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洪

摘要:目的 觀察中醫特色護理對中風偏癱患者肩手綜合征(SHS)的臨床影響。方法 選擇本院納入觀察的中風SHS患者6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均接受中風常規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同時接受包括刮痧和中醫封包治療的中醫特色護理,4周后對比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偏癱側上肢運動功能評分(Fugl-Meyer)和患肢疼痛評分(VAS)。結果 干預后2組患者的上肢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均有明顯上升,而VAS評分則明顯下降,與干預前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組間對比,觀察組患者的上肢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而VAS評分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特色護理可以有效緩解中風偏癱患者肩手綜合征的疼痛,進一步改善其運動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中應用。
關鍵詞:肩手綜合征;中風;中醫特色護理;刮痧;中醫封包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7-0096-02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風呈現出發病率日趨升高和發病年齡日趨年輕的態勢,伴隨出現的各類并發癥亦是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關注。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綜合征,是中風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多出現于中風后1~3月,患者早期表現為中風偏癱側肩部疼痛活動不利,手部水腫、疼痛,后期可發生手部肌肉萎縮、攣縮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和心理功能[1]。近年來,筆者對這類患者應用中醫特色護理綜合干預,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中風專科收治的中風SHS患者64例,根據SPSS18.0統計軟件生成的隨機數字表,將64例患者按入院先后排序,然后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每組32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43~70歲,平均(56.8±12.5)歲;中風病程2周~3月,平均(1.8±0.8)月;缺血性中風21例,出血性中風11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6例;年齡42~70歲,平均(57.3±12.9)歲;中風病程2周~3月,平均(1.9±0.8)月;缺血性中風22例,出血性中風10例。經SPSS18.0統計軟件統計,2組患者一般資料均符合正態性分布,且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所有入選患者中風病的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第7版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肩手綜合征的診斷參照的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所建立的肩手綜合征評估標準,中風患者表現為偏癱側肩手的疼痛、皮膚潮紅、表皮溫度上升、手部活動受到限制。排除標準:年齡大于70周歲者,精神神志異常者,中風病情進展或生命體征不平穩者,患側肩手部有明顯的外傷或感染,伴有肩周炎、類風濕等疾病可能影響療效者。
1.3 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中風病的常規中西醫治療,包括營養神經、維持水電平衡、針灸、康復訓練等。對照組患者每日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基礎護理,健康宣教患者飲食低脂、低糖、低鹽,心理護理鼓勵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體位護理注意患者良肢位的擺放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特色護理:①刮痧:患者平臥后暴露偏癱側上肢,用活絡油沿偏癱側上肢陽明經涂擦,然后用刮痧板與皮膚成45°角沿陽明經從末端向近心端刮,以局部皮膚發紅變紫為度。每周1次,連續刮4次。②中藥封包治療:采用健緣中醫封包綜合治療儀(HNJY001A型)治療,按照說明書將綁帶依次固定在患側上肢的肩臂和手部,打開電源每次治療30min,每d 1次,每周連續6次后休息1 d,連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SHS患者的主要表現為功能障礙和疼痛,由同一康復治療師采用簡化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評定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最高分為66分,最低分為0分,分數越高代表上肢運動功能越好;采用目測類比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患者自行對患肢疼痛評分,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越劇烈。評測時間包括納入觀察開始時和干預4周后。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設置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患者干預前后臨床觀察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臨床觀察指標對比(x±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3 討論
作為中風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其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但學者們的共識是多種病因影響交感神經,造成末梢神經血管障礙,同時肩關節微小損傷,長期不運動造成廢用性萎縮,導致血管神經反射異常所致,故也將其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綜合征[2]。本病患者的實驗室檢查無異常,X線平片不典型,通常顯示節段性骨質缺乏和軟組織水腫,并無診斷意義,因此臨床中主要依靠肩、手疼痛伴功能障礙來診斷,治療多依靠營養神經、促進血液循環、皮質類固醇激素和非甾體類抗炎藥為主,護理則主要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飲食營養和體位擺放[3]。
根據其臨床表現,中醫將其劃歸于“肩痹”范疇,但其病因又并非外感風寒濕邪所致之痹。中風患者多因肝陽上亢,氣血逆行,竅閉神匿所致,患病后久臥少動,氣血運行不暢,阻滯經脈,不通則痛則腫。加之患者多年老體弱,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內外夾雜成痹。日久氣血不能濡養肢體,則見關節攣縮。治療當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因此,筆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中醫特色護理。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刮痧板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筆者選取手陽明經作為刮痧區域,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刺激能促進經氣充沛,血行通暢;而方向由下而上,能進一步促進組織液的回流與水腫的消除[4]。中醫封包治療是以中醫外治理論為基礎,通過遠紅外和復合磁場的共同作用,將含有效的活化中藥物質的封包敷于特定部位,使藥物通過體表毛竅慢慢地滲透入經絡血脈,具有調理氣血、活血通竅、消腫止痛之功[5]。筆者研究結果顯示,常規干預后,中風患者的偏癱側上肢的運動功能得以明顯改善,疼痛也明顯減輕,接受中醫特色護理患者偏癱側上肢的運動功能改善更加明顯,且疼痛減輕也更明顯。
綜上所述,中醫特色護理可以有效緩解中風偏癱患者肩手綜合征的疼痛,進一步改善其運動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中應用。
參考文獻:
[1]羅紅,徐麗.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康復治療研究新進展[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7,(6):272-274.
[2]李彤,孫紅偉.浮針療法結合延續性護理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7,(1):164-166.
[3]劉素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并發肩手綜合征康復治療中的作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7,(13):1642-1644.
[4]柴哲穎,倪斐琳,周靖.穴位按摩配合刮痧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2,(1):48-49.
[5]盧小芹,盧慧清,鐘少碧,等.中藥封包聯合穴位按摩在腦梗死急性期合并肩手綜合征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17):2125-2126.
(收稿日期: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