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元娥


摘要:目的 探討針灸與中藥聯合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效果及對患者額紋、口角歪斜、舌味覺的影響。方法 擇本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間8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按治療方案狀況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患者實施針灸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針灸+中藥聯合治療,對比不同治療方案的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80.0%,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額紋、口角歪斜、舌味覺癥狀改善時間(9.5±1.4)d、(8.8±1.2)d、(8.1±1.8)d較對照組(13.2±2.1)d、(12.1±1.7)d、(11.2±2.1)d差異明顯。結論 周圍性面癱患者實施針灸與中藥聯合治療效果顯著,可促進患者額紋、口角歪斜、舌味覺癥狀及早改善。
關鍵詞:周圍性面癱;針灸;中藥;聯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5.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8-0055-02
周圍性面癱即面神經炎,是因面神經管內面神經出現非特異性炎癥而導致的周圍性面肌癱瘓疾病。周圍性面癱患者以口眼歪斜、流涎、無法抬眉、閉眼、鼓嘴等為主要表現,嚴重影響患者面部美觀度及日常生活。以往臨床多采取抗病毒治療、神經營養治療等西藥方式治療周圍性面癱,但臨床治療效果不佳。目前針灸、中藥等相關中醫療法在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中的應用逐漸增多,也取得一定療效。本科室在臨床實踐中對2015年8月—2017年8月間4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實施了針灸與中藥聯合治療,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間8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按治療方案狀況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8~74歲,52.5歲;病程跨度1~10個月,平均5.4個月;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8~75歲,52.6歲;病程跨度1~10個月,5.5個月。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實施面部檢查確診為周圍性面癱患者;單側發病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此次研究。排除標準:其他面部疾病患者、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妊娠、哺乳期患者;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嚴重臟器合并癥患者;已經實施中醫方案治療患者;精神障礙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針灸治療,取患者人中穴、下關穴、翳風穴、合谷穴實施直刺,取患者太沖穴、巨髎穴、四白穴、太陽穴、地倉穴、頰車穴、陽白穴實施平刺,對于風寒證患者加風池穴平刺,風熱證患者加曲池穴平刺,每穴留針30 min,1次/d。持續治療10 d為1個療程,休息3-5 d后實施下1療程治療,持續治療3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實施針灸+中藥聯合治療,針灸方案與對照組相同。中藥方為:石菖蒲、桃仁各10 g,赤芍、郁金、白芷各12 g,蔥白、紅花各8 g,細辛、生姜各3 g,川芎20 g。對于頭暈、失眠多夢患者加枸杞子、熟地、何首烏各15 g,酸棗仁12 g;痰多患者加陳皮、半夏各10 g;肝火旺患者加梔子、龍膽草、黃芩各8 g;頭痛患者加3 g全蝎;氣血兩虛者加12 g當歸,15 g黃芪。將上述藥材混合加水煎煮,取汁400 mL,早晚分服,1劑/d,持續治療10 d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1] 顯效:患者治療后額紋、口角歪斜、舌味覺消失等癥狀明顯改善,面部肌肉功能恢復,無麻木感;有效:患者治療后額紋、口角歪斜、舌味覺消失等癥狀有所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復,存在輕微麻木感;無效:患者治療后額紋、口角歪斜、舌味覺消失等癥狀、面部肌肉功能均無改善或加重。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0.0軟件處理,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臨床癥狀改善時間,t檢驗。用率表示治療效果,χ2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2 2組患者額紋、口角歪斜、舌味覺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額紋、口角歪斜、舌味覺癥狀改善時間比較(x±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周圍性面癱患者起病較急,患者多在發病數小時或數天內處于高峰期。周圍性面癱患者多表現為單側發病,患者以口角歪斜、流涎、講話漏風、吹口哨漏氣、鼓腮等癥狀,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目前臨床研究顯示周圍性面癱的發生與受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相關因素引起的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相關。因此西藥治療以神經營養治療、抗病毒治療為主。但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賈瑩梅等[2]的報道中實施常規西藥治療總有效率為74.42%。
中醫中將周圍性面癱劃為口僻范疇。中醫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因正氣不足、外敵入侵、經脈阻痹、氣血失調引起[3]。風痰濕邪極易干擾頭面部,導致筋脈不順、緩急牽引,引發口眼歪斜等癥狀。針灸治療時可溫經通絡,促進面部經絡疏通、氣血平衡,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本研究中使用的桃仁、赤芍、紅花、川芎等藥材具有活血化瘀效果;白芷、郁金、細辛、川芎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石菖蒲可活血祛濕、散風祛癰、止痛消腫;蔥白、生姜可解表散寒。全方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解表散寒。且通過對癥中藥加減治療可進一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且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針灸治療和活血化瘀中藥還可改善面部微循環,改善面部水腫,并可促進周圍神經再生和修復,改善患者預后[4]。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95.0%,說明采取針灸和中藥聯合治療可相互輔助,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臨床癥狀及早消失,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周圍性面癱患者實施針灸與中藥聯合治療效果顯著,可促進患者額紋、口角歪斜、舌味覺癥狀及早改善,運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陳四有,高曉芬.電針結合旋轉罐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6,38(10):940-941.
[2]賈瑩梅,高楊.針灸配合中藥熏洗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1(8):1147-1149.
[3]劉銘,馬暉,富曉旭,等.溫針灸配合康復功能訓練治療周圍性面癱40例療效觀察[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8(1):86-89.
[4]秦峰,陸榮,俞生,等.針灸聯合康復功能訓練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及預后分析[J].陜西中醫,2015,36(12):1657-1658.
(收稿日期:201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