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 高琴 朱啟法 馬稱心 裴洲洋
摘 要:為了解不同倉儲條件對成件后初烤煙外觀質量和化學成分的變化規律,開展了蓋膜與不蓋膜對其影響的試驗。結果表明:蓋膜能夠起到保持煙葉存儲環境穩定的作用;隨著煙葉倉儲時間的延長,煙葉外觀質量趨于優化,化學成分更趨于協調,而蓋膜的效果優于不蓋膜的,對中上部煙葉來說表現更為明顯。
關鍵詞:煙葉;倉儲環境;外觀質量;化學成分
中圖分類號 S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1-0073-03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Appearance Qual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Packed Tobacco Leaves under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Jiang Chun et al.
(Anhui Wannan Tobacco Co.,Ltd.,Xuancheng 242000,China)
Abstract: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appearance qual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acked tobacco leaves under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that the effects of film mulching and non-film mulching,results showed that:As the storage time of tobacco leaves was extended,the appearance quality of tobacco leaves tended to be optimized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tended to be more coordinated.It suggested that the effect of film mulching is better than that of non-film mulching,especially for the middle and upper tobacco leaves.
Key words:Tobacco leaves;Storage condition;Appearance quality;Chemical compositions
煙葉是卷煙的基礎,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煙葉的工業可用性、卷煙產品的安全性及質量[1]。煙葉存儲期間,其內部會發生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2],這種變化會影響煙葉質量。受初烤煙葉收購進度和倉儲進料等因素的影響,初烤煙在復烤前會放置一段時間,隨著放置時間延長,煙葉會發生品質變化,從而影響煙葉復烤后的片煙品質。這主要是因為煙葉在放置過程中進行了醇化,這一過程受氣候環境條件等眾多因素的綜合影響,是1個極其復雜的品質變化過程[3]。因此可以認為,通過醇化對煙葉品質的提升,不僅與復烤片煙醇化有關,還與初烤煙葉醇化密不可分。目前對機烤煙葉和片煙的倉儲、自然醇化等研究較多[4-6],而有關初烤煙葉的自然醇化研究報道卻較少[7]。為此,筆者對皖南煙區初烤煙分級成件后在不同倉儲條件下進行了外觀質量與化學成分的研究,旨在探究烤煙存儲質量提升的形成機理,以期為提升初烤煙存儲關鍵技術,指導皖南煙區特色煙葉生產提供理論依據,為卷煙工業企業建立科學的煙葉原料倉儲、養護機制提供科學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與制備 選取當地主栽烤煙品種云煙97,煙葉田間長勢良好,營養均衡,前茬為水稻,土壤肥力中等、均勻,初烤煙質量較好。在2017年9月初將煙葉按照X2F、C3F、B2F等級進行打包,分別代表下部煙、中部煙和上部煙,打包后各等級選取8包平分成2份單獨碼放。其中1份正常堆放,上面不蓋膜(T*-0),另一份上面覆蓋大棚膜密封嚴實(T*-1),每天同時記錄兩者溫濕度。成件前進行第1次取樣,時間是9月8日(CK);后幾次取樣分別是9月28日(T1)、10月18日(T2)、11月8日(T3)。每次取樣70~80片,1個煙包為1次重復,共3次重復。所有樣品置于4℃冰箱保存,所取樣品分別進行外觀質量評價和化學成分分析,用于化學成分分析的樣品經烘干、去梗、粉碎后過40目篩備用。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對煙葉樣品開展外觀質量評價和化學成分分析。外觀質量評價:以GB 2635—1992烤煙分級標準[8]為基礎,采用《中國煙草種植區劃》建立的煙葉外觀質量評價體系,以顏色、成熟度、葉片結構、身份、油分、色度的權重分別為0.30、0.25、0.15、0.12、0.10和0.08計算煙葉外觀質量的總分。化學成分分析:檢測煙葉的總糖、還原糖、氯、煙堿、鉀、總氮和淀粉含量??偺恰⑦€原糖的檢測參照YC/T159-2002進行,氯的檢測參照YC/T162-2002進行,煙堿的檢測參照YC/T160—2002進行,鉀的檢測參照YC/T217-2007進行,總氮的檢測參照YC/T161-2002進行,并根據測試的化學指標計算糖堿比、氮堿比等派生指標值。
