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省科協農村專業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 王先珍
2010年,馮俊蓮臨危受命從原公司的研發設計崗轉到技術管理崗,組建了有近300名科技工作者參加的企業科協。之后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順利完成由一名科技工作者到一名科技工作服務者的角色轉換與蛻變。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推動科技服務業專業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一年,馮俊蓮感知時代召喚,毅然辭去高薪工作,自籌資金創辦武漢市第一家第三方技術管理的服務機構,致力于服務中小微科技型企業。
馮俊蓮至今還記得2010年,當時和大多數技術人員一樣,她也覺得公司的技術管理崗屬于打雜崗,認為只有做技術研發才“有身份、有地位”,所以當一紙調令將在技術研發上已小有成就的馮俊蓮調至技術中心主持技術管理工作時,馮俊蓮為自己的技術夢被打斷而深感委屈,為自己的研發生涯“止步”而沮喪,為自己不能盡其用而心有不甘。然而,很快馮俊蓮就發現技術管理的“水太深”,自己的知識水平能解決技術難題卻不能應對平日小覷的技術管理工作。繁冗復雜的工作內容和公司眾多的技術人員發展訴求讓馮俊蓮有點手忙腳亂,一籌莫展。
市區兩級科協在了解公司的處境和發展狀態后,主動上門服務、出謀劃策,以成立企業科協為契機,帶馮俊蓮實地考察了武鋼科協、鐵盾科協等同類制造企業的運作與管理模式。通過合理借鑒管理經驗,梳理手上的技術管理工作,并為擴大科協影響力,組織策劃了一次隆重的“企業科協成立大會”,市區科協、政府相關部門、兄弟科協代表等悉數到場,組成壯觀的支持團隊,公司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深感震撼。自此,科協的服務理念和工作方式在企業內被更多科技工作者理解和接受,科協工作也在本企業拉開序幕。將“講理想、比奉獻”活動推動至各部門,掀起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創新熱潮;努力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當好科技工作者之友,組織創新方法培訓等16項繼續教育活動,共1000人次;以科技人員職稱評定為出發點,參與省科協“市州非公有經濟企業職稱評定座談會”,邀請省科協等政府部門就科技人才培養主題到公司調研;組織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全國橋梁學術會議、各級學術論文投稿等,多篇論文分別獲得國家、省、市的學術論文獎項;促進與華科大、西南交通大學的產學研合作,對公司核心技術難題——高速鐵路救援起重機調平技術進行技術攻關,籌建葛修潤院士專家工作站,攻關工程機械高端探測裝備。

馮俊蓮(右三)調研企業動態
短短3年,以科協為載體開展的技術管理工作,讓公司得到快速的發展,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公司不僅獲得了多項省市級科技進步獎,還獲得了天翼杯產學研合作重大成果獎、武漢市“講理想、比貢獻”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專利工作取得多項零突破。誰說科技管理工作只是為他人做嫁衣?科協讓馮俊蓮在這一崗位上碩果累累,為研發人員做嫁衣的同時,科協也賦予了馮俊蓮更大的價值認可。馮俊蓮曾獲得過2011—2012年度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優秀組織者、湖北省“科技源泉工程”創新創業人才獎、湖北省楚天之星。科協,給予普通科技管理工作者的認可、肯定和榮耀,馮俊蓮成為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踐行者和受益者;對科協工作,馮俊蓮由最初的不理解變成了積極踐行者。
2014年,馮俊蓮與華科大科協等共同組織了一場與蔡甸區企業的大型企會對接活動,發現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管理能力很弱,甚至技術管理為零。這些企業要么是不關注不重視,要么是限于自身規模、付不起專設技術管理部門的成本,也缺乏相應的技術管理人才,導致企業好的項目推不出去,國家的政策利用不起來,科技成果無法產業化,企業難以注入新的血液。
國家對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系列激勵政策,讓馮俊蓮深受觸動:“科技服務業專業化”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要求,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科協工作中形成的服務理念不斷提醒著馮俊蓮,是否可以為科技工作者做點什么,為弱勢的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做點什么,為這個社會做點什么。于是,在這一年,對一個不再年輕的女人來說,在個人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毅然謝絕領導的挽留及高薪誘惑,離開了曾經工作10余年的企業。通過9個月的思想斗爭、調研和資金籌措,于2015年2月在武漢市創辦了一家全面第三方技術管理的服務機構——武漢君成匯科技咨詢有限公司,希望可以將公司打造為半公益性的服務機構,服務政府和企業發展,通過專業服務和科協資源幫助更多的企業利用科技管理服務企業戰略發展,徹底幫助中小微科技型企業解放“雙手”,讓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
此后,馮俊蓮成為科協服務精神和理念的忠實傳播員。3年來,借助技術管理服務平臺,馮俊蓮的團隊服務企業500余家,舉辦包括創新方法培訓等活動近100場;組建企業科協聯合會(園區科協)2家;通過專業人員進駐方式深入企業或工業園區做技術管理指導服務共計100余家,在了解企業科技工作者的困惑與研發難點后,利用科協資源,如高校、科研院所、學會等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梳理創新發展的思路;同時利用自身長期深入一線的工作經歷和專業,通過承擔科技創新智庫建設課題,為政府部門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參考;通過承擔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建設,及時傳遞來自企業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呼聲和訴求。搭建中法生態城與武漢大學對接的橋梁,組織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公益管理企業群,為企業做政策咨詢服務等工作。
很多企業的人問:你們是怎么活下來的?總看你們在做公益。看似很“傻”的馮俊蓮,真誠、專業的付出卻給了馮俊蓮的團隊前所未有的認可和回報。自離開原單位創業后,馮俊蓮個人當選為湖北省科協九大代表、武漢市科協九大委員、湖北省工商聯雙創導師、武漢市科協科技工作者調查站點負責人、武漢市創業導師團導師、武漢市蔡甸區政協委員、蔡甸區工商聯執行委員、蔡甸區新聯合副會長等。更難得的是,馮俊蓮們被武漢市科協認為是企事業科協工作接長的手臂,是市科協企事業部的兼職“五大員”(聯絡員、指導員、輔導員、宣傳員、服務員)。而這一系列成績和贊譽,無不體現著科協工作對企事業單位的重要,無不映射出科協工作的精彩,無不呈現出科協事業的輝煌,也在映射著馮俊蓮的成長與蛻變。

馮俊蓮(中)參加武漢科協第九次代表大會
如今,科協于她,如同放飛夢想的翅膀,讓她的人生在創新創業中如花綻放;她于科協,則如同推動石頭的嫩芽,讓中小微企業在傳統思維下推陳出新,形成“關注科協、關心科普、關愛科技工作者”的文化氛圍,科協在服務性、科技資源豐富等方面的良好形象得到進一步彰顯。然而馮俊蓮的夢也才開始,在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指導下,在湖北三峽工程考察中“自主創新,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需要自己拼搏”的總要求下,如何通過第三方技術管理的服務工作,幫助更多的科技型企業整合科協資源以促進自主創新,是未來她與科協的又一次啟航。
從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到一個科協工作者,再到科技管理創業者,創新始終貫穿在她的足跡中,而科協給了馮俊蓮一雙騰飛的翅膀,伴隨著她的成長,見證了她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