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蛟
【摘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基礎,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同時,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也是實現社會治理的現實需要。
【關鍵詞】法治 德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歷史基礎
(一)漢朝“文景之治”
(1)“與民休息”和“輕搖薄賦”的政策。文帝和景帝在位期間,在繼續推廳“與民休息”政策的同時,還施行了“貴粟”政策。即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雖然采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但由于經濟富足,商業、商人得到了發展。商人依靠倒賣農作物發家致富,農民卻因此生活困難。因此,漢文帝頒布政令,允許商人用粟米換取爵位,使得國庫存糧充盈。在此基礎上,文帝繼續推行“輕搖薄賦”的政策,大大提高了商人和農民對于種植的積極性,使得社會生產不斷進步。
(2)修訂法律制度。文帝在位期間,對漢朝的刑罰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特別是對秦朝以來的嚴苛刑罰進行了廢除或調整。文帝廢除了前代的殘酷的肉刑制度,如用“城旦春”(男筑城、女春米)代替“黥”(面部刺字),用杖責三百代替“劓”(割鼻子),用“欽”(鐵圈束腳)代替“刖”;同時,文帝還下令廢除了以言論治罪的“誹謗妖言法”和一人犯罪株連家族的“連坐法”,文帝在位23年期間,很少使用刑罰,期間被判處死刑的不超過400人,體現了漢代法令的開明與進步。景帝在位期間,進一步實行寬刑政策,規定了實行答刑的刑具的大小,且規定只能鞭打臀部,同時他還一再減少答刑行刑的數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間,實行“刑法寬減”的統治措施,實現了政通人和的盛世景象,為后世所少有。
(二)唐朝“貞觀之治”
(1)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健句千古名言就是出自唐太宗之口,太宗也常以此來告誡自己和群臣,因此,均田制這個重要的發展經濟的措施,在太宗時期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和執行。此外,太宗在前朝稅法租調制的基礎上,增加了“庸”,允許用輸帛代替搖役。前朝也有此制度,但規定只有50歲以上方可享受此權利,太宗取消了年齡限制,體現了其愛民之心。
(2)修改《唐律》。唐太宗令房玄齡、長孫無忌修改、編寫《唐律》,前后歷時十年。至高宗時,長孫無忌等人按照《唐律》的條文進行詮釋,撰寫了《唐律疏議》,《唐律疏議》被視作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成熟的標志。幻奢律》共12篇,502條。條文涉及邊防國防、唐贓枉法、戶籍、田宅、賦役、婚姻家庭、謀逆、搶劫、斗毆、追捕逃犯、審訊、判決等方面,內容極其豐富。其進步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寬減刑罰。廢除了前代《開皇律》所規定的酷刑和肉刑,減除死刑163條,其中減除流配92條,減除徒刑71條,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刑罰的量刑減輕。二是條文釋義明確。幻奢律疏議》對每一個條文都有明確的解釋,這就避免了裁判官自由釋義,維護了司法的公正性。三是立法嚴謹、慎重。唐太宗對幻害律》的制定十分看重,曾多次主持群臣對新律法的制定進行研究。
(3)重視執法。唐太宗在位期間,尤其重視三省定策、封駁、執行的作用,三省即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為最高決策機構,尚書省為最高執行機構,門下省為審核機構,如發現問題,可以將決策駁回,三機構之間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此外,為了加強監督,唐太宗還在門下省設立政事堂,同時指定品級較低的官員,同宰相一同在政事堂議事。他還強調“法者非聯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要求群臣嚴格按照法令、制度辦事。太宗此舉,有利于法令的嚴格、有效執行,對貞觀期間促進社會安定、有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現實需要
(一)法治建設的過程中離不開道德的教化作用
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許多對人們道德層面的要求往往都被立法所確認。立法要維護憲法權威、反應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既是科學立法的本質要求,也是以良法推動善治的現實需要。其次,在執法、司法的過程中,也要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維護公序良俗,其中最重要的是執法、司法活動必須要對社會行為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評判,以此來推動道德的進步。2006年,南京彭宇案的判決一經公布,對社會道德建設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一是許多年輕人“想扶而不敢扶”老人,因為扶起老人可能會承擔同彭宇一樣的法律后果;二是許多人效仿此案,倒地碰瓷,使得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度大大減退。有人評價,彭宇案后,中國的道德水平倒退了五十年,這當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而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此案的判決書確實使中國的道德建設開了歷史的倒車。與此相對的是發生在今年的電梯內勸阻老人吸煙案。一名醫生在電梯內勸阻一名吸煙的老人,二人因此發生爭執。各自回家后,老人因突發心臟病去世,老人家屬遂將該醫生告上法庭。一時間,此案被視作十二年前彭宇案的翻版,在“敢不敢扶起倒地的老人”之后,“敢不敢勸阻吸煙的老人”成為許多人關注話題。一審法院基于公平原則判決該名醫生補償老人家屬1.5萬元,二審法院則對一審判決進行了糾正,判令醫生無責。二審判決書有這樣一段內容:“本案中,楊某對段某某在電梯內吸煙予以勸阻合法正當,是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為,一審判決判令楊某分擔損失,讓正當行使勸阻吸煙權利的公民承擔補償責任,將會挫傷公民依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積極性,既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也與民法的立法宗旨相悖,不利于促進社會文明,不利于引導公眾共同創造良好的公共環境。”判決書體現了司法對道德的積極、正面引導,維護了社會公共利益,是法治建設的進步。
(二)道德層面的突出問題需要運用法治手段加以解決
法律具有強制性,道德則留存于人們的內心。當道德層面的一些突出問題愈演愈烈時,需要動用法治手段加以規制。如誠實守信屬于道德層面,但現今某些領域的誠信缺失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社會生活秩序,此時再依靠道德教化作用已無法達到效果。因此,對于某些領域的誠信缺失問題,必須用失信懲戒措施來解決。又如,我們的執法已基本解決了車輛闖紅燈的問題,與此對應的是,行人闖紅燈問題變得突出,且嚴重影響了交通秩序及行車安全。過去,對于行人不要闖紅燈的問題往往停留在道德層面,使用倡導、宣傳等手段呼吁人們遵守交通規則。而當我們發現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已經難以扼制此風時,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讓違反交規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再有,今年某直播平臺,公然在其首頁宣揚“未婚先孕”、“全網最小媽媽194未成年媽媽”等違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內容,以此來嘩眾取寵賺取眼球和流量,對許多未成年人的道德觀、價值觀產生了負面影響,被曝光后,有關部門運用反應、果斷采取手段對該平臺進行清理和整頓了,及時遏制了不正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