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梁宇 蔣昀赟
摘 要:《汽車文化》通識課內容多,選修學生專業多樣化,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從理論上對《汽車文化》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實踐表明,課程的教學改革從多方面出發,才能使學生科學學習,才能使學生綜合素質呈現新的面貌與變化。
關鍵詞:汽車文化》 通識課 教學改革
《汽車文化》作為一門通識課,不同于一般的基礎課與專業課,其面臨的講授對象來自于不同學科,知識背景不同,素質差異也較大,因此對該門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進行教學改革,并對此進行探討。
1 教學內容與參考書的推薦
《汽車文化》作為一門通識課,在內容上既要介紹汽車相關的基礎知識,又要體現汽車文化緊跟現代科技技術的發展成果與趨勢,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因此,在教學上要不斷更新充實教學內容,隨時把汽車文化學科中最前沿的技術補充進去。因此,作為一門通識課,考慮各個專業的學生的需求與背景,教學內容可以定為以下幾個部分:
1.1 汽車發展史
該部分主要講授汽車文化的內涵,介紹汽車的遠祖,美國歐洲汽車工業的發展,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與發展。
1.2 汽車的基本結構及原理
本部分內容主要介紹發動機的兩大機構五大(對于柴油機而言,四大)系統,汽車底盤的四大系統,與此同時,介紹汽車的動力性,經濟性,平順性和通過性相關知識。這部分內容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為學生今后買車,從事汽車相關行業的服務提供最基礎的知識。
1.3 汽車造型
汽車造型作為一個系統,除包含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因素外,還有最為關鍵的因素——人,社會未來發展趨勢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個人社會地位的變化。從世界各大汽車博覽會推出的多款新概念車看,現代汽車造型更具個性化和特色。汽車色彩的設計絕非隨心所欲,在設計汽車色彩時,應主要從汽車的使用功能、使用環境、使用對象、安全性和流行趨勢等方面考慮。
1.4 汽車知識
本部分主要介紹并欣賞各式各樣的代表最具先進技術的概念車,各種造型的老爺車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另外對汽車車標的圖形,所包含的的文化進行了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每一品牌的汽車所隱藏的歷史、文化等知識;還介紹了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車展,汽車運動,汽車城;最后介紹了汽車歷史上值得每一個人紀念的汽車名人。
1.5 汽車公司
汽車公司的創建,發展記錄了汽車工業的成長,該部分主要介紹了中國和外國一些知名的汽車企業,并引導學生思考我國汽車工業與世界汽車企業的差距,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1.6 汽車新技術
現代汽車,是現代技術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現代技術發展的動力。汽車技術的發展是人類文明史的見證。汽車工業還是首先帶頭應用最新技術的行業。組合機床、自動生產線、柔性加工系統、機器人、全面質量管理等新技術、新工藝,都是在汽車工業最先得到推廣和廣泛應用的。未來汽車的發展,還將推動各種高新技術和邊緣學科的發展。如材料科學、人機工程、電子技術、能源科學,以及汽車空氣動力學、車輛土壤力學、汽車輕結構學、汽車輪胎學等等。以上就是這部分的主要內容。
1.7 汽車評估
汽車鑒定評估是指專門的鑒定評估人員,按照特定的目的,遵循法定或公允的標準和程序,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汽車進行手續檢查、技術鑒定和價格估算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鑒定評估人員充分掌握汽車鑒定評估的基本理論知識,以保證其鑒定評估客觀、公正和合理。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學生也許會購買二手車、評估二手車,這是講授這部分內容的目的。
對于教學參考書,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實踐,于2016年3月由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汽車文化》一書,結合實踐,內容充實,數據新,建議選用。
2 教學改革探討
2.1 教學方法改革探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把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積極性。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了討論講座式教學模式。
采用討論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做法是:提前1-2周選擇當前社會上和汽車文化相關的現象,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組隊進行分析思考,在下一次上課過程中,老師隨機抽取同學(要求每一個同學都必須參加)進行講授,全班同學一起針對該組同學的問題進行討論。從以前的教學效果來看,達到了啟發思維,增進創新的目的。
講座式教學模式體現在上課的內容設置過程中,每一次課程內容為一個專題進行講授,這樣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一個有效的上課時間對汽車及其文化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在這樣的交流中學生拓展了視野,產生靈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曾不止一名學生表示在了解了汽車之后,想在今后從事與汽車相關的銷售,金融,保險服務以及改裝車設計方面的工作。這也體現出講座式教學模式對課程,對學生帶來的積極的影響。
2.2 教學手段改革的探討
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教學手段的好壞,對教學效果有相當大的影響。《汽車文化》的教學特點是:內容多,知識面廣,很多內容需要圖形,3D顯示,因此,現代的教學手段:多媒體(音頻、視頻),微課,網絡等都可以使用在該門課程的教學中。
2.3 成績考核方式的改革探討
成績考核與學生學習主動性密切相關,在以往的許多通識課程中,采取小論文的考核方式,造成學生上課不思考,不聽講,下課也不看書的現象,課程結束時,在網上利用“Ctrl C”、“Ctrl V”(即所謂的剪刀加漿糊)模式交差,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汽車文化》的教改中,提倡多種考核形式并存,即課堂討論20%、小論文20%,考勤10%,所學知識的考核50%組成。總之,靈活的考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了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汽車知識的結合,使考核成為正確引導學生學好《汽車文化》通識課的杠桿。
3 結語
《汽車文化》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不是單方面的,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課程的教學改革應從多方面出發,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科學學習,才能使學生綜合素質呈現新的可喜的面貌。
參考文獻:
[1] 李軍,梁宇,盧海峰,汽車文化[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3
[2] 高銀橋,汽車文化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3):89-93
作者簡介:李軍 梁宇 蔣昀赟,重慶工商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制造裝備機構設計與控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