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梅
摘要:《他人的臉》發表于1964年。作為安部公房《失蹤三部曲》(《砂女》,《他人的臉》,《燃盡的地圖》)中的第二部作品,《他人的臉》無論是在記述的方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其獨特之處。雖然《砂女》廣富盛譽,在國內可以說是安部公房作品中最多被評論的,但是《他人的臉》也是不可忽視的作品之一。作品表現的并非只有自我疏離,它的積極意義也是我們不容忽略的一點。
關鍵詞:自我;他人;孤獨;選擇
《他人的臉》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因為在化學實驗中意外受傷而喪失臉部的男人借助假面尋找自我的故事。主人公(以下簡稱我)對臉的定義隨著“假面戲劇”①的進行逐步進行著修正,也對〈自我與他人〉的認識慢慢發生著改變。
一、臉的重要性
臉部受傷之后我一直是以繃帶示人,但是在經歷了畫冊事件,妻子(你)的抗拒之后,我距離策劃假面計劃只有寸步之遙了。而這計劃最初的目的只是企圖“填補我人生過大的空缺”,不過是為了反抗由于失去臉而隨之而來的偏見。在〈自我〉的問題上,即“我就是我這一點上不應該有任何的變化”。我一直認為“在人這一存在中,臉不應該占如此多的比重”。但是自從我失去臉以來,無論是工作伙伴,妻子還是毫無相干的其他人對我的態度都發生了變化。來自他人視線的壓迫讓我不得不重新開始考慮臉的重要性??噹б呀浽诒娙说哪抗馀c非議之下喪失了戰斗力,反而成為阻礙我與他人之間通道的障礙物。
臉的確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人造器官醫生k所說的“臉的損傷”應該屬于“精神衛生學領域”這一說法不無道理,因為不論是k舉的臉部受傷的士兵最后自殺的例子,還是現實世界中因為臉部損傷而心理產生障礙甚至結束自己生命的例子都說明臉的重要性。但是我依然無法認同“臉是唯一與他人連接的通道”這一說法。
從醫生k、古生物學者的高中朋友那里,我不斷地證明了假面制作的可能性。如果來自他人的視線不那么讓我害怕的話,或許我會選擇終止制作假面的計劃。作者安部公房在對主人公被疏離的描寫上即便是放到現在,相信也會引起共鳴。因為被繃帶纏住的臉,所以我坐在長椅上時絕不會有第二個人與我同坐。孩子看到我時,不是嚎啕大哭就是用充滿“驚訝,不安,恐懼,新奇,疑惑,猶豫,陶醉”的眼神注視著我。我的命運太過特殊。因為“我的痛苦完全缺少能與他人共有的因素”。“饑餓,失戀,失業,疾病,破產,天災,犯罪的敗露”等等都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同情,唯獨失去臉這一命運無論如何也無法與擁有臉的他人有共同的話題。我對臉的定義開始慢慢地解體重建。既然繃帶阻斷了我與他人的通道,那么假面一定是能恢復通道的了。
假面制作完成后,我帶上假面在售煙店進行了測驗,結果沒有人發現假面的異常。在經過幾次簡單的測試之后,我似乎可以實施計劃了。但即使如此我并未完全堅定自己的想法。
我承認自己是孤獨的,因為臉的喪失。但是我還有“勞動”這一保障,我可以通過勞動確?!皢渭?,正確,平和而且充實的每一天”。在所有的欲望當中,“勞動”是特殊的一個,因為它可以是“純粹的目的”,為了勞動而勞動,不包含任何手段的“純粹的目的”。我的心情暫時變得明朗,一度想要放棄假面計劃,與假面告別。但是“假面仿佛擁有獨立意志一般,強烈地拒絕我的接近”,我還是繼續實行下去。假面抗拒我的接近只能說是我的想象,我內心里希望的還是能夠從孤獨的泥沼之中擺脫出來,而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同犯”,當然對于我來說這個“同犯”就是指妻子。所以我只有繼續實行計劃才有可能擺脫孤獨。即便是后來看似是假面掌握主導權在玩具店里擅自買了空氣槍這一行為也可以看作是我的行為,或者說假面是我的第二個人格。但是作者并沒有在刻畫一個精神分裂者的形象,而是在說明一個人的自我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是搖擺不定的,相比之下,到底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行動才是重要的。
