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根據國內外關于性別與空間的研究成果,針對目前東北地區住宅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和未受建筑師重視的女性對住宅空間的需要,提出住宅設計的一些建議,從而為設計者提供設計思路。
【關鍵詞】女性 居住空間 交往空間設計 住宅設計
1 空間與性別相關
性別關系作為社會關系的一種,在城市和建筑空間里不斷演繹著它在物質層面上的發展。建筑物、鄰里以及城市象征性地向社會宣告了每個成員所占有的地方。男性通常占據公共空間,相對的女性通常擁有私密空間,住宅則反映著這種“女性氣質”。
2 目前居住空間設計的不足
空間設計者對建筑的理解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更要有對該建筑的親身體驗。長期以來建筑史總是傾向于記述主要的大多是男性的業主、贊助人對城市建筑風格有重要意義的項目,而對于構成城市基調的成千上萬的尋常建筑以及與日常生活的通常是女性置身其中并可能參與構想到建造的建筑則不屑一顧,忽略了女性的需求和女性的經驗這個重要的概念。在家庭中,婦女往往承受有酬工作和無酬工作的雙重負擔。這些女性在社會生產中處于弱勢,而住宅空間的布局又總是社會經濟的反映。目前大批量開發的住宅中居住空間設計存在諸多不足,沒有真正滿足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如住宅中的晾衣問題是一個讓女性十分關心的問題,卻并一直沒有受到建筑師更多的關注。晾曬是每天都要遇到的問題,尤其一些衣物由于烘干機的熱風會破壞其布料的組織彈性,因而是禁止烘干機烘干的。一些私密性很強的衣物晾在客廳向外出挑的封閉陽臺上,遇有不速之客時很尷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明確定義了陽臺(balcony)是“供居住者進行戶外活動、晾曬衣物等的空間”。顯然封閉陽臺不能滿足健康住宅的要求,那么設計人往往因為一味滿足業主如“封閉起來安全點”、“對于房子空間的合理利用也好”、“封閉起來更漂亮”等把舒適與健康等同的不理性需求而設計不滿足國家標準的住宅。所謂的喜好只是習慣,而這種習慣也可因健康的需要而改變。
一些看似小的細節,卻是女性們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在物資豐富的現代生活中,家里的物件形形色色數量很多。有日常使用的、季節使用的、有禮儀慶典用的、有個人的、公用的等。女性個人的工作學習和兒童看護等家務已經使其不堪重負,加之那些家庭物品都需要家庭主婦統一管理,由于大小、重量、材質、保管方法、使用頻率、使用場所等不同,如果簡單堆放在一起更使尋找與收藏極為不便,經常使女性焦頭爛額。有的套型面積多達150m2的住宅居然沒有專設儲藏空間,使得部分住戶把次衛生間改造成儲藏間,這種空間的異化行為是漠視主要為女性使用的家務空間設計導致的結果。
另外,無天然采光的餐廳空間局促,影響了女性對于住宅家庭交往功能的需要,廚房油煙問題難以解決、女性用于化妝洗手的空間設計不合理、小區缺少公共服務設施、環境設計不符合女性心理特征等問題也是設計不應忽略的。
3 內部居住空間設計
3.1 家務空間設計
在一套住宅中應考慮家務工作間這樣一個空間,或通過空間分割或家具布置暗示了這樣一個空間的存在,使洗衣一晾曬一熨燙一整理一儲藏的家務工作流線減少與住宅公共區空間功能的交叉。家務工作間應與洗滌和晾曬空間聯系密切,路線便捷。在建筑面積超過120m2的住宅中應設專門的家務工作間并且盡可能通透設計,以方便女性照看小孩和對整個家庭的監控。家務工作間與廚房和客廳聯系應比較密切,便于提高家務工作效率。另外,設計更多的儲藏空間、依據女性的平均身高等人體工程學指標及日常使用頻率及物件的整理方法,設計能靈活使用的儲藏空間是減輕女性管理儲藏空間家務負擔的根本途徑。更多的儲藏空間同時也需要建筑技術的支持,如新材料、新結構的應用,通過門和窗的位置調整、墻體精心設計,如在保證私密性等需要的基礎上,去除更多的隔墻而以壁櫥代替,在滿足結構構造要求的基礎上,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開發更多的儲藏空間。
3.2 交往空間設計
傳統的廚房是女性的工作間,是滿是油污見不得人的封閉空間。傳統的交往空間只有客廳和書房等男性的空間。西方開放式廚房改變了這一歷史,不同的是中國飲食文化講究煎、炒、烹、炸,而這些烹調方式可產生大量油煙。為減少廚房油煙的清理難度,除了在廚房設計盡可能大的窗戶、配備深式抽油煙機外,還可以通過廚房的再次分區,能夠相對合理地解決上述設計矛盾。融合了中西廚房優勢的“分區式廚房”,即將廚房功能區細分為無油煙的“清洗加工區”和有油煙“烹飪區”已是大勢所趨。從適合中國飲食文化的角度來說,“分區式廚房”完善了開放式廚房,使廚房成為交往空間具有可行性。因此,廚房、餐廳以及客廳的設計應在有限的居住空間內擴大交往空間,以便促進家庭團聚、增進家庭成員互動。
3.3 專為女性使用的空間設計
由于女性一般在寒冷季節對冷的感覺甚于男性,因此考慮女性需要設計的房間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處于南向或西南向。另外好的光線也是女性化妝的必需,因此化妝臺應該有充足的陽光以及必備的洗手盆。
4 外部居住空間設計
在城市里,鄰里住戶間接觸的頻率比鄉下低得多,鄰里住戶間的關系變化很大。有些地區鄰里住戶間只是點頭、打一下招呼而已;有些地區關系很近,經常有交談、互相幫助,女性們經常在一起議論、交換信息。營造鄰里氛圍首先應該有人們愿意置身其中的室外環境,只有停留才有可能發生交往,產生鄰里關系。因此居住空間的環境設計之重點是形成場所感,即人對場所的認同度。空間設計應以人的參與便利性為主,如中心庭院的碎石步道、木棧道、淺溪河石、廊架木椅等,設計多種參與景觀的渠道。此外,便捷舒適的社區俱樂部也是營造鄰里關系的一種好方式,在俱樂部中討論的話題可以非常廣泛和實際,這也是營造和睦社區的軟環境,甚至可以經常討論一些有關公共利益的東西,從而產生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以及對空間的安全感、控制感。當然,這里也需要把握合適的度。既要積極創造適合鄰里交往的空間,又要絕對保證住戶不受干擾。
5 結語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這是古人對居住的理解。建筑始于住宅,也止于住宅。住宅是一切建筑中的最基本的建筑,同時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內涵深奧的課題。隨著社會和諧發展,關于性別與空間、女性與住宅的研究也永無止境。
參考文獻:
[1]李霞.淺談居住環境與設計[J].山西建筑,2005,31(1):17-18.
[2]孟文華.室內設計的人文思考[J].山西建筑,2005,31(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