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
近日,國際糧食市場又是波詭云譎。如果傳統糧食出口國的政治家不肯擔當國際責任,會讓投機商人鉆空子,給世界經濟帶來損害。2008年及后來中國能夠穩定糧食和食品市場,有多種因素起作用,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與官方積極披露市場信息、防止社會恐慌心理有關。
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老百姓只能親歷極小范圍的市場形勢。在交通運輸極為發達的情況下,只要食品市場全局不出問題,局部也不會有大的問題,所以,老百姓也關心市場全局的狀況,但這種關心只能依靠官方和媒體披露的信息。我觀察,專家評論和媒體報道一不小心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多少會對大眾心理產生影響。在糧食成為敏感話題的情形下,如何公開發表相關意見,的確不是一個簡單的私人事務,當事人應該有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意識。對糧食問題的評論,我還是那句老話:大道理管小道理。只要抓住大道理,就不會被枝節問題牽著鼻子走。
關于糧食,眼下輿論焦點是兩個問題:中國的糧食短缺么?糧食漲價會導致通貨膨脹么?我以為,回答這兩個問題都必須堅守經濟學的基本知識,也就是我講的“大道理”。
我國近幾年糧食占有的人均水平是800斤左右,遠遠超過人均口糧的需要。這么多糧食做口糧當然用不了,其中約一半被用做了飼料和工業原料。即使遇到今年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下降,完全可以讓糧食漲一點價,增加養殖業和工業的用糧成本,使剛性需求很強的口糧供應得到滿足。這是一種市場調節。除非有了極端情況,政府不必直接干預糧價。我們國家還有大量糧食庫存,政府的調節手段很強大,我們根本不必擔心糧食短缺問題。
至于糧價和通貨膨脹的關系,需要多費一點嘴舌。
通貨膨脹是市場價格普遍、持續上漲的情形。僅僅從數量聯系看,任何一種商品價格變化,與通貨膨脹都有關系。我國食品原料的市場銷售額占到GDP的 比重是10%左右,但由這些原料轉化為食品的最終消費和服務的銷售總額,其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則要超過30%,僅僅從統計關系看,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升,肯定對價格總水平有影響;因為統計部門對消費品價格指數的計算必須考慮國民的支出結構。但是,若要分析因果關系,特別是分析產品鏈上的間接影響,則要復雜一些。
現代農產品生產的確不同于自然經濟為主的時代,其與國民經濟整體有高度的依賴性。現代農產品生產周期變短,同時,部分農產品又會是其他相關產業的原料。這樣一來,農產品價格波動就和其他商品的價格有了極大的依存關系,與價格總水平也有關系。
在通貨膨脹原因的解釋中,有一種叫做“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但是注意,若一種商品價格上升即使是由成本變動引起的,若沒有引起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的重大顛覆,很難引起明顯的通貨膨脹。
農產品自身因素導致的價格變化對總供需平衡的影響,要小于總供需平衡變化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現代農業的成本因素已經高度市場化。以小麥生產為例,在正常年景下,原料投入、打工的機會成本以及隱性地租成本,會占到產品銷售額的90%左右。如果投入因素分散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它們的價格普遍上升,必然是國民經濟的總供需平衡發生了變化,其后果必然導致農產品價格上升,雖然這種影響有一定的滯后性。
如果農產品成本上升,會引起農產品供應減少,農產品的供需平衡會發生變動,即使需求不變化,農產品價格自然會上升。這種上升有合理性。如果人為壓低農產品價格,會造成后續農業生產的持續減產,農產品供需的積極平衡也難恢復。即使在這種情形下,如果貨幣政策得當,消費者可能減少其他消費,導致其他商品的價格下跌,社會總需求不一定增加, 從而通貨膨脹不一定發生。
如果農業遭受自然災害,又有關于糧食短缺的謠言流傳,影響到消費者 ,使消費者動用儲蓄,大規模囤積糧食及其制成品,那么,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必然產生總需求的擴大,從而導致通貨膨脹。這種情形發生的關鍵,是消費者是否動用以往的儲蓄。消費者究竟是否這樣做,跟社會輿論有關,也跟商家炒作或囤積居奇有關。
目前,我國抑制食品價格過度上漲、將總需求控制在合理規模內,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有利的方面。不利的方面是我國就業壓力很大,投資增長慣性是經濟體制的固有特性;今年還有工資增長的壓力。有利的方面是我國有充足的糧食儲備,可補充國內市場供應;國際貿易順差減少的空間較大,提供了控制貨幣投放的更好的條件;利率和人民幣幣值有提升的空間,有利于平衡總供需。總體看,我國控制價格總水平上升的前景還是樂觀的。★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