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雪敏

論壇現場
水污染是一個國際性議題,全世界許多國家都面臨著水資源污染的重大問題。水又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為了進一步推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建設“美麗中國”,由中國工程院主辦的“中國工程院水污染控制國際高端論壇”于10月25日~26日在杭州召開。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周國輝,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中國工程院潘徳爐、侯立安、劉文清、段寧、楊志峰、朱利中、李家彪、鄧銘江等10位中方院士,以及加拿大工程院 David Z Zhu院士,烏克蘭國家農業科學院 Sergiy Melnychuk院士,美國工程院 Glen T.Daigger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Damia Barcelo Cullers院土和加拿大工程院 Edward A.Mcbean院士等5位外方院士出席了本次論壇,來自浙江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20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高峰論壇。
本次論壇主要由一場主論壇及四場分論壇組成,主論壇圍繞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文化、水經濟的最新前沿進展相關主題進行了精彩的主旨報告;分論壇主要包括生態健康與優化理論、黑臭水體綜合整治理論技術與工程、工業污水源頭控制技術、河長制及流域水生態管理等4部分。

侯立安院士主持論壇開幕式

中國工程院二局高中琪局長致辭

浙江省政協周國輝副主席在大會上發言

鄧銘江院士作主旨報告
在開幕式上,侯立安院士首先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并對與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說,論壇旨在匯聚海內外水污染控制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院士、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分享水污染控制領域的國際研究成果、學術前沿動態,探討水污染控制在工程與技術方面的創新發展方向,破解我國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文化、水經濟的約束,推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河長制”的實施,進一步提升我國水環境保護科技支撐能力。
中國工程院二局高中琪局長在致辭中提道:“隨著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影響的深入,水資源問題成為越來越嚴峻的問題。利用科技創新推進水污染控制已經是我國工程科技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本次論壇所賦予的豐富內涵和新的科技使命,我相信借此論壇的機會,一定能夠進一步加強我國水污染控制和水資源保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該領域的科技創新,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美麗中國做出重要的貢獻。”
吳朝暉校長在發言中,代表浙江大學對工程院將此次論壇交由浙江大學承辦表示感謝。他表示,浙江大學積極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永做生態文明的深度參與者,綠色發展的堅定推進者,以及綠色教育的高端提供者,為解決水污染問題貢獻了浙大的力量和智慧。
浙江省政協周國輝副主席致辭說:“水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要素之一,浙江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浙江通過接續的治水實踐,不僅收獲了美麗的綠水青山,而且促進了發展理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同時還推廣應用了一批水生態防治方面的技術和工程成果,創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如正在全國推廣的河長制。”
我國對于水污染的治理有著較長的過程,當然在治理的過程中也在逐漸強調技術在水污染控制中發揮的重大作用。2002年,我國啟動“水污染控制技術與治理工程”項目,此項目全面分析了我國當前水污染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重大科技需求以及國外水污染控制技術最新發展趨勢,提出了“研發先進技術、支撐重大課程,創建運作模式、帶動機制轉變、實現跨越發展”思路,按照這一思路,該項目突出強調關鍵技術突破、系統集成、示范應用和機制創新。
2015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水十條》(即《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指出在治理水污染方面,要強化科技支撐,推廣示范先進適用技術,加強基礎研究和前瞻技術研發,規范環保產業市場,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由此可見,科技對于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性。而此次高峰論壇與會專家分別分享了水污染控制的前沿理論、模型工具、技術突破、推廣應用等方面的最新進展,探討水污染控制,并提出相關治理措施,必將對我國未來水污染的治理產生深遠的影響。

EdwardA McBean 院士作主旨報告

Sergiy Melnychuk 教授作主旨報告

楊志峰院士在論壇閉幕式上致辭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輝致辭
在本次論壇上,段寧院士以《實時原樣分析技術及在水質分析中的應用》為題作了詳細介紹,從色度學、光度學解釋如何來代替對環境的化學反應和物理過程的實時更精準的測量,目前的水質分析技術需要較長的時間稀釋,氧化、還原才能夠進行監測,實時原樣分析技術的研發與使用可以避免對樣本進行任何處理,只要誰流過去,便知道濃度。最大程度節省了時間、減少了誤差,避免二次污染等。
水污染控制技術離不開生物技術與物理技術的支持。來自美國的GlenT.Daigger在《中國獨特的廢水管理挑戰和機遇》中講道,需要一個生物技術的管理,通過廢水的處理循環,獲取沙類生物固體,對能源、水源的轉換做出貢獻。而這種新式的廢水處理技術能夠很大程度上改善中國的廢水污染問題,并且可以實現循環再利用。
施漢昌教授在《黑臭水體治理的盲區及技術對策》主旨報告中介紹道,隨著黑臭水體污染的加重,治理黑臭水體已經成為重中之重。治理黑臭水體必須從四方面出發,一要明源,二要治點,三要控面,四要清河。而在諸多方面中最難治理的就是治點問題,所以在治理過程當中投入工作最多的是治河,在明確污染源和監控污染源上投入較少。目前來看,我國對黑臭水體的污染源處于一個找不到、抓不住的狀態,這主要與監測技術有關。現行的監測系統叫做斷點監測,而這種監測手段無法清晰明確的監測污染源,要想能夠控制住這些污染源,要想改善監測的方法,必須增加移動監測和小型的自動在線監測機器。監測是控制水污染的眼睛,沒有一個好的監測水污染是很難控制的,水污染治理的盲區就是在黑臭水體治理上缺乏監測力度。一旦加強力度,我國的黑臭水體治理能夠得到很好的改善。
近年來,國內外關于水污染控制的基礎研究、技術設備研發以及工程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在水污染防治、水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工程與技術方面,探討水污染控制的創新發展方向,有助于破解我國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文化、水經濟的約束,推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河長制”的實施,進一步提升我國水環境保護科技支撐力。
楊志峰院士在論壇閉幕式上講道:“我們不僅要重視末端管道的水污染治理,還要通過消費管控來預防水污染。為了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中國將與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盡最大力度維護人類和生態系統的健康,為實現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