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翔
主持人語
分數體現的是一種基本教育公平,它是打破社會階層固化、促進人才脫穎而出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分數的局限性逐步暴露出來,甚至一度和應試教育畫上了等號。
在推進課程改革、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當下,教育評價日益豐富而多元。我們期待通過教育評價的創新與改革,給教育、為學校營造一個寬松而和諧的發展環境,進而助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早日實現。
教育的初心,是為了每一個孩子更健康、更幸福地成長。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發展的結果,更要強調學生成長的過程,讓學生不僅獲得知識,發展體能,更形成健康陽光的個性。學校要從品德發展、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分項評價,讓評價內容的基本內涵、指向和觀測點,著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活潑大方的性格、文明儒雅的舉止、才藝兼備的能力、勤奮包容的品格”的人。
道德修養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立德樹人須正本固元。學生的道德修養主要在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公民素養、人格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我校重視禮儀教育、習慣養成教育、公民意識培養,圍繞“文明班級”的評比來促進班級養成教育的常抓不懈。圍繞“文明個人”“誠信少年”的評選活動開展榜樣引領教育,開設道德講堂,對學生的禮儀、公德、習慣養成進行知識的普及。強化升國旗儀式的禮儀教育,全體教師著正裝參加升旗儀式,在國旗下給學生放樣子。堅持開展“紅五月歌詠比賽”“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緬懷英烈”“參觀地方城市博物館”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利用游學,開展跨區域、跨境的文化交流社團活動,對學生進行國際禮儀教育、宗教信仰與文化習俗教育等。學校“五證少年評選”的德育機制,致力于提升學生自我認識能力,培養學生主動規劃意識,指導學生規劃實踐,將發展規劃的學習、制訂和實踐,置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和評價的頂層,并使相關教育、指導活動課程化,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有目標地發展自己。2014年,我校學生團隊參加“江蘇省首屆未成年人禮儀風采大賽”,獲一等獎。
心理健康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而初中正是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階段。為把脈青春期學生的個性特點、生理和心理動態,我校創新啟動“青蘋果健康援助”行動,積極構建以家庭為基礎、學校為重點、社區和社會公共服務中心為平臺的多方聯動新格局,有效預防青少年因心理因素、不良生活方式而導致的心理疾病的發生,幫助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構建了多方參與的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定期研究制訂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活動方案,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多渠道多形式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各學科教學中。積極開發心理健康校本課程,充分利用每年的校園文化藝術節、校報、國旗下講話、校園網絡電臺、板報宣傳櫥窗、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進行立體化健康宣傳教育。學校專門編寫的《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主題班會設計》,針對青春期學生可能會有的困惑,有針對性地設計了32個主題班會活動,引導學生熱愛生命、悅納自己、融洽他人。正在開展的系列化、課程化的健康教育,減輕了學生的精神壓力,改變了學生的不良習慣,讓學生克服了情緒上的波動,提高了抗挫折能力,改善了人際關系,增強了責任感。作為“江蘇省健康促進金獎”學校,我們打造了蘇北一流的“青少年健康援助中心”活動基地,功能完善,設備齊全,融電化教育、個別咨詢、圖片展覽、宣傳培訓、心理咨詢和情感疏導于一體,揭開了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神秘面紗,對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健康人格發揮了積極作用。
學習的能力遠比分數更重要。在教學活動中就是要形成學生自主有效的學習方式,保障每個學生與生俱來的“學習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學會”的同時“會學”。一方面,我校以學科組為依托,開展各類具有學科特色的活動,如數學競賽、雙語讀書節、書法競賽、書法等級考試、繪畫比賽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設“自助書吧”,鼓勵學生閱讀經典,積極營造書香校園氛圍。志同道合的學生建立學習社團,拓展學習的領域。另一方面,我們著力“基于團隊互助的共生課堂模式”的打造,努力優化教與學。各備課組圍繞知識點、重點、難點、易混淆點、應測試點、應拓展點、學生活動設計點,對教師個人的備課思路、作業設計進行研討,形成組內共識。按教學要素的不同,各個備課組認領不同的研究任務,采用合作探索、資源共享的方式,及時總結經驗,逐步形成具有學科特點、學段特點的課堂模式雛形。在課堂模式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的基本理念是:學習是不可替代的,教和學是互應互生的,教與學角色是可互換的。為了拓寬學生的學科知識,激發其探究更廣泛的“新知”的內在動機,老師提供來自課堂、日常生活及社會實踐中的廣泛資源,并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為學生探究學習給予方向的指引、方法的指導。構建家校互動、社區聯動等平臺,拓寬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探索個性化學習方式,使學生的潛能開發真正得以實現。
