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春陽
媒介管理學博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媒介管理學學科帶頭人,復旦大學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長。曾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首屆中國最具影響力人文社科青年學者(100人)(2015年度),獲中國傳媒經濟學科發展杰出貢獻人物獎(2015年)等。
慫,強調的是屈從,或者說服從;懟,強調的對抗,或者說反擊。慫有慫的軟弱,懟有懟的魯莽。既不要一味認慫,也不要一味按照懟的邏輯強調對抗。
“懟”字成為2017年度的熱點,以至于成為了年度漢字的候選字。從字形上看,“懟”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慫”。不過,字形相近,兩個字的意義取向卻大相徑庭。雖然都是“走心”,慫,強調的是屈從,或者說服從;懟,強調的對抗,或者說反擊?;叵脒^去這些年政府機構網絡輿情的處置方式,從“慫”到“懟”的情緒轉向,值得站在2017年年底的時間節點上反思一二。
2010年是中國微博元年,2013是中國微信元年。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社會關系結構也在發生變革。借助社會化新媒體平臺的力量,民間在權利主張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能量聚合,這直接改變了原有行政力量主導的中國社會關系結構,使得既有自說自話的社會管理方式承受非常大的壓力。原有社會管理經驗的有效性在新的社會關系結構下日益降低,每每沖突發生,生硬的輿情處置方式和脫離于時代情景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都像重拳打在彈簧墻上,打出去多大的力氣就反彈回來多大的力氣,甚至還會有更大的加速度。舊經驗失效帶來的茫然與惶恐,但又不知道新的解決方案是什么,埋頭做鴕鳥,大概是比較安全而又無奈的選項。這個時刻,“慫”字,可以形象地表現某些地方政府在面對危急時刻的情緒和心態。雖然“慫”字聽起來不好聽,但卻未必不是中國社會進化過程中的好事情。慫了,也就是服軟了,愿意以溫和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服從于社會進化的趨勢和方向。知敬畏,才能如履薄冰,殫精竭慮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才能尊重規則,反思教訓,重新出發。身處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們的社會發展還存在諸多不完美之處,因此,虛心聽取意見和聲音,在真理和趨勢面前認慫,不是什么沒面子的事情。不過,認慫不是回避問題、消極應對,而是追求真理,服從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在經歷了互聯網發展早期沖擊導致的“慫”之后,社會發展中的碰撞與沖突被有效減緩,地方政府輿情處置信心的恢復帶來的是對自身定位的再思考。如果不是巧合的話,“懟”字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成為社會熱點詞匯,昭示了社會情緒與心理的變化。懟,表現出的是勇氣、強硬、敢于亮劍精神、敢于面對問題正面出擊,這些都是好的一方面,也是行政體系自信心回歸的表現。同時,懟還有魯莽的一面,尤其是其背后強調強力反彈、回擊的邏輯,會對新常態下社會問題的解決帶來不安定因素。治大國如烹小鮮,當社會演化到當下的時間節點,社會關系結構復雜而精致,猶如精美的瓷器,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打磨才能保證社會的安定與發展。民心如鏡,細致入微,在懟的情緒支配下,地方政府處置網絡輿情的勇氣是有了,但如果類似野豬進了瓷器店一般,恐怕解決了一個問題會衍生出十個問題。
慫有慫的軟弱,懟有懟的魯莽。既不要一味認慫,也不要一味按照懟的邏輯強調對抗。和諧社會的建立,強調彌合社會分歧、降低社會摩擦,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耐心細致有擔當,可能才是網絡輿論處置的合適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