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產過戶是大事,聽說辦起來很麻煩,周末休息還不知道能不能給辦呢”,家住大東區的李大媽一大早就趕到了住地派出所。聽李大媽說明情況后,值班民警打開公安信息網,查檔案、搜戶籍卡……一連串操作迅捷、準確。“大娘,房產過戶是大事,這事再難辦今天也一定給您辦成。”一年多來,沈陽市積極踐行“釘釘子”“馬上辦”改革,市民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提升,營商環境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于營商環境的轉變,企業的嗅覺最為靈敏。“沒想到,沈陽的營商環境這么好。”一家德國公司的負責人在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由衷感嘆道:“相關部門先后召開多次專題會議,提供政策咨詢,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真正讓我們感到了溫暖。”“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這是改革大潮中沈陽的回應。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沈陽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結合振興發展實際,采取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堅定不移、積極穩妥、準確有序地推進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著力破除無效供給,積極開展專項排查,防止“地條鋼”生產死灰復燃,超時序完成化解政府債務任務。推進項目建設,全市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增加至792個,同比增長32.7%。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形成技術改造項目清單200個。加快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獲批建設國內首批5G移動通信網絡規模組網;積極推進政務數據資源深度整合與共享開放,綜合便民服務平臺、公共安全平臺、智慧停車等項目有序實施。有效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公布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清單和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建立電力市場化交易用戶申報準入審核平臺,251家用戶獲得直購電資格。
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市屬國企將黨建工作要求納入公司章程,把黨的組織建到項目一線、車間班組等,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完善。推進國資運營改革,金控集團設立了政府投資引導母基金和應急轉貸資金,城投集團實現“AAA”信用評級,產投集團建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資源庫,組建了“中國制造2025”產業基金。完善國資監管體系,市屬國企重組整合有序實施,監管企業戰略管控和風險防范工作穩步推進,在中城集團、公用集團試點構建了“六位一體”大監督格局。
持續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制定“1+6”專項整治方案體系,完善《政務服務事項需求側索引技術標準》,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營商環境從我做起——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和“企業評、群眾議”活動,企業群眾訴求解決率達90%以上。深化“放管服”改革,繼續取消下放一批行政職權,推進“多規合一”改革,初步形成了數據域圖層結構體系,企業投資建設項目實現上線運行。健全就業創業和社會保障體制機制,大專院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等落戶限制全面放開,成立了中國沈陽醫養結合聯盟,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雙向開通。
全力建設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形成了年度創新改革經驗17項,并上報國家發改委作為我市的儲備經驗。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成立了“沈陽科技創新大聯盟”,科技企業“雙培育計劃”和“雙百”工程深入實施,再遴選300家企業進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200家企業進入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庫,新增“雙百工程”項目78個。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搭建了科技成果轉化“供、需、服”多方對接合作協同創新平臺,舉辦了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達成合作意向300余項。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組建科技資源共享服務中心,制定了科技條件平臺建設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規范平臺建設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設立了多層次科技創新投資基金,成功獲批東北首家中國(沈陽)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多家高端雙創機構到我市設立東北地區總部,專業化眾創空間建設得到加強。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制定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若干政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四好農村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多項政策措施,縣級農信聯社資產確權工作取得明顯進展,農村金融改革加快推進。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得到完善。脫貧成果持續鞏固提升。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試點進展順利,五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快構建,為農服務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成功召開2018年APEC中小企業投資貿易洽談會暨“三引三回”項目對接會。出臺中小微企業助保金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和“助保貸”業務管理實施細則等文件,建立了企業誠信典型“紅名單”制度和嚴重失信主體“黑名單”制度,建設“信用沈陽”網站,對各領域黑名單通過網站向社會公示,社會征信體系逐步完善。
遼寧自貿區沈陽片區制度創新和改革試驗加快推進,93項行政許可已納入“證照分離”改革方案并試點運行;不斷拓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改革覆蓋率;以“金融島”建設為著力點,推動產融結合,融資租賃、基金管理、金融外包服務等金融產業鏈初步形成,裝備制造、金融商務、高新高端、會展商貿、現代物流產業五大產業集聚區雛形初現。中德園構建“管委會+平臺公司”管理和開發建設模式取得階段性成果,在全國率先實施承諾制審批,縮短審批時限3個月以上;實施“零收費”政策,在環評、節能、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給予入區項目支持;設立海關、商檢、工商、承諾制審批、企業服務等窗口,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過程、全鏈條、線上線下的“一站式”服務;建立了德國海德堡、瑞典韋斯特羅斯、深圳、沈陽離岸創新中心,園區對外影響力持續提升。沈陽港建設步伐加快,沈陽至法蘭克福航線實現復航,京沈對口合作、沈陽經濟區建設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加快建設文化名城,成功舉辦第五屆沈陽非遺博覽會。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出臺小學生德育培養標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1+1+X”特色醫聯體建設持續推進。深化體育體制機制改革,全力建設體育強市,編制沈陽市體育用地規劃,體育特色小鎮建設步伐加快,規劃并引進了體育綜合體和冰球館項目。加快法治沈陽建設,法治城市、法治區縣(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試點取得明顯成效。創新社會治理,形成了“三調聯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健全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加強突出環境問題治理,制定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有關規定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推進資源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生態環境短板。
沈陽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已完成72小時過境免簽、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等19項改革舉措,上報26條可復制推廣經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更加順暢,創新資源和要素更加集聚,創新創業政策環境更加優越。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機器人、IC裝備、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產值均實現大幅增長;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科大機器人學院等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平臺落戶示范區;中國智谷雙創街、東大優客工場投入運行;獨角獸和瞪羚企業從無到有實現跨越。出臺沈陽市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18年沈陽市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工作安排,啟動區域云中心建設和精準扶貧、“雪亮工程”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