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加強方案》,并且批復同意太原、桂林、深圳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下一步,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與聯合國相關機構溝通合作,加強對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服務和指導。各地要積極借鑒、對標三地經驗,進一步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政治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在更大范圍的創新示范。
(一)構建可持續發展創新平臺。集聚國內外優質科技資源,組建可持續發展創新中心,構建技術研發平臺、檢測實驗平臺、科技信息平臺及技術轉移平臺,打造創新平臺體系。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產業發展等領域可持續發展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開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技攻關,為創新示范區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二) 創新科技體制機制。設立可持續發展科技專項,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機制,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和支持方式,對可持續發展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給予穩定支持。采取計劃項目資助、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重大可持續發展創新平臺建設、創新載體引進、重大項目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培育等。對可持續發展帶動性強的標桿性重大科技項目,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議”。
(三)建立支撐生態和民生改善的可持續發展技術體系。加強水生態、大氣環境改善的技術研發和成果推介,為水經濟和環保產業提供技術支撐。開展循環經濟共性技術研究,突破大宗產業廢物、資源高效利用的技術瓶頸。加大新型城鎮化、公共安全等領域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和轉化應用的力度,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四)加強可持續發展立法保障和載體建設。制定可持續發展促進條例,推動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的地方實踐。設立可持續共同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及各利益攸關方積極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可持續發展主題領域的建設。建立可持續發展示范項目庫,統籌利用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生命健康、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和社會服務項目的支持力度。成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專門研究機構,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五)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持續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市場導向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清潔低碳和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嚴格實施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盤活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完善收集、運輸、處理系統。
(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全力開展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完善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自然災害防御體系、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生態補償機制。
(七)創新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機制。建立綠色發展評估機制,完善綠色發展評估指標體系,促進經濟發展綠色化。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建立體現區域差別性特征的環境質量目標考核體系,強化對各級政府的生態環境目標責任考核,適時推廣GEP核算和碳幣系統。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探索在環境審計、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綠色GDP核算等領域的應用。
(八)提升產業創新發展質量。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新生業態,加快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品牌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化。推動產業集群優化升級,推進高新區、高技術產業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優勢傳統產業基地建設,形成產業鏈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結構合理的產業集群。
(九)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行動。實施傳統產業提檔升級行動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行動。以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同共進的產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目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精準招商、定向招商,著力補齊鏈條缺失,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和培育現代服務業,全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十)突破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的技術瓶頸。聚焦產業創新需求,開展重大領域的關鍵技術攻關,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在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實施產業技術創新重大專項,形成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創新產品,建成與產業轉型發展相匹配的科技創新中心,提升在全國乃至國際產業分工領域的技術話語權和影響力。
(十一)高起點建設生態工業開發園區。按照產業結構綠色化、能源利用綠色化、運營管理綠色化、基礎設施綠色化的要求,開展新建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運營。提高項目入園技術門檻和環保門檻,加強對項目的環境影響、能源資源消耗、建筑容積率等的綜合評估,更多引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產業項目,禁止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項目入園。
(十二)構建完整的優秀文化傳承體系。圍繞歷史文化價值和特色,跨越行政界限、城鄉邊界,實施多層次、多類型、多途徑的系統性保護,使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傳承、延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十三)推進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度融合。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進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家庭文化建設,廣泛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積極推進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度融合,在市民的深入文化參與中凝聚和釋放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巨大能量。
(十四)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創新文化業態,推進文化與旅游、體育、科技、金融、信息等產業融合發展。突出歷史文化和生態自然元素,運用時尚流行元素、新技術和地方特色元素開發文化康養等產品。加快發展移動多媒體、數字電影、數字出版等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十五)全方位提高城市韌性。轉變思維方式和理念,樹立和倡導“城市思維”,將韌性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各個環節,運用發展的、空間的、共享的、生態的、系統的思維方式去認識城市、建設城市和發展城市,全方位提高城市經濟韌性、交通韌性、出行韌性、安全韌性,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抗風險能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包容共享的現代化城市。
(十六) 建立城市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斑塊—廊道—網絡”的生態安全格局,實施更具剛性和約束力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接近或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及時采取區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嚴格控制重點生態功能區開發強度,實行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
(十七)深入開展“城市雙修”。實施山、水大修復工程。在水系統治理的過程中,恢復濕地生境并將生產性景觀引入,融入城市功能。加快推進拆除違法建筑、整治廣告牌匾、改造城市綠地、協調城市色彩、實現夜景亮化、改造城市天際線和街道立面等城市修補工作,建設新美學、新生活、新文化的生態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