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受2018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社會資本對企業價值創造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J18RA082,項目主持人:于蕾)的資助;為山東省高端會計人才(學術類)培養工程(2015年)、山東省職業教育青年技能名師培養計劃(2016年)階段性成果
摘 要:社會資本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促進了多學科的交融。本文分析了近年來對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基于民營企業生命周期觀,研究社會資本與民營企業生命周期的作用關系。民營企業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對社會資本的整合,吸納和充分利用。
關鍵詞:民營企業;社會資本;生命周期;競爭力
一、引言
民營企業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一支隊伍,其發展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有的民營企業發展為上市公司,成為有影響力的“企業帝國”,有的卻中途夭折。中國的民營企業如何延長壽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基于這種認識,筆者提出三個問題:第一,哪些因素會影響民營企業的生命周期?第二,社會資本對民營企業生命周期的功效如何?第三,如何延長民營企業壽命并使其成為“長壽企業”?本文試圖從社會資本的角度來研究民營企業的生命周期及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資本及其分類
社會資本的概念是法國學者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將社會資本定義為通過對“體制化關系網絡”的占有而獲取的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美國學者格拉諾沃特(Granovetter)和林南(Lin Nan)提出并發展了個人的社會網絡與其擁有的社會資源的關系的理論。邊燕杰提出企業的社會資本是企業與社會的聯系以及通過這種聯系攝取稀缺資源的能力。
本文認為企業社會資本是促進企業內部及外部各行為者合作的一種隱形的社會資源。民營企業的成長過程伴隨著企業對社會資本的建立和利用,利用不當可能會導致企業的衰退。
三、社會資本對企業生命周期的影響
在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愛迪思研究所創始人伊查克·愛迪思博士(IchaAdizes,Ph.D.)于1989年提出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他在著作《企業生命周期》中提出企業的生命周期可以劃分為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如圖1:
資料來源:IchaAdizes(1989)
許曉明等(2002)在分析了民營企業生命周期的基礎上,用函數F=f(S,D,U)表示民營企業生命周期曲線。其中S=s(T),D=d(T),U=u(T)分別表示企業規模函數,企業發展后勁函數,企業無形資產函數,如圖2:
資料來源:許曉明,呂忠來(2002)
根據彭羅斯(Penrose,1959)探討的有關企業成長的資源約束問題,在圖中的每個拐點都表明一些家族企業遇到的管理資源約束越來越多,如果企業無法跨越這些約束,企業就會面臨倒閉。本文將生命周期分為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時期,每個拐點意味著民營企業在每個階段的分化。通過揭示影響企業生命周期的因素及各個時期社會資本的作用,進而分析其成長和老化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1.創業期的民營企業
當0
創業初期存在著所謂的熟識效應,當信息不太明確時,經濟個體傾向于相信自己所信任的其他個體,熟識關系-合作型的社會互動關系在日常交易中可以彌補信息的不足。民營的經濟性質是一種結構約束,它使新生民營企業有條件和充分的動機全方位地發展企業的社會資本。由此看來,企業家在創辦企業前由社會背景、個人地位、個人聲譽構建的社會資本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創業初期企業的發展規模。當然,企業是在創業初期夭折還是迅速發展起來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
2.成長期的民營企業
當F'(T)>1時,企業處于成長期,此時的生命周期曲線可能是凹的,也可能是凸的。民營企業已經建立一定的社會資本,企業為了能發展壯大,努力在創新上下工夫,并力爭形成自己的品牌。新企業從不完善,不成熟走向完善成熟,企業擴張速度快, 員工數量增多,員工素質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產生企業聚集效應,企業社會資本迅速積聚起來。
企業內外部的溝通和交流所建立起來的社會資本是重要的資源,有助于民營企業從外部獲取新的知識和管理資源,從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公司良好的社會資本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部門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信任,降低企業之間和企業與其他經營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邊燕杰,2000)。
Nonaka等(2001)則主張將組織學習的過程與知識創新互相融合,即獲取持續性競爭優勢的一個更加重要的源泉是來自于企業有關如何創新知識及如何在此過程中管理的知識,企業的知識創新過程的目標是提高引發創新的潛在性,知識創新的中心就是提高創新的速度。通過管理創新所建立的科學的分工協作系統,權責利明確,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手段。民營企業的家族式管理,任人唯親,對家族成員信任,對非家族成員排斥的家族主義文化,其封閉狹隘的企業文化是與現代企業的文化格格不入的。唯賢是舉,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文化,健全的管理體制和組織結構能使企業集中資源,延長壽命。筆者基于企業創新的研究,構建了基于社會資本的持續競爭優勢模型,如圖3:
民營企業進入成長期后,應該突破家族企業的狹隘的家族文化,積極地引進人才,并培訓員工,提高員工素質,鼓勵員工創新,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和激勵制度,使員工頭腦中的知識都能轉化為生產力,建立創新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競爭優勢。
3.成熟期的民營企業
當-1 企業就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實體,因此其他的經濟主體就可以與它進行多次的博弈,這樣,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世界中,可以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一些老字號的企業之所以能夠歷經百年而經久不衰,就是誠信的力量。社會資本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維持下去也是企業能否成為長壽公司的因素之一。 4.衰退期的民營企業 當F'(T)<-1時,民營企業加速下滑。企業進入衰退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企業家的決策失誤,企業創新能力的衰竭,管理體制長期存在的詬病。處于衰退期的企業,由于社會資本缺乏或利用不足,陷入衰退的企業正在瀕臨死亡。 四、結論 社會資本是民營企業成長過程中的隱形資源,融合在民營企業的生命周期中,并達到吸納和整合,可以有效的解決信任不足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社會資本也是一把雙刃劍,利用不好也會導致一個企業的毀滅。 現代企業應充分認識到社會資本在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作用。(1)克服民營企業的短視行為,不斷地對社會資本進行投資。(2)突破家族企業的血緣化的用人制度,引進人才,提高員工素質。(3)加快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邊燕杰,丘海雄.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中國社會科學,2002,(2). [2]伊查克.愛迪思.企業生命周期[M].北京:中國 [3]許曉明,呂忠來.民營企業生命周期[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5). [4]李志青.社會資本技術擴散和可持續發展[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