1.3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分別采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溫濕度變化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大多數時間溫度表現為蓋膜比不蓋膜條件下要高,而濕度表現為前期不蓋膜高于蓋膜,到了后期表現相反。縱觀2種不同處理表明蓋膜條件下溫度和濕度表現都比較穩定,特別是濕度表現,更為突出,這說明蓋膜能夠起到保持煙葉存儲環境穩定的作用。
2.2 煙葉外觀質量比較 根據外觀質量評價方法,烤煙外觀質量統計結果如表1~3所示。由表1~3可知,隨著取樣天數的增加,下部煙和中部煙在不蓋膜處理下都是T3取樣時外觀質量總分最高,蓋膜處理都是T1取樣時總分最高,而上部煙2個處理都是在T2取樣時外觀質量總分最高。隨著采樣時間的增加,中部煙和上部煙的樣品外觀質量總分都大于CK,而下部煙表現不明顯。同一時間采樣,總體而言蓋膜比不蓋膜的煙葉樣品外觀質量總分要高。從各分級因素來看,煙葉顏色、成熟度等方面都是蓋膜比不蓋膜的煙葉樣品分值要高。因此,通過試驗可以表明,隨著煙葉倉儲時間的延長,煙葉外觀質量趨于優化,特別是對中上部煙葉來說,而蓋膜的效果要好于不蓋膜的效果。
2.3 煙葉化學成分比較 不同部位煙葉化學成分統計結果如表4~6所示。由表4~6可知,隨著倉儲時間的延長,總糖與還原糖含量的變化表現為呈總體增加趨勢,這與劉紅光[3]等的研究結果前3個月煙葉總糖、還原糖含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其它指標氯、鉀和總氮表現較為穩定,煙堿在上部煙中表現為減少,而在下部煙和中部煙中表現不一。從派生指標上看,優質煙要求糖堿比一般為8~12,氮堿比為0.8~1.1[9],以此標準得出中部煙和上部煙的蓋膜比不蓋膜處理更趨于協調,下部煙表現不明顯,這與外觀質量表現一致。說明煙葉在存儲過程中發生了一定的生化反應,內在化學成分經過了一定的轉化,反應在外觀上表現更佳。國外于20世紀60—70年代就已開始對影響煙葉自然醇化的因素進行研究,認為影響煙葉自然醇化的因素主要有溫度、相對濕度、煙葉含水率及空氣含氧量,溫度高、相對濕度大時煙葉的醇化速度加快[10-11]。結合本試驗中不同環境條件的溫濕度下倉儲初烤煙葉的外觀質量與化學成分研究,蓋膜條件下更有利于煙葉的醇化。
3 結論與討論
煙葉不同的外部環境(溫度、濕度)對煙葉外觀質量與化學成分均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在本研究中,蓋膜的環境條件比不蓋膜條件更適宜成件后初烤煙的醇化,煙葉外觀質量得到了更好的改善,化學成分更趨于協調,這一點在中上部煙葉中表現更為顯著。
本研究初烤煙存儲期僅為2個月(2個月后要進行調撥),如果適當增加倉儲醇化時間,可能會更有利于掌握不同條件下煙葉陳化質量變化的規律。
參考文獻
[1]胡建軍.煙葉質量評價方法優選與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9.
[2]趙銘欽,王豹祥,邱立友,等.不同陳化時期烤煙葉片中酶活性及其化學成分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6,11(4):7-10.
[3]劉紅光,胡玲,顏克亮,等.初烤煙葉自然醇化過程中內在化學成分變化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5,27(8):71 -75.
[4]朱大恒,韓錦峰.烤煙自然醇化和人工發酵過程中香氣成分變化的研究[J].中國煙草學報,1999(4):6-11.
[5]宋紀真,張增基,陳永龍,等.貯存條件對烤煙片煙醇化質量的影響[J].煙草科技,2003(9):6-8.
[6]周恒,邵惠芳,許自成,等.不同醇化階段復烤片煙化學成分與感官質量的關系[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9,27(4):433-439.
[7]張清明,張瀛,林建麒,等.不同品種初烤煙葉短期醇化過程中質體色素和化學成分的變化[J].中國煙草科學,2014,35(2):55-58.
[8]于建軍.卷煙工藝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9]劉國順.煙草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10]NOGUCHI M.Studies on storage and ageing of leaf tobaccos.IV.Changes i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leaves in a practical scale experiment [J].Sci.Pap.,1968,110:7-15.
[11]NOGUCHI M.Studies on storage and ageing of leaf tobaccos.Ⅴ .Forced ageing of leaf tobacco from three different crop-districts [J].Sci.Pap.,1969,111:1-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