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虎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五個“充分證明”科學總結了海南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及其經驗,同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一部分生動縮影。而這些,都為實現中國夢加快了步伐。
第一,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①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4-14.。
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之一,就在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第一要務是發展,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國內外大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要求。”①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J].前線,2013(9).就目前而言,雖然我們仍要抓牢抓好意識形態工作,仍要把它看成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但經濟建設作為我們黨的中心工作的這種戰略性地位始終牢不可破,經濟建設自始至終都統領著并貫穿于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之中。40年來,中國道路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當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人民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它并不是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所謂的“多中心論”和“替中心論”。這是因為,搞好經濟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更多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為了促進經濟建設與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其他方面的建設相互協調、相得益彰。因此,二者并無實質性的矛盾與沖突。“任何企圖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換中心或搞‘多中心論’的主張都是錯誤的,必須堅決反對。”②王偉光.毛澤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J].中國社會科學,2013(12).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盡管我國的GDP總量已經增長到了82.7萬億元,但我國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仍然較為靠后,與發達國家更是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就決定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把經濟建設擺放在首要位置,然后聚精會神搞好經濟建設,一心一意促進經濟發展。由此,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正式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理念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向前發展,這就明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確保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總之,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才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盡管現在我們發展起來了,但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和矛盾卻不比欠發展的時候少。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仍然要靠發展,要靠經濟建設,無論什么時候、在任何情況下都絲毫不能動搖。
第二,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確保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③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4-1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⑤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尤其是要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首先,黨的領導是首要的、必須的和極端重要的。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什么時候遵循了共產黨執政規律,什么時候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繁榮興盛。其次,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共產黨實行民主執政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我們黨作為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執政黨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鞏固中共執政基礎、厚植中共執政優勢的務實舉措,更是執政黨獲得人民擁護與支持、密切黨群干群如魚得水和魚水情深關系的先決條件。最后,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治理、國家治理并保證這種治理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利于進一步增強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有助于促使每一位公民在司法案件的審理中都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公平正義。總之,堅持黨的領導首先必須全面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然后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有序推進和全方位改進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我們黨以不間斷的自我革命繼續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才能在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過程中永葆黨的先進性、使命感與戰斗力,從而為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提供最堅強最可靠的政治領導力量。
一個政黨,不但必須要有一個政治領導核心,而且這樣的政治領導核心也只能有一個,即在全國黨政軍民中形成一個全黨擁護、全民擁愛、全軍擁戴的政治領導核心。早在1989年6月16日,鄧小平同志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的談話中就旗幟鮮明地強調:“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毛主席。因為有毛主席作領導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沒有把共產黨打倒。第二代實際上我是核心。因為有這個核心,即使發生了兩個領導人的變動,都沒有影響我們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始終是穩定的。進入第三代的領導集體也必須有一個核心,這一點所有在座的同志都要以高度的自覺性來理解和處理。”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0.因此,只有當有了這樣的領導集體與領導核心時,并且大家都能自覺地去維護它、捍衛它,我們黨才能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實行更加堅強、更有保障的領導,才能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為各項建設與改革事業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②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在當代中國,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全面的和全方位的,黨的建設統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建設。而這一切,都迫切需要一個領導核心。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就有這樣的一個領導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的責任擔當集中彰顯了黨中央的反腐決心,并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偉大斗爭實踐中逐步上升為全黨全軍的領導核心,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親民實踐中逐步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和頂梁柱。于是,我們最終形成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首次以明文的形式肯定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這一重提“核心”并重新確立“核心”的實際行動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政治影響和深遠的現實意義。《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決定》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是全黨擁護、人民愛戴、當之無愧的黨的領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是深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擁護和信賴的領導集體”③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7-11-03.。由此,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政治意識之清醒前所未有,大局意識之牢固前所未有,核心意識之強烈前所未有,看齊意識之濃厚前所未有。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理論與實踐都充分證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既有刀刃向內和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又有高超非凡和運用嫻熟的政治智慧,還有穩若泰山和堅如磐石的政治定力,更有憂國憂民和強國富民的政治情懷。正是因為有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全國黨政軍民才有了一個可以團結奮斗共同實現中國夢的主心骨。
第三,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靈活運用改革與開放的辯證法,努力做到“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①堅持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 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N].人民日報,2015-09-16.。
