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據住建部資料統計,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13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已分6批公布了25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即將公布第7批約6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是培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重要物質基礎。當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工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存在重物質遺產、輕非物質遺產,重經濟價值、輕精神價值等傾向,迫切需要各地創新思路、完善機制,處理好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和利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大拆大建、拆真建假、拆舊建新、拆小建大、過度開發等問題仍比較普遍。進入新時代,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保護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強化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理念,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創新工作思路,積極探索保護、改善、利用、發展統一的保護利用新模式,通過試點示范,探索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強化保護的新路徑。要堅持規劃先行,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作為空間規劃的重要內容,與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要堅持最小干預,重視遺產展示利用提升和整體環境優化,保護好名城名鎮的格局、肌理、風貌,使各類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在科學標準的指導下達到“原真性保護”。建立健全歷史城區的有機更新和民生改善機制,各級政府財政可以共同投入來引導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保護更新。建立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保護與產業發展相協調的管理模式,建立相應的激勵措施、約束措施,遏制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績的沖動,引導建立長效的保護機制。建立由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者為負責人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領導機構,確立名城保護優先的發展導向和評價體系,把保護優先納入領導干部考核和地方政府工作評價體系。
【鏈 接】
蘇州織就古城、古城墻、古鎮、古村全涵蓋的立體保護網
3月1日,《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蘇州市古城墻保護條例》《蘇州市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辦法》正式施行,與此前已經出臺的《蘇州市古村落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規條例一起,共同形成了古城、古城墻、古鎮、古村全涵蓋的立體保護網。《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共49條,涉及重點保護歷史城區、齊抓共管管理機制、規定保護內容和要求等諸多內容。
資料來源:根據媒體公開報道整理
建筑物可以修復,但建筑物里的人文精神、人文生態很難復制,“人”和“人的生活”才是裝在名城名鎮眾多特色建筑中的靈魂。當前“原居民完全遷出型”模式在全國仍屬突出問題,失去原居民的名城名鎮成為物質性的“軀殼”,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和寶貴的“鄉愁”價值難以保護和傳承。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需在“保得住、護得緊”的基礎上,確立“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重要理念,構建全方位的復合保護系統,在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傳統村落保護時,強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孕育發展的人文環境,尊重當地居民保護文化傳統的主體地位,規定或約定原住民在名城名鎮中所居住比例,鼓勵原住居民依據保護規劃要求在原址居住,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從事當地特色產業的生產經營等相關活動,不得以保護利用為由強制將原住居民整體遷出,留住原住民和他們的部分生活方式,促進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原有形態、生活方式的延續傳承,讓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實現“既有本身的業態,又有原住民生活”,實現“人”與城鎮的融合共生。原住民是文化傳承和名城名鎮保護的主體,要充分調動其保護積極性,讓他們真正參與到名城名鎮的開發、保護、經營活動中來,把名城名鎮交還給原住民,讓原住民有權利、有條件享受現代生活,及時分享發展紅利,實現原住民與城鎮的融合共生,讓文化傳承具有真實性和持續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績,但在管理層面上,還存在著忽視文化遺產整體性、忽視活態性保護、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約束指導等問題。與世界上文化遺產保護較好的國家相比,我國文化保護立法至少晚了半個世紀,且法律體系、配套政策不健全,嚴重制約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整體性保護。要完善配套法規制度,形成完整嚴密的名城管理法規體系,盡快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法》提上日程,同時加快《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修訂,以此形成完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體系,以提升立法層級和法律約束力推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整體性保護。特別是在立法、修法過程中重點研究新形勢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做好名城名鎮名村的整體保護和活化利用,不要再以破壞遺產為代價換取新一輪政績。各地要在進一步調研的基礎上,對各自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做出修改,在有關申報條件、申報材料、保護規劃編制等內容中,參照有關法律法規,增加保護原生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要求。抓緊編制老城整體保護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強城市設計和風貌管控,制定歷史文化街區導則,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納入城市體檢,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價值,讓人們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愁。
(2018年 6月 24日 09∶00)
(2018年 6月 24日 08∶38)
(2018年 6月 20日 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