我對假面其實是給予了希望的。我希望借假面首先測試“第一號他人”的妻子,進而擴大通道恢復與其他人的關系。但是我從妻子這一關就開始受挫了。
二、我與妻子—你的關系
妻子對于我來說是相伴了8年的枕邊人,同時也是“第一號他人”。而且妻子對我肉體上的拒絕正是假面戲劇開始的重要導火索之一。我本想通過假面來修復與妻子之間的裂痕,但是事情并非如我所愿,甚至事與愿違,我與妻子的關系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
在我因為臉型的選擇而猶豫不定時,《能看展》中的女能面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女能面實際上是一具頭蓋骨,但是在燈光的輝映下,這具本不該有任何表情的能面卻露出來令人驚訝的微笑。于是我發現了能面新的可能性。能面可以沒有任何表情,但是同時它也可以容納任何表情,“是一種可以隨著對方的不同而隨意變換模樣的鏡中像”。既然如此,那么我又為何因為不能決定臉型而苦惱呢。只要把選擇權交給他人,由他人來決定的話,那么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而這個他人就是妻子。
但是即便我明白妻子是決定臉型的重要因素,如何向妻子開口讓她選擇又是一大問題。不僅是因為向相處8年的伴侶詢問另一個男人的長相“并非婚姻的正常狀態”,而且因為橫亙在我們之間最大的敵人“沉默”。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讀者不能確定主人公與妻子在事故之前是以什么樣的方式相處的,僅憑主人公自己的敘述讀者也無法確定妻子究竟是何種性格(按照主人公的記述來看,妻子因為丈夫臉部受傷從而拒絕與丈夫發生親密關系,甚至瑣碎的交談也斷絕了,兩人之間一直是冷淡狀態)。似乎妻子投向其他任何事物時的目光都與投在我身上的目光截然不同。即便我明白這也情有可原,但是也不免心生焦躁。妻子那仿佛刻意安慰我的語氣和話不投機的狀況讓我開始懷疑我從一開始就不了解她。在這里讀者可以發現,就像自己認為的自己和其他人認為的自己不同一樣,我眼里看到的妻子和真正的妻子其實是有差別的,我現在看到的不過是我想象的妻子。在我的想象里,妻子因為臉部的損傷而遠離我,我被困在自己的意識里。所以《妻子的信》中才說,“你說我拒絕了你,其實這純屬謊言。難道不是你自己拒絕了你自己嗎?”。而此時我的內心,“想要恢復和你之間通道的欲求和與此相反想要毀掉你的復仇心相互糾纏”,我嫉妒你給予其他事物的目光,嫉妒即使我不在你還是一如既往的日常。而讀者也就不難理解由這嫉妒帶來的想要報復的沖動了。
而我對妻子態度的轉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假面 (外向非和諧型,具有行動力的意志型假面)。我與帶上假面成為他人的我之間慢慢產生分裂,假面慢慢形成一種新的人格,逐漸脫離我的控制。比如假面擅自在雜貨店里買了空氣槍。當然如果說假面完全不受我的控制又不在理,只能說我其實在內心里分明有這種想法,只不過借助假面加以實施。帶上假面之后,我與假面同時存在。
而我對妻子的報復究竟是什么呢?是殺掉妻子來達到復仇的目的嗎?不是。因為在小說《黑色手記》之前,我都沒有采取任何暴力的“違法行為”。借用小說中的話,倒不如說是“從你和假面打破的禁忌之欄的縫隙中窺視你的不貞”更貼切。當然,這也是我想象中的復仇。因為后續的情況并不如我所愿。
