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道酬勤,春華秋實。40年來,黨和人民始終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已達82萬多億元,穩穩排在世界第二位,與美國差距日益縮小。同時,中國還是世界上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40年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為世界消滅貧窮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制度形成。4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始終堅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既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對外開放、合作共贏;既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既“摸著石頭過河”,又加強頂層設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成功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革除各方面體制弊端,為經濟社會快速穩定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向世人昭示,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具有很強的優越性,是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中國貢獻。改革開放 40年,見證了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4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變,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和艱辛探索,不僅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而且給我們積累了寶貴經驗,留下了精神財富。概括起來說,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要把十幾億人的思想和力量統一和凝聚起來,齊心協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統一領導是不可設想的。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功,關鍵在于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這就必須始終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40年來,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都沒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于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并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勃勃生機。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改革開放提供了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理論指導,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4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不斷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發揮了指導作用。
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還在于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條基本路線。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須臾不可偏離、絲毫不可偏廢,必須全面堅持、一以貫之。離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切發展和進步就會失去物質基礎;離開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喪失動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切都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40年來,黨領導人民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思想上堅信不疑、行動上堅定不移,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正所謂“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40年來,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擁有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提出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注重加強和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克服市場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同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使全社會充滿改革發展的創造活力。40年來,中國既在深刻而廣泛的變革中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又創造性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實現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貢獻。
我們黨始終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勇于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40年來,中國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全面推動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中國堅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敢于涉深水區、啃硬骨頭,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敢于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堅決沖破思想觀念束縛,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推進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巨大動力。
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是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指導方針。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是實現長期穩定的基礎;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穩定最可靠的保證;穩定則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改革發展的重要要求。4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總攬全局、突出重點,先易后難、循序漸進,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同時強調穩定也是硬道理,沒有穩定什么事情也辦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40年來,我們黨正確把握和處理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堅決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準確把握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為改革開放順利推進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任何時候都必須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己發展的根本基點,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但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關起門來搞建設都是不能成功的,我國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開展交流合作,在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過程中,堅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緊密結合起來,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形成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0年來,我們始終站在國際大局與國內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問題,思考和制定中國的發展戰略,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為國內改革發展爭取了良好國際環境,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40年的輝煌成就與寶貴經驗再次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中國的改革開放順應了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正領導中國人民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