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瑩,劉佰龍,王志曉
(中國礦業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學科工具和平臺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意識與能力”[1],即通過信息技術的幫助實現學生更好的自我學習和自我發展。網絡學習空間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虛擬學習環境,如今網絡學習空間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主要陣地,學生自我展示的首選平臺。基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理念,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深入研究和探討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并將其應用于計算機學院卓越工程師班的Web應用開發技術課程中,創新教學模式,可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結合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勢提出的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核心是將課堂時間的一半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將教學在時間上劃分為清晰分離的3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也稱為PAD課堂[2]。這種教學方法一經提出就被多所高校教師采用并實踐,如文獻[3]中將對分課堂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文獻[4]中將其應用于高等數學、文獻[5]中將其應用到高級語言的教學中,調查研究的結果證明此教學法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國原創的對分課堂在中國高校受到如此歡迎主要有兩大原因:①對分課堂可以有效彌補單純采用傳統講授式課堂教學與討論課教學模式的不足。傳統講授式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主動性低,難以培養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討論課教學模式,課堂大部分時間用于討論,講授過少,不能充分發揮教師價值,并且具體的實施方法也不適合中國學生的現實情況。②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將“學生討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秉持“以學生掌握為主”的教學理論,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又兼顧課堂教學,使課堂內容安排和時間分配更加科學合理,可有效地避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也避免“討論式”課堂中教師不能充分發揮教學價值的現象[6-7]。該模式可平衡學生的討論環節和教師的傳授環節,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陳述觀點、互相競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合作創新能力,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Web應用開發技術課主要講授Web設計開發的原理和相關技術,課程知識點較為繁雜,讓學生在有限課時內掌握開發Web應用程序的技術路徑極其重要。對分課堂教學法可以將開發中所涉及的各知識點在課堂上講授,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系統地學習。
根據對分課堂的原理,基于網絡學習空間設計的教學模式流程如圖1所示,對分課堂的實施分3個階段進行。

圖1 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1)講授階段。該階段教師需要在課前設計課程、制作課件、設置問題并用“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提前向學生推送預習課件;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基本框架和基本概念、知識點的邏輯脈絡,著重講授重點及難點,指明學習目標。學生通過學習教師推送的預習課件,能夠了解下一次課的學習內容,對比查找自己知識儲備的不足,完成知識的第1次內化。
(2)吸收階段。學生在課堂上理解教師講授的基本框架和掌握本部分的知識脈絡;課后給學生一段時間,讓其根據此次課講授的內容,查找學習資料,分組準備下次課討論的素材,為下次課堂上的討論奠定基礎。學生通過課中研學加固知識的建構,通過課后的小組協作搜集學習討論課所用的材料,進而增加彼此的交流與評價,組員逐漸形成共同的合作意識與文化氛圍,完成知識的第2次內化。
(3)討論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展示小組項目成果,其他小組的學生在此期間可以使用“雨課堂”提供的彈幕功能實時互動。此時學生對上堂課講授的知識已經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在表達、分享學習心得,解答其他同學提出的疑問的過程中,學生進行自我展示、評判他人、創造應用、加強群組間的協作,從而加速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完成知識的第3次內化。
以中國礦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卓越工程師班為實踐對象,Web應用開發技術課程為專業課,總課時為32學時,每周2次課。該課程教學內容包含3部分,第1部分為前端的開發技術,包括 HTML5、CSS3、JavaScript腳本語言,第2部分為服務器端開發技術,第3部分為Web開發新技術介紹。由于課時有限,選取8個學時進行討論,具體安排:第1部分前端技術課堂講授8學時,每講授3學時集中安排1個學時的討論課;第2部分分配16學時,每講授3學時集中安排1學時的討論課;第3部分分配8學時,其中講授4學時、討論4學時。學生每3~4人為一組,全班共分為8組,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討論的素材,討論課時每組選擇1名學生上臺分享學習心得體會,提出疑問和困惑,其余各組學生一起討論,然后由1名學生作總結。在本次教學模式探討中,將“雨課堂”的網絡學習空間與對分課堂相結合,將在線教育和實體課堂的優勢相融合,并通過以下幾個主要功能,實現全新意義的混合式教學。
(1)在講授階段、吸收階段利用微信推送教學資源。教師將課前預習PPT、課堂同步PPT、限時完成的測試題、布置讀書筆記等教學資源通過微信平臺發布給學生,還可以設置提醒功能,督促學生按時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如圖2所示。
(2)在討論階段,使用“雨課堂”的彈幕功能進行實時問答互動。一組學生在上面分享前一階段學習心得時,其余學生可通過手機實時反饋討論的內容,以頭腦風暴的方式促進課堂問答互動,最后采用投票的方式,由學生評選出各個階段最優秀的小組。
卓越工程師班的學生共29人,為小班授課,學生之間非常熟悉,有利于學生進行討論和開展合作。課程開設在第6學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心智發展較為成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在學習相關前導課程的基礎上,具有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經驗和工程管理的經驗。在硬件方面,中國礦業大學為提高廣大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更好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促進信息技術和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引入了“雨課堂”。為了了解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于Web應用開發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本研究在課程結束后,對29名學生使用“雨課堂”的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問卷中,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從10個方面調查學生關于新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見表1。
從表1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對于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大多數學生表示非常喜歡、喜歡新的教學模式(共96.55%),有少數學生持一般態度(3.45%),沒有不喜歡或者非常不喜歡的學生。學生的總體滿意度均值為4.51,標準偏差為0.3961,接近五級量表最高等級即非常滿意,說明學生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滿意度較高。

圖2 “雨課堂”效果圖
以新興的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為載體,將基于網絡空間的教學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有機融合,進行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并將該教學模式應用于卓越班Web應用開發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新的教學模式可以增強學生的課堂主動參與意識,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并針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有助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協作意識,培養造就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在豐富教學資源、新的教學模式等方面繼續完善。

表1 Web應用開發技術課程滿意度調查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