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嬌
摘要:在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中,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立足于自己的經歷和假想,刻畫了一名成功的角色。從新歷史主義的兩個方面:在抑制中的自我塑造和在顛覆中的自我塑造,通過分析男主角自我意識的構建,本論文從馬丁伊登在社會中自我意識的形成來表現出自我與社會多種力量之間的妥協。
關鍵詞:自我塑造;顛覆;抑制,馬丁·伊登
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文學代表,杰克·倫敦的作品十分多產,一生中有50多部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文學批評,政治文章,戲劇以及科幻小說等。在“美國夢”的時代,他很幸運地從無到有般地取得成功。在其作品中,他“發現如果不受控制,人性沖動的意義并且發現不論一個人是什么階級或者遭受怎樣痛苦的失敗,都會承擔人的能力的悲劇。”[1]《馬丁·伊登》被杰克·倫敦自認為是最好的一部作品,且很大程度地反應出自然主義的核心。它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在它的第一部分主要根據倫敦的真實生活來寫的,其他部分則為虛構。在小說中,伊登跌宕起伏的生活也表現出倫敦自己的幻滅。國內外的學者都已經對《馬丁·伊登》不同角度地研究過,比如馬丁的悲劇,主角的性格,通過馬丁·伊登分析杰克·倫敦等等。然而,鮮有人對這部作品更具體的方面進行研究,在這篇文章中,從新歷史主義的顛覆和抑制理論,筆者通過對男主角自我的塑造來重建馬丁的性格。
一、新歷史主義背景及《馬丁·伊登》主人公
新歷史主義隨著一些論著發表而始于1979-1980年,尤其是文藝復新學者格林布拉特,其廣義來說,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描述道:“歷史主義是指我們與過去的關系和理解之后的紀念碑,古物及起源的可能性。”[2]因此,在文學研究中的新歷史主義,強調與文學過去之間的新關系。“自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要素,相當于柏拉圖精神或是笛卡爾《方法論》中的思考實體本質‘我。在新歷史主義中自我的本質就是人類,只有人類不斷地回到自我經歷和特殊環境中,才能實現人性和自我的統一。格林布拉特認為“人類能夠將身體和欲望合二為一,產生意識行為。”[3]因此,馬丁的行為分析可以表現其過程中的自我塑造。
《馬丁·伊登》所講訴的是一名21歲的海員和體力勞動者,愛上一名大學女孩魯絲,于是他不斷自學寫作,想以此躋身資產階級和娶他的心上人。然而,他的未婚妻魯絲認為他只是一名失敗者,并且覺得雜志社不會發表他的作品。最終,馬丁贏得了榮譽,然而拉斯·布里森登的自殺以及與他的階級的脫離,使得他投身南海。
二、馬丁矛盾的自我塑造
新歷史主義強調權力話語。據格林布拉特稱,通過社會的合力構建大的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文學和藝術作品不可避免地被社會現實所影響,而行使不同的顛覆和順從功能。新歷史主義使用“顛覆”和“抑制”這兩個詞來強調這些功能。《馬丁·伊登》是一部杰克·倫敦和資產階級之間妥協的產物,顛覆與順從在小說的字里行間中流露出來。
(一)顛覆:在愛情和階級中失去自我及美國夢的破滅
杰克·倫敦取名這部小說為“馬丁·伊登”,“馬丁”意為一名戰士,“伊登”意為伊甸園。在“伊甸園”中,馬丁被魯絲“引誘”去為成功而奮斗,最終,他的夢想破滅,被趕出“伊甸園”。《馬丁·伊登》中,顛覆很清楚地被呈現出來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階級和愛情中自我丟失,美國夢的破滅。在小說的開篇所呈現的馬丁是一名沒有社會地位的窮小子,在他與魯絲相遇時,他立即對這個這名資產階級女士一見鐘情了,并被許諾在他取得經濟和社會地位后就可以與其訂婚。為了與他的心上人結婚,馬丁自學成為了一名作家。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作品一直被出版社的編輯拒絕。最終,魯絲對其寫作事業不抱希望,并與馬丁解除婚約。然而當馬丁功成名就之后,魯絲又主動重歸于好,馬丁卻不再回心轉意。
