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到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節點。以新舊動能轉換的澎湃力量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不僅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今后五年,是“動能再造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既要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也要積極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實現“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的協同并舉。
(一)打造更高質量的供給體系。深化供給側改革,建立落后產能的市場化退出機制和產業升級機制。建設新型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技術與現代制造業融合,提高產業質量體系和競爭力。借助新技術、新業態提高傳統產業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深入產權制度改革,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清晰界定生產要素產權。建立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
(二)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建立“一個行業、一個規劃、一個政策”工作機制,促進創新資源向新興產業集聚,分行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抓龍頭、帶配套、建基地,握緊拳頭、重點突破,培育壯大智能語音、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電子信息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搶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制高點。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要統籌科技研發及產業化,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領域加快培育出一批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
(三)加大新主體培育力度。從政策環境、市場準入、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對初創企業的支持力度。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引導企業加大創新和技改投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力培育“獨角獸”“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推動種子企業快速成長。欠發達地區要圍繞動能轉換大力開展“雙招雙引”,堅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作為推動發展的“一號工程”,加快引進一批支撐型、引領性的新項目大項目好項目,形成內資外資加快涌入、央企軍企加快入駐、國有民營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四)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全面落實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責任,完善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政策,制定綠色建筑發展條例,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提高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降低能耗物耗。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行動,倡導綠色出行,引導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
(五)深化改革激發動能轉換活力,推進塑造政策、環境和服務集成新優勢。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決清除各種“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努力為民營企業降門檻、減手續、添動力。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利用融資、保險等金融手段解決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加大研發投入,支持科技創新。健全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建設高成長企業庫,推動“個轉企”“小升規”,促進企業上規模。動能轉換的根本是人才轉換,要全面升級現有人才計劃、人才政策、人才平臺,引人才、爭人才、搶人才,加快吸引一大批技能人才、高端人才、前沿人才、領軍人才。
(六)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推動能源、化工、冶金、裝備制造等產業邁向中高端。鼓勵企業加大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投入,健全技術革新機制。實施智能科技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系統謀劃“大智能”戰略布局,建設“大智能”產業集聚區,培育“大智能”創新體系。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資源循環利用示范、綠色制造技術創新,統籌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發展,加快構建高效節能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七)推進“互聯網+”“標準化+”“機器人+”“大數據+”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推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帶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發展。實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開展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行動,鼓勵企業實施“機器換人”計劃, 建設“無人工廠”和“無人車間”。加強行業技術標準化,實施新產業標準領航工程。加快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圍繞智能化升級,開展“萬企融合”大行動,發展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和智能制造、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商務、智能能源,加快形成智能經濟形態。
(八)推進傳統產業與高科技嫁接、與設計聯姻、與品牌聯動。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建立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商品化、資本化、產業化。把科技創新和高精尖經濟結構緊密結合起來,以科技創新引領高精尖產業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加快發展工業設計,支持發展與產品創新和市場推廣相關的智能設計、視覺設計、時尚設計、新媒體設計和體驗交互設計。按照“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品牌經濟”的發展思路,建立優勢品牌評選機制。
(九)推進傳統產業走集聚發展模式。依托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和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特色鮮明、集中度高、關聯性強、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重點扶持一批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發展,打造一批百億元和千億元產業集群與產業基地。推進產業集群內傳統產業鏈條的完善和企業間的協作,探索建立傳統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對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進行聯合攻關,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效應。
(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規范化原則。市場化去產能就是構建行業新舊動能轉化和轉型升級的機制,建立產能置換指標交易制度,為去產能安置職工提供部分資金來源。法治化去產能就是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源、能耗、安全等法律法規和標準,持續開展淘汰落后、治理違法違規和聯合執法的專項行動,倒逼落后產能退出,使過去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得到扭轉。規范化去產能是基本要求,對于不按規范去產能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堅決糾正,嚴重的還要依法追究責任。
(十一)做好“破、調、改、安”四件事。“破”是繼續破除無效供給。“調”是調整優化行業結構,統籌做好化解過剩、優化結構、保障供給等工作,逐步實現從總量性去產能為主向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產能為主的轉變。“改”是要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加大“僵尸企業”破產清算和重整的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集團,優化結構布局。“安”是要做好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
(十二)優化去產能路徑。通過轉型轉產、搬遷改造等形式,支持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優化技術路線和產品結構,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特色經濟。采取“標準約束+差別政策+末位淘汰”辦法,精準推動低效產能加速退出。鼓勵企業實施“減量重組”,抓住兼并重組機遇加快技術升級和產品結構優化,真正達到壓縮過剩產能的目標。
(十三)建立去產能長效機制。建立健全退出的補償機制、保障機制、信貸機制,更多運用市場化辦法,統籌解決所需資金、人員安置和債務處理問題,有效破解退出障礙。建立健全破產重組機制,規范破產行為。制定去產能行動計劃,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更加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倒逼去產能行業向高端、優質、新興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