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聰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全球經濟化的快速發展,催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迅猛發展。早在2002年中國與東盟就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啟動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促使合作發展進入新階段。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雙方不斷降低和消除關稅壁壘,貿易合作得到不斷的深化,雙邊貿易量大幅增加。近年來東盟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區域,這又給彼此合作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2014年“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提出,這為人民幣國際化開啟了戰略窗口。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資本和貿易流通成本、增強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同樣,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和東盟的貿易合作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楊宏恩等(2016)對中國與東盟之間貿易合作關系進行了探討,發現中國與東盟的出口結構有一定的相似性,競爭較為激烈,貿易聯系緊密相互依存度高。陳建軍等對中國與東盟國家互補性比較研究發現,中國與東盟存在越來越緊密的貿易互補關系構成中國與東盟進行貿易合作的物質基礎。因此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升級顯得尤為重要。夏葦航等(2017)指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實現中國與東盟的深入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從現有研究來看,影響國家之間貿易規模及其增長的要素比較多,經濟規模、資本流動、產業結構、貿易機制、運輸成本、匯率波動、制度差異等有較大影響。此外,人民幣國際化對雙方的貿易起到了很大的影響,黃衛平等(2015)認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開展和擴大可以降低人民幣交易成本。一些學者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國外貿產生的影響有利也有弊,因此,在合理利用人民幣國際化的同時要推動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
當前中國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而東盟則是中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貿易發展十分迅速。首先,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量增長迅速,20年間貿易總量增長了近40倍,2008年以后雙邊貿易額出現了大幅增長。其次,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依賴程度在2000年為2.12%,2007年達到了4.24%,2008年金融危機后相互依賴程度又迅速回升。
本文測算2016年中國與東盟的RCA指數分析中國與東盟在出口產品上的競爭力,其結果如下表1。從2016年中國10類RCA指數可以看出,中國產品表現出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有SITC8(雜項制品),SITC6(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和SITC7(機械及運輸設備)。中國在其余的產品上不具有明顯的競爭力。東盟地區的SITC4(動植物油、脂肪和蠟)>2.5,表明在該類產品上東盟有著極強的出口競爭力。此外,東盟在SITC7(機械及運輸設備)和SITC8(雜項制品)等產品出口上也有著一定的優勢。東盟地區地區憑借豐富低廉的勞動,迅速再國際制造業市場占據一定的地位,中國原有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制造也轉移到了東盟。對比中國與東盟的RCA指數發現,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出口產品上既有互補也有競爭。

?
本文用TII指數和HM指數來衡量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雙邊貿易結合度和依賴度。其中,貿易結合度指數越大說明兩國貿易聯系越緊密,以此衡量兩國貿易的相互依存度。而HM指數越靠近1,表明兩地區的貿易依賴程度越大。

表2 中國與東盟2016年RCA指數
從表2測算來看,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在該期間比較平穩保持在1.4以上,這說明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結合度比較高,貿易聯系比較緊密且貿易發展比較平穩順暢。就HM指數而言,中國對東盟出口的依賴程度比較高,HM指數平均為7.817%;同比來看,東盟對中國的出口依賴程大于中國對東盟出口的依賴程度,這與我國和東盟的貿易逆差相呼應。
中國與東盟在進出口貿易上的聯系日益緊密,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更進一步提升了雙方的貿易關系。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出口創造效應明顯,進出口增長速度較快。自貿區成立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雙邊貿易不平衡性和貿易逆差不斷增大。東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強,但東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明顯高于中國。此外,政治困境影響了中國與東盟的合作發展,“南海問題”涉及東盟眾多國家,南海問題處理的好與壞直接影響了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程度。“一帶一路”戰略為人民幣國際化開啟了戰略窗口。東盟作為“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發展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本文通過貿易引力模型在分析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的影程度。
本文采用貿易引力模型來分析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的影響,其模型如下:

其中,TRADE表示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凈出口額,GDPi表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它代表著市場規模,GDPj表示東盟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D代表中國北京與東盟各成員國首都之間的距離,ren表示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本文借鑒中國人民大學編制的中國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來衡量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本文選取本文選取2007-2016年中國與東盟各國數據,RII的指標的主要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世界銀行等;進出口數據來自UN Comtrade;各國GDP數據來自世界銀行。
本文借助Stata軟件進行了回歸分析,其回歸結果如下,

表3 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結合度指數(TII指數)和HM指數(%)
從回歸結果不難看出,不管是東盟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都對貿易起著正向作用,尤其是東盟各國的GDP,回歸系數達到了0.7871023,也就是說東盟各國GDP每增加1美元,相應的凈出口額增加0.7871023美元,東盟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人民的消費能力增加,相應的進口額增加,從而中國的凈出口額增加。中國GDP每增加1美元,相應的凈出口額增加0.5014062美元,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必定有更多的產品生產出來,使得出口額增加。距離對貿易起著消極作用,距離的增加會加大貿易的運輸成本和風險,距離的回歸系數為-0.4166494,即便當今世界的交通速度和便利化程度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但距離仍是不可忽視的影響貿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民幣國際化對凈出口額起著負作用,影響程度相對比較小。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雖然會降低貿易中的匯率風險減少貿易成本,但是會造成人民幣升值并且形成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人民幣升值勢必增加我國的出口商品價格,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優勢。我國以出口勞動密集型性產品為主,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人民幣的升值嚴重影響了我國以低價格取勝的產品的出口量。人民幣國際化程的提高,使得進口商品的價格下降,人民會增加進口產品購買量,進而使得進口增加。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促使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從而中國的凈出口額不斷下降。當前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與主要的國際貨幣相比還比較低,對我國的貿易的影響力有限。
通過實證分析不難看出,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發展十分的迅速,中國與東盟的進出口額也在不斷增加。在此基礎上,要想實現中國-東盟貿易的健康發展,各國必須大力發展國內生產,為貿易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此外,要拓展與東盟的貿易合作領域,中國要努力升級產業結構,把競爭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提升產品的出口競爭力。要抓住“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機遇,不斷深化與東盟個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要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讓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降低人民升值對出口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