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 郭晨露
前言:紡織業是浙江省傳統優勢產業,但在數十年發展過程中暴露出質量效益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標準是產業改造提升的基礎,標準水平反映了產業的綜合實力。本文通過國內外標準比對,力求找出差距,尋找對策,推動浙江省紡織業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改造提升。
浙江是紡織大省,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紡織品出口加工地區之一,具有行業集群明顯、產業鏈完整、專業市場較多的競爭優勢。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例保持在9%左右,織物、紡織紗線及制品出口額占浙江省出口總額的13.8%左右,并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46個紡織產業集群。
目前,國內紡織業標準已基本實現與國際接軌。截至2016年底,除不宜轉化的27項ISO標準之外,浙江省269項ISO紡織產品基礎通用標準已轉化239項。紡織產業標準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企業參與產業標準化工作程度較高。
紗線質量影響織造速度提高及織造過程穩定性,也影響織物的內在和外觀質量、染整過程及最終的面料性能。目前,我省紡紗企業參與制定了125項紗線國家和行業標準中的55項。
瑞士烏斯特公司以紗線基礎測試技術研究而著名,測試指標、試驗方法、檢測儀器等方面占據了國際標準話語權。我國最基礎的棉本色紗線GB/T 398-2008和FZ/T 71005-2014與2013版烏斯特公報比較,標準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1.行業、國家標準未納入一些先進性指標。烏斯特公報中紗線毛羽、紗線弱環強度等先進指標尚未轉化為國內標準,測試方法和儀器缺少相關研究支撐。
2.紗線國家、行業標準重要參數指標值較低。上述差距折射出我國紗線特征指標、測試方法和測試儀器等領域研究薄弱。
織造處在紡織產業鏈的中端。浙江省企業參與制定630項國家標準和行業紡織品標準中的267項。
1.坯布標準比對。坯布作為中間產品,上下游主體都是企業。浙江省織造成品——坯布產量占全國20%以上。國際上主要通過確定驗貨的方法標準,倒逼企業控制品質,最為常見是四分制評分法。與國際商業活動中廣泛接受的美國標準ASTM D5430-2013相比,我國的GB/T 406-2008坯布標準對坯布的品質控制要求較低。
(1)美國標準等級控制嚴。我國坯布標準僅對明顯疵點按長度進行評分,對不明顯疵點不評分;而美國ASTM標準對只要看見的疵點就評分,明顯要求嚴于國內標準。因此,供貨方只有提高品質才能取得較好效益,否則只有降低等級、攤薄利潤。
(2)美國標準對坯布的質量要求高。我國坯布標準按用途分漂白、染色、印花三檔。不同用途疵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而美國ASTM標準不論坯布后續用途,統一外觀質量要求,提高了對坯布質量要求。
2.織造技術比對。浙江省織造技術水平居于國內領先地位,紡織機械行業企業數、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等指標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前三。但是織造技術關鍵性能指標與國際領先水平還有距離。
印染整理處在紡織產業鏈的后端,其水平決定了最終面料的安全生態性能及各項理化指標。
1.生態安全指標控制要求總體低于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注重對印染整理最終產品——成品面料安全指標的控制,制定了相關強制性標準,規定了增塑劑、重金屬和禁用染料等32種有毒有害物質限制使用要求。目前,國際上控制最嚴的是歐盟國家,如歐盟REACH法規。2016年12月發布了第16批高度關注物質SVHC候選清單,涉及173種物質,成為我省紡織品出口的主要壁壘。
2.染整助劑、染料特性指標上低于國際先進水平。我國現行染料產品標準378項,染整助劑標準只有73項。國際上通常以染料中間體標準和檢驗方法標準為主,標準難以對應分析。國外高日曬染料、高水洗牢度染料質量以及染料純度等優于國產染料,使用國外染料色牢度比國內高0.5~1級。
3. 浙江省環境保護標準已走在全國前列,部分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全力實施“五水共治”和大氣污染防治,整治重污染行業。針對印染過程廢水排放,我省相關標準指標比發達國家更為嚴苛。
1. 制定全省紡織產業標準提升規劃。圍繞“原料—紗線—織造—印染”全產業鏈,推動行業主管部門研究制定浙江省紡織產業標準提升規劃,構建符合浙江省紡織業特色的現代紡織產業標準體系,重點解決標準交叉重疊、上下游不匹配和主要環節標準水平低等問題。
2. 優先將紡織業關鍵技術和標準研究列入科技攻關計劃。如在紗線領域,圍繞烏斯特公告,推動省內紡紗企業、高等院校、紡織檢測機構和儀器設備生產廠家等協同開展標準創新,破除國外企業在紗線測試方法和檢測設備上的壟斷,形成與浙江省紡織業地位相匹配的技術和標準話語權。
3. 強化技術性貿易壁壘應用體系的研究。鼓勵科研院所、企業研究分析國際技術法規和先進標準,把國際技術性貿易措施逐步轉化為引領浙江省產業提升的推動劑。
4. 建立標準動態反饋機制。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讓各方主體有順暢的溝通渠道,形成標準問題數據庫,高標準時效性和適用性。
1. 引導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全面對標、采標、提標。鼓勵企業實施和制定高水平標準,提升與國際先進標準水平的一致性。
2. 發揮政府產業基金的杠桿作用。以先進標準實施為切入點,撬動紡織企業實施以智能化、數字化和低碳化為代表的技術改造,加大紡織企業標準化人才、技術引進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3. 完善產業標準激勵機制。建立先進標準事后補助機制和標準創新融資增信制度,激勵企業將創新成果和先進技術轉化為標準。強化企業協作,發揮浙江省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加強中小企業配套服務,形成協同發展的優質產業鏈結構。
4. 強化標準激勵和倒逼功能。以先進標準實施為抓手,引導企業開展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扶持優勢企業做強做優,倒逼低端企業改造提升。
1. 構建紡織消費品識別體系。探索實施標準領跑者制度,以標準化推動品牌化,打造一批紡織產業先進產品,唱響“浙江制造”品牌。提升浙江省紡織產業標準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水平,逐步在絲綢面料、針織品、家用紡織品等優勢領域,開展主要貿易國標準互認工作。
2. 努力在優勢領域率先突破。占據標準話語權,進一步增強浙江省紡織產業優勢,提升市場競爭力。
3. 加大“浙江制造”標準實施力度。樹立標準營銷理念,推動紡織產業更多企業實施“浙江制造”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