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琰涵
摘 要: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中,我國改革開放走過了四十年。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來臨之際結合當前我國社會發展趨勢探討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國經濟領域的變化情況對優化我國經濟結構,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就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變動情況展開詳細探討,并提出具體的研究思路,供廣大讀者借鑒。
關鍵詞: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發展變化 問題研究
引言
經濟是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石,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決定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對于國家來說,經濟是基礎,政治、文化是上層建筑,經濟基礎規模的大小、質量的高低、效益的多少決定著上層建筑的建設形式,國家只有具備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形成較強的經濟基礎,綜合國力才能不斷提升。改革開放是黨和政府面對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及新時期歷史任務實施的對外開放政策,以全面改良社會經濟結構為基礎,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效益,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1]。
一、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從整體發展趨勢上來看,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規模不足4000億元人民幣,到2017年年底,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近83萬億人民幣,按同期匯率換算,達到了12.2萬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占世界經濟總量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16.32%,成為世界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從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從1978年到2017年年底,中國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5%,去除同期的通貨膨脹率,中國經濟實際增長速率高達10%。美國經濟戰略學家特拉斯說:“以超過5%的經濟增速在不到50年時間里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人類歷史上不曾有的奇跡。”從產業結構角度來看,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工業產值大幅增長,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化,產業體制改革也不斷加快,到2014年,第三產業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產業服務附加值也不斷提高[2]。
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從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效益角度來看,中國經濟近40年發展是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在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光有經濟數量上的增長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效益上的增長。從社會建設角度來看,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均生產總值僅為380元人民幣,相當于同期世界人均收入的1/12,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低收入國家;截止到2017年年底,中國人均國內生產值高達近6萬人民幣,人均產值將近9000美元,已經位列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社會經濟增長水平也不斷提升。在改革開放40年發展歷程中,中國有將近7億多人口脫離貧困。中國農村有將近4億人口擺脫貧困,這是人類歷史上不曾有的發展成就,也是改善人類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交通設施、基礎建設、民生、工農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證明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中產階級階層規模不斷擴大。在人口素質不斷提升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穩定的收入,物質精神生活形式也越來越豐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3]。
三、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從經濟增長質量角度來看,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實施40年的歷史進程中,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實施的各項舉措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實踐價值。在40年的風雨歷程中,中國經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思路。從經濟效益增長的整體角度來看,屬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日趨成熟,逐漸從重視經濟增長規模向重視經濟增長效益角度轉變,出臺各種推動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逐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改革開放初期,鑒于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的問題,中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處于粗放型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學家道格拉斯1995年指出:“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利于國家實現全民富有。”我國決策層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認識到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經濟體制不斷深化改革,我國在21世紀初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戰略,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2017年中共中央十九大會議上習主席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推動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逐步引導中國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減少由經濟發展引發的環境問題,逐步實現經濟發展戰略轉型,找到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道路。”在近十年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減少了將近50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綠色中國理念深入人心,在穩步提升中國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取得初步成效,中國經濟實現了高質量
增長。
四、結語
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40年歷史進程中,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落后貧窮半農業半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黨和政府在推動國民經濟實現高速穩定發展的同時,推動傳統經濟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擴大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所占比重,逐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型農業、新型電子工業等,推動經濟體制深化改革,注重經濟發展效益的提升,應用新的經濟管理理念,改變經濟管理模式,優化資源供給配置,推動國民經濟全面轉型。
參考文獻:
[1] 黃誠.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J].當代貴州,2018(27):77.
[2]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經濟發展”論壇舉行[J].新西部,2018(22):93.
[3] 張思平.深圳與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下)[J].特區經濟,2018(0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