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隆 編
同樣是球形的水果,為什么蘋果和梨的果肉,越靠近中心甜度越低;而西瓜則相反,越靠近中心,就越甜?
果實可以分為很多類型,類型不同,構造也非常不一樣。
從分類上來說,蘋果和梨屬于梨果,我們吃到的“果肉”,主要由它們的花托與花萼筒發育而來;靠近種子,感覺“酸”的,則發育自另一部分——子房。
而西瓜則屬于瓠果,且是瓠果當中較為特殊的一種。我們吃的“瓜瓤”,是它膨大的胎座——簡單來說,可以認為是產生種子的地方,即“植物胎盤”。這也能解釋為何西瓜的瓜籽分散在瓜瓤中,而哈密瓜、南瓜、黃瓜等其他瓜類,瓜籽都集中在中心部位,因為它們并無發達的胎座。
由于是不同的器官部位發育而來,含糖量存在差異,也就變得比較好理解了……但這還不夠,我們得再來看下,這些果實積累糖分的方式。
果實積累糖分的過程牽涉到許多途徑、部位、各種酶類,十分復雜。所以要再強調一下:目前的研究進展尚有限。
現階段我們一般認為,果實積累糖分的方式有3種:淀粉轉化。先積累淀粉,然后降解為可溶性糖,如香蕉;直接積累,不經過淀粉,直接積累并運輸糖分,如西瓜。(也有人認為西瓜屬于中間型,但研究表明其果實生長期間只有早期合成少量淀粉。)
中間型。可以認為是1與2的過渡或綜合體……比如蘋果和梨。
蘋果和梨的合成途徑可能其實更傾向于淀粉轉化。且果實發育初期,因為本身含有葉綠素(青蘋果),所以可以進行一定的光合作用合成糖類,或許這也是造成外層果肉味道更甜的原因。
對于西瓜而言,糖分則是經由葉片合成,向果實傳輸;且早期以葡萄糖和果糖為主,成熟后期則在果實內部大量積累,并合成蔗糖。這也可能導致內部的糖分濃度高于靠近表皮的部分。
因為西瓜的糖分合成與淀粉沒什么關系,所以光合作用就成為西瓜糖分的主要來源。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如果夏季多雨,出產的西瓜就沒那么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