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次講話把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從“喉舌論”“陣地論”上升到“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高度,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繼承與發展,更是結合當前新時代新國情所提出的合理認識。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提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將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奠定了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依據和行動指南。
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四力”相互依存,不可割裂。其中,傳播力就是實現有效傳播的能力和效力,是傳播者和受眾(用戶)對信息進行有效編碼和解碼的能力;引導力是傳播者引領受眾(用戶)把握正確方向和糾正輿論偏差的能力;影響力就是傳播者是否能采用受眾(用戶)樂于接受的方式,改變其原有認識或行為而表現為遵從或效仿的能力;公信力就是新聞信息被公眾信任的程度和結果①中國傳媒大學黨報研究中心課題組.提高新時代黨報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人民共和國黨報論壇”第十四屆(2017年)年會綜述[J].新聞與寫作,2018(1).。“四力”之間緊密聯系,傳播力是基礎,公信力是保障,引導力和影響力是目標。
對于黨報來說,擁有豐富的新聞傳播資金、信息、人才等資源,對采集的信息能夠即時、有效、專業地解碼和編碼,提供給受眾專業的新聞報道,傳播力是其已經具備的能力。黨報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傳播黨和國家的政策、決定,在受眾心中是新聞來源的權威。即使在當前網絡高度發達,人人都擁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自媒體內容侵占專業新聞媒體的內容領地,但工信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網絡媒體公信力調查報告》顯示:“在用戶信任度與社會責任感方面,位于第一梯隊的新聞網站有人民網、新華網、騰訊網,同樣位于第一梯隊的新聞客戶端有人民日報、澎湃新聞、騰訊新聞。體制內媒體在用戶信任度和社會責任感方面表現非常好,商業類媒體較為欠缺。”黨報的公信力在受眾心中有口皆碑,黨報的真實、準確、深刻成為難能可貴的資源。因此,黨報的公信力與傳播力是與生俱來的優勢,也是引導力和影響力提升的保障。
黨報自確立起就有政治家辦報的傳統,通過新聞策劃、議程設置等方式引導輿論。然而互聯網技術賦權令受眾(用戶)生產內容成為現實,用戶內容生產,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甚至反超了媒體的專業內容生產,即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輿論格局由傳統媒體主導轉向微博等新媒體推動、傳統媒體被動應對的新格局。特別是在突發事件中,新媒體的即時性、交互性、低門檻性等特點令其成為輿論產生和迅速傳播的主陣地,這對新聞輿論的引導形成巨大挑戰。與此同時,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誕生改變了信息的傳播形式,圖片、視頻等形式的內容比文字更受歡迎,娛樂化、碎片化、“雞湯體”等傳播方式風靡一時;黨報宣傳化的長篇大論報道顯得生硬而無趣,受眾沉溺于娛樂化的漩渦中不可自拔,黨報的影響力也在逐漸削弱。
因此,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線上線下、虛擬現實、體制內外界限越來越模糊的輿論生態下,黨報提升引導力和影響力是責任擔當,也是自身發展之必須,而引導力和影響力的提升應處理好堅持和創新這一對關系。
第一,堅持黨性原則。黨性原則最早由馬克思提出,列寧從政治角度考慮新聞事業的性質,強調黨的各種報刊“應該完全服從于黨中央委員會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之后逐漸探索報刊理論的黨性原則,在繼承中不斷發揚。1942年《解放日報》在社論中提到:“使《解放日報》成為真正戰斗的黨的機關報,成為一切愿意消滅民族敵人、建立民族國家的人的共同喉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黨性原則,強調:“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的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②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黨報是黨和國家的宣傳陣地,必須牢牢遵守黨性原則,宣傳黨和國家的主張,傳播正能量,塑造政府形象,引導輿論方向。這既關系著媒體自身的發展,更關系著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長期堅守不動搖。