從伊登的角度來看,社會階級在這部小說中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主題。伊登出身于自我厭惡的工人階級,當一名海員。但是,當他第一次見到資產階級的莫西家庭后,內心便得到激發。當他第一次與這家人吃晚飯時,他感到“對周圍的一切都著迷,不知道自己吃的什么。”隨著他自身的提高,他發現自己不斷地遠離工人階級,利茲也不再與之親近。最后,當伊登發現自己的教育程度已遠遠超過他所尊敬的資產階級后,他便感到較之前更深的孤獨。這導致他在階級上的迷失。他看清了資產階級的虛偽,他想要成為其中一員的夢想破滅了,但他又不能回到自己原來所蔑視的工人階級。
《馬丁·伊登》是一部尤其成功的教育小說,當它出版的時候,一夜之間風靡起來。究其原因,在于它其中的一個主題講的是自我奮斗,也就是美國夢。工人階級出身的海員馬丁·伊登不斷地通過自我奮斗獲得了成功。這與那時的社會價值相吻合:出身不好的可憐年輕人,通過努力去改變命運,最終獲得了顯赫的地位。然而,伊登獲得原來所追求的一切后,包括金錢,榮譽,愛情,他卻意識到這些都是虛無縹緲的。當他成名后,那些在他貧困,一無所有時拒絕他的編輯,卻向他發出了邀請。馬丁把他所有的錢給了利茲,拒絕魯絲的復合,他意識到美國夢的破滅,跳進南海,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二)抑制:順向自我塑造
“自我塑造涉及到自我之外的絕對權力或者權威的順從。如果權威和異己都在自身之外的話,它們會同時作為內需來經歷,這樣的話,順從和毀滅總是內在化的。”[4]正如格林布拉特所說,顛覆性的力量注定要受到權利的遏制,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盡管馬丁想要盡力避免這種影響,但是還是置身其中,順從這種權利系統,受其支配,卻最后還是走向毀滅。在這本小說中,抑制的自我塑造從兩個方面來表達:處理藝術與需求之間的平衡和向主流社會妥協。
杰克·倫敦使用很多話語來探討馬丁的藝術動機:他是怎樣來處理藝術與需求之間的沖突呢?從文本的閱讀中,可以看出馬丁采取了“兩步走”的戰略:首先他寫那些迎合市場的故事以便掙錢來迎娶他的心上人魯絲,然后他花足夠的時間學習和寫作,并寫出可以真正稱作藝術的作品。這項策略也反應出馬丁在這個世界上的無助。既受制權利社會,又想尋求真是的自我。之后,通過讀布里森登的作品,他意識到詩歌是一門真正的藝術。思想的啟迪他蔑視他所追求的所有東西,但他對此卻不知所措。
馬丁實現他的“美國夢”,從一無所有奮斗至飛黃騰達,這激勵著當時的社會人民,使他成為人民效仿的榜樣。然而,他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來達到與他所處的世界之間的妥協,在那個世界里,他追求的東西,卻又是他想要逃避的東西。對他來說,死亡僅僅是他自我塑造的一種抑制方式,并且,他樂享其中“光和輻射包圍著他,侵潤著他,彌漫著他”。
三、結語
杰克·倫敦的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很清晰地顯示出倫敦本人的情感和信念的矛盾性。在小說的開篇,杰克塑造出兩個完美的人物形象:是以初戀為原型的魯絲,以朋友喬治·斯特林為原型的布里森登。馬丁以魯絲為標榜來向中產階級靠攏,這樣來看,他的命運注定是一個悲劇。因為魯絲不是一個完美的女性,她有著資產階級典型的特點。隨著靠近魯絲,馬丁學會怎樣成為魯絲所能接受的那種人,并且偏離他原來的自己。拒絕自己也便造就了他的悲劇,最終導致他對生活失去信心和自我的分裂。馬丁在愛和階級中迷失自己,他丟失了自己的信念,經歷了美國夢的破滅,以及南海自殺,這是他在顛覆和抑制的權力話語中所進行的自我塑造。
參考文獻:
[1]Pizer D.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ry Naturalism:An Interpretation[M].SIU Press,1982:10.
[2]Thomas B.The new historicism:and other old-fashioned topic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3.
[3]胡經之,王岳川.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574.
[4]Greenblatt S.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from More to Shakespeare[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