本該承擔“被誘惑者”角色的你,卻表現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仿佛你才是“誘惑者”,而我卻成了“被誘惑者”。你的這種自信讓主導權從我(假面)手里轉移,而且我并不確信假面最終會不會脫離我的控制,殺掉你向你復仇。我還處在自我不確定的情況之下。為了結束這個三角關系,為了避免事態更加惡化,我選擇結束“假面戲劇”,選擇向你坦白一切,而我猜想在你知道了真相之后也許會對我產生同情,也許我們還有商量的余地。
我用手記的形式記錄下一切,并且在重新閱讀的基礎上增補添加注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筆者認為就是為了要向他人—妻子極力解釋,解釋我為什么設計一出假面戲劇,解釋我和假面實際上是不同的,我就是我這一點是沒有任何變化的。我在尋求一個“同犯”,一個愿意聽我講述的人。而這個人就是妻子。
但是妻子又一次顛覆了我的想象?!镀拮拥男拧房梢哉f是重要的線索。也是使我與妻子的關系發生改變的重要因素。
如果說在我的敘述下,妻子是一個因為丈夫臉部受傷而對其態度冷淡,置之不理的冷漠形象的話,那么從《妻子的信》中展現出來的妻子恰恰相反,是一個知道假面的真實身份,以為丈夫為了安慰自己故意如此,不忍打破丈夫好意的會為人著想的形象。妻子對我的揭露—“你需要的并不是我,而無疑是一面鏡子。不論何種他人,對于你來說都不過是映照自己的鏡子罷了”,這其實也是致使她離開我的原因。妻子原以為我們是處在“柵欄同一側”的“鄰人”,但是在讀了我的告白之后,她認為我一直試圖將她帶離到“柵欄另一側—他人一側”。原本屬于“鄰人”的妻子,最終從我身邊遠離成為了真正的“他人”。
三、我對自我與他人認知的過程
小說中共出現三種不同形式的“臉”,即“真面(素顔),繃帶(覆面)與假面(仮面)”。其中的真面只有我自己獨處的時候才會出現,是我不加修飾本來的樣子。而我在臉部受傷之后面對他人時主要是繃帶和假面的形象。這兩種“臉”之間相互變化的過程代表了我對“自我與他人”認知的過程。而這個變化主要是“繃帶-假面,假面-繃帶,繃帶-假面”這樣一個反復的過程。
當我以繃帶示人時,盡管還是會受到他人的關注與議論,但我在嘗試著適應,嘗試著不去理會,因為我認為“適應他人是讓他人適應自己最快的途徑”。我對黑暗有種特別的親近感正是我的嘗試遭遇失敗的結果。我把自己包圍起來,在名為孤獨的房間里??噹Ь拖翊A⒃谖遗c他人之間的一堵墻,切斷了我與他人之間的通道。而與此相反,假面如果制作比較完美,就可以毫無違和感地融入他人,搭起連接他人的通道。所以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開始計劃制作假面。這第一階段的變化(繃帶-假面,主要集中在《黑色手記》)之中,我對“自我”的認識是悲觀的。失去臉這一事實讓我受到了意料之外的重創。走在人群之中,仿佛我成為了“異端之徒”?!澳樅孟裰灰虻玫搅苏J證就能成為強有力的韌帶”連接彼此。“就連他們穿的衣服也好像相互之間契合著暗號”。戰后日本經濟經歷了高速增長期,相比較農耕社會人與人之間緊密聯系的小集團結構,由于都市化進程而帶來的社會化結構的凸顯,讓人們更加頻繁地接觸陌生的他人。在這種情況下,臉成為一大重要標識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變化之一,也是現代的特征之一。所以纏著繃帶的我自然成為排擠的對象。“我被嚴密地囚禁在自我的牢房里,拼命地掙扎著”。