第二,堅持人民性原則。人民性原則發端于馬克思主義新聞學,馬克思恩格斯在《〈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出版啟事》中提到:“報紙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預運動,能夠成為運動的喉舌,能夠反映出當前的整個局勢,能夠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發生不斷的、生動活潑的聯系。”這里提出報紙是人民獲取信息、主張革命的武器,報紙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我們黨的報刊自創立之初就一直以人民性為原則,《新華日報》在抗戰的烽火中指引著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為,被稱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燈塔”。《渤海日報》作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渤海區影響最大的報紙,鼓舞著人民群眾的戰斗熱情。《渤海日報》共有編輯80人左右,除二三十人留守主持日常工作,其余人員全部到各縣、各部隊實地采稿、組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內心的想法,并把革命的主張和火種播撒到群眾心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①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強調黨報應當堅持人民性原則,作為人民群眾獲取信息的“耳目”,表達觀點的“喉舌”。
第三,堅持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真實、客觀、公正是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即報道必須是真正存在的事實,否則不能稱為新聞。客觀是指新聞報道應當摒棄任何一方的觀點,新聞工作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敘述事實。公正則指新聞報道應當不偏不倚。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非常迅猛,以新聞報道為偽裝的各種假新聞層出不窮,有的嘩眾取寵賺取流量;有的企圖“文化侵略”,扭曲和篡改歷史;有的甚至把新聞變成軟性廣告。面對不尊重新聞規律的亂象,黨報應當以身作則,堅持真實、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原則,打造精品,堅守輿論陣地。
第四,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互聯網的用戶授權令自媒體風生水起,網絡輿論場呈現內容冗余、缺乏深度。虛假不良信息泛濫等亟待治理的問題。黨報應當牢記自身的使命擔當,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生產真實的、原創的、有深度的內容,保持靈魂陣地,提供給受眾可信賴、有深度、有內涵的內容。這既是建設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的社會責任,也是黨報探索未來發展的現實路徑。
第一,思維的創新。互聯網的發展讓世界日新月異,保持思維的創新緊跟時代步伐應是各行各業都應作出的突破。黨報的思維創新,主要是用互聯網思維傳播新聞,以受眾為中心,研究受眾閱讀和信息需求,提供其喜聞樂見的產品,同時在體制機制、平臺建設、人才培養、報道方法上將互聯網思維融會貫通,探索未來發展之路。
第二,傳播平臺的創新。回顧人類歷史,一種新發明的出現總會推動時代的變革:筆和紙的出現將口語傳播時代推進到文字傳播,印刷術的出現令以報紙為媒介的傳播成為可能,互聯網的出現則推動電子媒介的繁榮。以紙為媒介的時代終將被互聯網替代,但從歷史進程看,新聞從誕生之日起盡管歷經種種媒介的變化,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黨報適應時代趨勢推動傳播平臺的創新,就要整合資源,處理好整體和個體的區別:一方面,以互聯網為基本陣地,構建網絡傳播的立體化格局,形成“中央廚房”;另一方面,促進微博、微信、網站、APP等各種端口形成各具特色、優勢的傳播基地,通過大數據分析,對不同受眾提供符合需要且制造精良的內容,實現用戶分流的同時增加用戶黏性。
第三,報道機制的創新。報紙作為受眾獲取信息的工具,新聞報道以消息、通訊居多。在互聯網時代,受眾通過網絡能夠更加便捷、快速、精準地獲取信息,報紙信息傳播的功能被削弱,報道機制的創新勢在必行。在娛樂化、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有深度、有思想的內容極度缺乏,而黨報擁有優良的制作團隊和信息資源,應當在主題策劃、原創評論和深度報道等方面開辟陣地。
第四,報道方式的創新。報紙的閱讀方式和網絡有著很大區別,前者具有篇幅較長、文字為主、字體較小、排版緊密、文風板正的特色,而后者則凸顯出篇幅較短、圖片和視頻為主、排版疏朗、文風輕松的格局。黨報應當轉變風格,適應受眾需求,避免照本宣科、生硬宣傳的文風,以樹立典型、事例敘述、緊跟熱點、生動有趣為宗旨,從時度效上著力,吸引受眾。
總之,面對激烈的媒體競爭格局,在互聯網發展大潮中,黨報提升引導力、影響力應當處理好“四個堅持”和“四個創新”之間的關系,堅持黨性和人民性原則,尊重新聞傳播規律,提供精品內容,推進思維、平臺、報道機制和方式的多角度創新,優化整體格局,為鞏固壯大主流輿論,加強輿論監督,推動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