辯證法是中國共產黨人素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中國道路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哲學基礎。由此形成的辯證思維能力,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中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繼而不斷前進的科學理論思維。“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287.而改革與開放則正是實現穩定中國和發展中國的兩大法寶,1978年以來實行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興衰、榮辱與禍福的關鍵舉措。對于在改革開放中怎樣協調好改革與開放的關系問題,中國共產黨素來善于講辯證法。經過將近40的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在實踐探索中逐步認識到了改革與開放的辯證法,即“以改革促開放”和“以開放促改革”。這就強調要靈活運用改革與開放的辯證法,即改革與開放如“鳥之兩翼”和“車之雙輪”,必須充分發揮“兩翼助飛”功能和“雙輪驅動”作用,在不失時機地以改革促開放的同時還要大刀闊斧地以開放促改革,從而努力做到深化對內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相得益彰。
新時代背景下,伴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深度、廣度和力度越來越大,當前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改革呼聲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我們黨之所以強調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則完全是由各種矛盾及其表現形式——各種社會問題所倒逼出來的。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期和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也進入了矛盾的凸顯期和問題的頻發期。尤其是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這就致使國內改革面臨巨大的壓力和阻力。一方面,中國的改革已經持續進行了40年,“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③杜尚澤.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N].人民日報,2014-02-09.。因而當下中國的改革在客觀上或多或少地面臨著內生動力不足的困境,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迫切需要借助外力來形成倒逼改革的體制機制。因此,通過擴大開放,積極地引入世界各國的先進的經營方式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可以借助于外部事物和外來力量的沖擊與施壓,進而有效破除中國社會在各種體制機制上的弊端,進一步妥善解決好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平衡、不協調、不穩定和不可持續的問題,從而為在國內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斷、新鮮活潑的血液。另一方面,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觸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肯定會遭受來自這些方面的阻力,有的甚至是破壞力。而要想打破這種利益固化的藩籬,就必須善于引入外來競爭機制。我國在開放的過程中雖然也面臨著一些風險和挑戰,但這些風險和挑戰所帶來的問題和矛盾,將會是促使我國深化改革的助推器和催化劑,會時刻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唯有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才能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從而更好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打破既得利益者“盆溢缽滿”的藩籬。這就是以擴大開放來進一步深化改革。反過來,也只有通過深化改革,中國才可以更加充分地融入到多邊貿易體制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才能在競爭與合作的過程中逐步實現與國際社會相接軌,進而使中國各行業各領域的體制機制都能夠更加適合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迫切需要。與此同時,中國還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與相關國家共同商討簽訂雙邊和多邊協議,積極推進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區談判與建設,進一步拓展“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發展路徑與建設渠道,改善外貿進出口現狀,不斷實現互聯互通、內外聯動,從而促進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這就是以深化改革來進一步擴大開放。
第四,必須堅持黨中央關于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要通過經濟特區來積累經驗、帶動和輻射全國經濟發展,因此“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出水平”①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4-14.。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需要找到一個試衣鏡和經濟上的突破口,需要若干個排頭兵、領頭雁“先走一步”和“先富裕起來”,通過“先行先試”這一法寶繼而引領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中共中央、國務院創辦了“出口特區”,后來改名為“經濟特區”,“特區”成為那個年代中國對外開放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關于經濟特區的功能與作用,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1-52.關于設立經濟特區的指導思想,鄧小平同志也曾強調:“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1.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經濟特區的設置在空間布局上逐步實現了由沿海到內陸的轉變。初期獲得批準的有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大經濟特區,后來又于1988年批準設立了海南經濟特區,2010年正式批準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和霍爾果斯設立經濟特區。這七大經濟特區是實踐、理論、制度緊密相結合的。首先是在特區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升華,即對來自正反兩個方面的實踐結果予以剖析,科學總結成功的經驗,及時汲取其中的教訓,并把這種經驗和教訓加以系統化和規范化,升華和深化為正確的特區理論。其次是在特區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操作,即以先前總結出的特區理論來指導新的特區實踐,在新的特區實踐中檢驗既有的特區理論的科學性,從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這種理論,并將這種理論再次運用到新的特區實踐中。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從而不斷推動特區實踐與理論的創新和再創新。最后是特區實踐檢驗下的制度生成,即把那些切合特區實際情況、經得起特區實踐檢驗、并最終取得良好預期的方針、辦法、政策和謀略及時地上升為一種特區制度,從而以這種帶有實踐特征、理論特色和維穩特質的體制機制來促進經濟特區的健康發展。
第五,必須堅持改革的人民主體性,“要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揮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④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4-14.。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⑤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8-01-06.我們進行改革,在追逐和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都始終不能變,不能出現任何動搖。中國夢在宏觀層面是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夢,但從根本上說也是實現人民幸福、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夢。人民幸福理應是中國夢的實踐要旨。在歷史上和現實中,中國人民都是偉大的勞動人民,他們熱愛生活、渴望和平、力求發展,他們追逐夢想、向往光明、期盼美好,因而是堅持走中國道路和實現中國夢最廣泛、最深厚、最可持續的力量來源。只有人民才是中國道路的真正拓展者和主體實踐者,才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大受益者。我們之所以要奮力助推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我們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都過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從人民的視角來看中國夢,主要體現在“小康夢”“法治夢”與“生態夢”的實現問題上。首先,我們的人民懷揣著“小康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我們黨對人民的一樁重大責任,也是我們黨許下的一份政治承諾。“小康夢”是“中國夢”的一個階段性奮斗目標,我們所要實現的小康,是在總體小康基礎之上的全面小康,不僅主體和人口要實現全覆蓋,而且內容和區域也要實現全覆蓋。其次,我們的人民還懷揣著“法治夢”。古人云:“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憲法與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治黨之法寶和治軍之利劍,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厲行法治、健全法制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路徑。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依法治國時刻引領著法治中國夢的實現。而要想實現“法治夢”,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要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二是要始終堅持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起來沒有例外。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①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N].人民日報,2013-02-25.最后,我們的人民還懷揣著“生態夢”。中國夢的實現必然要經歷一個生態環境的修復過程。人民在充分享受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發展成果的同時,也更加向往有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和新鮮空氣的生產生活環境。新時代背景下,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是為當代中國人民謀福祉,也是為我們的子孫后代圖長遠。從“吃飽”到“環保”,從“生產”到“生態”,“有沒有”的問題實際上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但“好不好”的問題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仍需著力解決。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深刻影響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持續得到滿足的一個重大民生問題。總之,這三大夢想的最終實現都是中國夢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這三大夢想的實踐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之所在。因此,意義重大,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