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運輸管理學院 湖南長沙430132)
(一)問卷調查目的。鑒于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動手能力較強的特點,我們希望通過問卷調查、院校調研以及企業訪談等方式,分析目前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實際出發,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對高職會計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進行針對性的探索,分別對基礎課程實踐、專項實踐和綜合實踐以及畢業頂崗實習進行研究,以期構建一套基于“干中學”效應的適合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2+1+2+1”的“實訓主導型”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為實踐教學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所謂“2+1+2+1”模式,是指在校學習兩學期,根據所學知識校外實踐一學期,再回校鞏固提升學習兩學期,最后校外頂崗實習一學期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實踐創新性和實用價值。
(二)問卷調查對象。在2017年3—6月期間,我們針對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外貿職業技術學院等七所高職院校的會計及相關專業在校生,發放了32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調查表303份,回收率為94.69%;以電子郵件形式對往屆畢業生發放了100份問卷調查表,回收有效問卷96份,回收率為96%。
(三)問卷調查內容。本次問卷調查以向湖南省部分高職會計專業的在校學生和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為主,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各個學校的會計實訓內容、學校對會計實訓考核評價方式、學校安排畢業頂崗會計實訓(實習)形式、使用的實訓教材、每周參與會計實訓的時長、所在學校安排的校外實訓、實訓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等情況;同時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實訓教學的看法和意愿,如:實訓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表現、認為課內實訓課時占課程總課時的合適比例、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應集中實訓的合適時長、實訓項目的難易程度、會計實訓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需要改進、會計實訓任課教師授課水平、會計實訓教學方法選擇、會計實訓教學中教師是否注重了職業素養培養、是否有必要在第二學期進入第三學期之間進行兩個月校外頂崗實習或者第三個學期在校外頂崗實習以增強實務認知等方面。
(一)關于會計專業興趣和就業現狀分析。在303位在校生中,有106人(占比34.98%)表示對會計專業興趣一般,還有19.8%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喜歡,兩者合計超過被調查總人數的一半,且46.53%的受調查學生表示目前的會計實訓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夠先進,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說明目前會計專業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趣味性有待改進。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對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的對象都是畢業兩年以內的學生,這樣能更清楚地了解到會計實訓(實習)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受訪的畢業生有64%就職于中小型民營企業,有75%任職于會計及會計相關崗位,這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就業的整體趨勢是一致的。
(二)實訓教學內容分析。
1.關于實訓教學方法體系分析。關于學校對學生會計實訓考核的方式,34.32%的受訪者認為,學校側重理論考試,但也能兼顧技能操作;35.97%的受訪者認為學校側重技能操作,兼顧理論考試,這說明基本上各個學校對于會計教學都是理論與操作并重,且79.21%的受訪者認為在會計實訓教學中教師注重了職業素養(職業意識、職業態度、團隊合作等)的培養。但調查結果同時也顯示,部分學校對應試以外的會計專業實訓重視不夠,且各實訓項目之間以及課程內的理論與實訓環節的銜接不夠好。
