡言之,羅素從事哲學研究時幾乎無任何門戶之見,不斷吸收認為有益處的新思想、新知識。他敢于批評一切經不起理智推敲的理論,包括自己的與他人的一切理論都在此列。一旦經過進一步的深思熟慮得到了新的洞見,他就調整或揚棄舊有理論。由于這種高度的批判精神,羅素本人一生思想多變,從不囿于固定的思想主張,不斷推進、更新自身哲學理論的內容。羅素善于發現別人的理論創見,擅長在此基礎上予以發揮。他從弗雷格、皮亞諾、維特根斯坦等人那里獲取啟示,而且充分肯定這些學者在相關思想方面發現的優先權。事實上,一些理論經過羅素的澄清、發揮、宣傳之后,羅素與原作者的哲學貢獻都會被承認,愈加昭然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