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藝
摘要:“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是以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從古至今,關乎處世之道詞句頗多,然,吾感慨之句乃老子所寫《道德經》中“無為之治”,后人對此句頗有研究,并不乏有無為而治思想之傳承者。
關鍵詞:無為而治;管理;自然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幾句話點明了老子“無為而治”之主體乃“無為”。其強調“無為無不為”,深意乃不亂作為就沒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從此思想中可以看出無為而治非什么也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在現代“無為而治”經常會被運用到管理之中,而“無為而治”的管理要義是立身處事的去管理。讓大家真正的民主化和實現團隊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團隊可得以快速成長。把機會提供給需要人,他人得到提升,我們也自然得到提升。便實現了“不爭自有成”的道理。而這樣的模式需要管理者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及團隊的和諧運作,只有這樣才能使“無為而治”在管理中發揮極致的作用,促使團隊進一步發展。對于管理中的工作人員,上級對自身的信任就代表了對工作管理的肯定,“無為而治”在管理中更有利于內部的團結,也更有利于人才的發展,個人的發展將會帶動整體的發展,所以現代管理精英領導者往往會運用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來達到自身快速發展的目的。在現實中,人與人的信任變得越來越單薄,上下級之間也很少存在有話直說,大部分人都慣于運用阿諛奉承之詞加以修飾上報,往往會使上級不能迅速真實的發現存在的問題。這樣會使管理出現很大的問題。然,“無為而治”將使上下級之間關系更密切,信任值上升,下級對上級會少很多避諱與虛偽之詞,更多的是為集體利益發,而不是為了自身利益。下級有了自由的發揮空間,在不違背原則前提下,會創造出很多新鮮的想法與意見,下級不再縮手縮腳,集體的每個人都可以大展身手,這樣才是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發展前途無限、創新能力源源不斷的團體。“無為而治”對管理有可取之處,然,凡事皆有兩面性,在運用“無為而治”的管理手法時,上層也應當制定一系列合理的規則,否,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則危矣。
春秋戰國時期,戰事頻繁,百姓苦不堪言,然,待時局安穩,君王稱霸,治國乃頭等大事也,治國之本稍有不適,百姓之苦比戰亂之時更苦。故,擇一治國之法尤甚。儒家以“仁”治國,法家乃喜酷法也,難以平國。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圖偉業,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下取得的。《道德經》享譽世界,被政要、精英名流、企業領袖所崇拜,被奉為曠世奇書,萬經之王。“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歷代君王來說在治理國家方面有重要意義。對百姓而言,這樣的管理更有利于他們安居樂業。“無為而治”在一定范圍內給予了百姓自由,促使百姓創造力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更加繁榮。君王的決策會使整個國家發展方向有所不同,老子的無為思想在君王治理國家時皆有所取,故“無為而治”不管是在古時君王治理國家還是在現代管理,都具有不可代替的現實意義。
老子的無為思想,一種對道的追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即自然。演化有三:無為無所不為,有為有所不為,不爭自有成。對其思想的領悟,不同人有不同也,然,雖不同,但無為的本意尚未變。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故,無為思想給與人的道理是一樣的,在今天無為思想領悟對人們來說有很大的幫助,一旦領悟到其思想的奧秘,眼界將被打開,外界凡物并不會和以前一樣庸俗,反而有了不同的見解。領悟后再運用無為思想,后人所得收獲不可言語。現代的人大部分過于浮躁,很多人會自動忽視身邊的自然現象,反而將時間花費在非自然物體與時間上,自然被忽視,產生的影響也會對人類造成困擾,例,人們肆意砍伐樹木,若不加以制止,任其砍伐,后果不堪設想,如果將無為思想運用到對樹木的砍伐中,將停止對樹木的砍伐,任其自由的生長,樹木將得以存活,變得繁榮。無為思想在這方面的運用并不是徹底不再砍伐樹木。而是給樹木自由生長的空間,再進行合理的砍伐,只有這樣資源才不會枯竭,萬物才能共存。
無為而治的現實意義,不論是在什么時代,地域,都有同樣的意義,而其意義根本便是順其自然,給事物對象一定的空間,任其發展,但并不是完全放任,而是在特定的空間環境和原則下的發展。無為而治的出現及其現實意義對于管理者而言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現實的存在使世間萬物出現無數姿態,美丑皆有,而無為之治的思想卻如同清雅的蓮花,在歷史的長流中散發出特有獨特的芳香。
參考文獻:
[1]王弼注本,樓宇烈校.老子《道德經》通行本全文[M].中華書局,2008.
[2] 梁海明.老子心譯[M].遠方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