假面制作完成之后,我開始試圖融入他人的世界,但同時也造成了自我疏離的現狀。戴上假面成為他人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疏離。我在想要恢復和你之間通道的欲求和想要毀掉你的欲望之下與假面僵持著。假面是我“惡”的一面,在彼此的僵持之下,我甚至開始產生了這種想法:真面或許是假面,而假面才是我的真面。我思考了關于假面,欲望的哲學,我想要侵犯你的欲望有什么值得可恥的呢?孤獨的現代人即使對自己的妻子也有可能犯下癡漢的罪行。那么我的欲望就不是我自己個人的欲望,換做他人也有可能會有同樣的想法?!奔倜嬗媱潓ΜF代人來說也就成了非常普遍的欲望的表現”了。所以“我不是一個人”,我與他人一樣都是孤獨的個人,而你應該也不例外,你也擁有和我一樣的孤獨。戴著假面的我是他人的話,那么你也是戴著假面的他人。既然如此,那么你也理應會在閱讀了我的手記之后同情我的遭遇吧。但是你的處變不驚讓我驚慌失措,我跟你并不處在對等的位置。我尋找各種打破禁忌的理由去誘惑你,但是你自始至終不曾有過任何動搖,你好像從未懷疑過你就是你這件事。我疲于維持“我,假面,你”這個三角關系,選擇告別假面,選擇繼續堅持生活在失去臉的這一現實中。
我本以為事情到此結束,但是《妻子的信》對我的坦白讓我的想法發生了改變。我選擇再次戴上假面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反駁妻子對我即使戴上假面也最終無所作為的批判。作者安部公房的作品一直關注人的存在這一主題,存在主義也一直是被研究者研究探討的問題之一。而這部作品其實也對存在主義有所體現。存在主義認為人成為什么樣的人在于自由選擇。人的存在與行動是伴隨存在主義的重要要素。我選擇戴上假面成為他人,“用行動打開現狀,將自己的嘗試從虛無中解救出來”。我再次戴上假面時的心情已經與之前相比發生了變化,我不再猶豫,假面也變成了“能專心于打破戒律的假面”了。我能得到的結果就是“最多只能成為一個孤獨的被拋棄的癡漢”。這是我的選擇帶來的結果,而我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后果,不論后果是好是壞,這也是存在主義強調的一點。
我再次戴上假面實際上是選擇成為他人,我并沒有堅定自我。即使我最終沒有確定自我,但是至少我做出了選擇,我還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所以這部作品實際上帶有積極的色彩,與其說作者在表現現代都市生活中的人們的自我疏離這一現象,倒不如說在這一現象之下,我們還有選擇的自由。與其糾結于現在不如實施行動繼續前行,不論結果如何,至少能夠打開現狀。這也與小說中寫到的“研究成果不是目的,研究過程才是目的”相契合,過程大于目的或許正是現代人們所需要認識和接受的。
注釋:
①引號“”內所注均為小說原文翻譯,翻譯來自筆者。
參考文獻:
[1][法]讓-保羅.薩特 著 周煦良 湯永寬 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6 (2018.3重?。?
[2]鄒波.安部公房小說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5.
[3]任麗.現代性視域下的自我之域——安部公房《他人的臉》新論[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8 (3).
[4]王若冰.安部公房小說中的“孤獨者”形象分析[D].吉林大學,2014.
[5]尚歡.《他人的臉》中現代人的認同危機[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6]中野和典.安部公房『他人の顔』論—仮面と行為[J].九州大學大學院比較社會文化學府比較文化研究會.2002.5.20.
[7]波潟剛.安部公房の『他人の顔』論—文章構成の形態とテーマをめぐって[J].文學研究論集(13).1996.3.20.
[8]片野智子.安部公房『他人の顔』論—自己疎外と加工された顔—[J].學習院大學人文科學論集(2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