在會計實訓時長方面,57.1%的受訪者認為專業課程的課內實訓課時占課程總課時的比例在1/2—2/3之間是合適的,這表明學生對實踐操作學習的愿望非常強烈。另外,56.43%的受訪者認為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應集中實訓4周以上,且實訓內容應是各個行業的大中型企業完整且比較復雜的仿真會計實務操作實踐;就會計實訓教學方法而言,案例分析法和情境模擬法是最受歡迎的,支持率分別達到63.37%和60.07%。97.92%的受訪者認為采用“2+1+2+1”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2.關于實訓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分析。關于實訓內容,有88.45%的受訪者表示參加過手工實訓,87.13%的受訪者參加過會計電算化實訓,這說明手工和電算化實訓在各個高職院校已基本普及,但受訪者中只有18.48%表示參加過納稅實訓,稅收是會計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很明顯各學校對此方面的實訓不足。對會計實訓的效果評價顯示,只有10%的受訪者認為十分有效,而52%的受訪者認為效果一般甚至無效。這主要表現為:46.86%的受訪者認為實訓內容不能與崗位需求對接;38.28%的受訪者覺得實訓課時不夠;37.29%的受訪者認為實訓設施設備落后、不全;17.16%的受訪者認為實訓項目較難。受訪者認為現有實訓場所存在的主要問題依次為:職業氛圍營造不夠(59.74%),實訓設施設備落后、不全(36.63%),實訓場所面積較小、工位不夠(29.04%),會計實訓軟件沒有更新(22.11%)等。
受訪者表示參加的校外實訓形式主要是畢業頂崗實習半年或一年,有28.71%的受訪者在課程學習中參加了校外認知學習,22.77%的受訪者參加了暑假期間頂崗實習。校外實踐是與會計工作崗位對接的最好的鍛煉機會,但調查顯示,這項實踐仍然存在機會少和形式單一等問題。關于每周參加會計實訓的時長,4小時以下的占33%,4—8小時的占35.31%,8小時以上的只占31.68%,數據表明整體實訓時長偏低。
(一)“2+1+2+1”實訓導向課程體系模式。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采用的是“2.5+0.5”模式或者“2+1”模式。這兩種模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都不太利于實踐教學開展,因而我們在上述模式基礎上進行改進,提出“2+1+2+1”實訓導向教學模式。
“2+1+2+1”實訓導向教學模式的具體內容是:第一、二學期開設一些平臺公共課程和會計基礎課程,如基礎會計、出納實務、財經法規、經濟法、稅法、財務會計和會計電算化課程,在這些課程內部設置實訓環節,讓學生對會計專業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第三學期到企業實習半年(注:如學校不具備這一條件,也可以第二學期校內學習提早一個月結束,加上暑期,可以開設三個月左右的生產實習環節),實習回來之后學生對實踐理論都會有全新的認識,此后兩學期再開設稅務會計、成本會計、審計實務、財務管理、報表分析等專業課程,并配合大量單項和綜合實訓,學習效果一定會有大幅度提升,最后一學期校外頂崗實習后便可實現從學生到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
(二)積極拓展實訓課程形式,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相結合。針對學生對實訓項目缺乏獨立思考、實訓內容不熟練、操作能力不強、教師考核要求不嚴格的現狀,應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情境模擬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職業氛圍,發揮團隊精神;要提供更多實習機會,帶領學生到校外參加生產認知學習,了解企業生產工藝流程,熟悉各流程的會計核算方法,讓教學內容、會計實訓內容與實際工作接軌;學校要多開拓校企合作項目,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寒暑假下企業鍛煉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的后勤集團和下屬企業,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觀摩甚至參與到這些單位的會計工作中。同時積極探索公共實踐、崗位實訓、綜合實訓等多種形式,注重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結合。
(三)完善實踐課程體系,分四階段進行實踐教學。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各高職院校的實習實訓項目較多,但內容分散、缺乏系統性,有多位受訪者在問卷中建議實訓安排可以與課程穿插在一起。為此我們借鑒宣國萍(2011)、劉艷妮(2014)等的經驗,將實踐教學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步應用階段,由學校組織學生去企業進行認知學習,了解企業的生產流程和賬務處理流程,主要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同時采用單項實訓方式進行實訓,如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各類賬簿以及編制簡單的會計報表等。第二階段為生產實習階段,此階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通過生產實習可以處理一些簡單的會計和出納工作,做到學以致用,對會計專業會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專業知識的欠缺并明確下階段的努力方向。第三階段為應用提高階段,主要形式是課程實踐、技能模擬和仿真實訓,如用友或金蝶等會計軟件實訓、ERP供應鏈實訓、模擬納稅實訓、模擬審計軟件等實訓,目的是綜合運用各課程知識,通過模擬實訓讓學生身臨其境,獲得各種職業技能。第四階段為綜合應用階段。本階段是學生步入社會之前的最后的學生階段,應以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為主,先開展為期4—6周的專業綜合仿真實訓,然后進入畢業頂崗實踐環節。在頂崗實踐中查漏補缺,完成職場經驗的初始積累,最終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職業會計人的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