藝術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培養其對藝術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我們鼓勵每一位學生擁有一項長期堅持的愛好與特長,以學校的各類興趣社團為依托開展活動,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構建特色學校的過程中,我校重視藝術教育,重視學生藝術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藝術課堂教學,提高全體學生的藝術修養,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追求讓每一個孩子都“熱愛藝術、創造藝術、享受藝術”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的品質人生奠基。學校專門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的“藝術教育領導小組”,對藝術教育工作進行宏觀指導與調控;教導處作為具體的策劃、指揮和聯絡部門,對藝術教育工作進行統籌、監督與考評;藝術組作為具體的實施部門,分工有序、合作高效地開展各項藝術教育工作,用優雅的藝術課堂濡染學生,用優美的校園環境熏陶學生,用繽紛的藝術賽事提高學生。藝術教育業已成為展示學校風采的一個靚麗的窗口,不斷開創“高品位”的新局面,不斷抒寫“有特色”的教育傳奇。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論》一書中指出,“生活即教育”,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所在。教會學生走向社會、學會生活的能力,這才是教育的真諦。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學做須合一。我們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主要反映學生的創新思維、動手操作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和實踐體驗經歷等,重點記錄學生參與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競賽活動、創造發明、綜合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情況。這些要求對于引領中學生開展各種素質教育活動,促進校內外教育相結合,實現全面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目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校長年開展學生志愿者服務,讓“小紅帽”們走出教室、走向社會。站上交通崗,走進社區,進行義務勞動,讓孩子懂得擔當、學會分享。組織學生開展“走進福利院”活動,讓他們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懂得憐憫、學會感恩。多年來,我校的“走進素質教育基地”活動,已實現了從“形式”向“儀式”的過渡與轉型。每年,學校帶領初一新生赴素質教育基地培訓,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學會獨立。我們“推倒校園圍墻”辦教育,本著“育人為本、安全為首、德育為重”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從學校走向廣闊的社會,從課堂走向豐富的生活,從書本走向繽紛的實踐。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全方位開啟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團隊互助精神與責任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科技是國之“利器”。學校科技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實踐,是提高學生整體創新素質的有效手段。我校加強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全面實施科學素質教育。每年舉辦以“科技、探索、創新”為主題的科技周活動,讓同學們升華課內知識,拓寬視野,培養思維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科學素質得到了全面提高。我們的科技創新活動,不只是少數拔尖型學生的主戰場,而是面向每一位學生,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平等的學習科技、展示創意的科技游樂園。為了深度激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我們每年還專門邀請模型專家到學校助陣,為師生帶來“虛擬飛行航模操作表演”,充分激發同學探索科技奧秘的熱情。“江蘇省流動科技館·東臺分館”落戶我校,更為學校創設了良好的科教氛圍。作為“江蘇省科技教育示范學校”“江蘇省科技教育實踐基地”,學校在科技創新教育上成果斐然:教師獲得“江蘇省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多名學子在歷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金鑰匙科技競賽等科技類賽事中,獲得特等獎、一等獎;一大批具有科技素養的小小科學家脫穎而出。一系列的科技創新教育,讓學生從小樹立科學思想,養成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成為祖國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分數之外還有什么?分數之外還能怎樣?我們不斷追問,不斷探索。我校的“六看”評價框架,為學生成長找到了方向。它充分喚醒學生內心的真善美,培塑學生外在的精氣神,讓家長有了驚喜和期待,讓學校更具溫度和激情,讓分數之外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