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立,何曉琪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4)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標志著“精準扶貧”概念的產生。在2015年11月的中央扶貧開發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2015年,浙江省宣布全面消除了家庭居民人均年收入4 600元以下的貧困現象,扶貧工作揭開新的篇章,也逐步摸索出一條充滿浙江省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本文基于浙江省26個欠發達縣域的調研資料,分析浙江省推進精準扶貧的實踐路徑,并提出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1.扶貧對象被“漏統”或“錯置”。浙江省已對扶貧對象開展了建檔立卡工作,但仍存在扶貧對象被“漏統”或“錯置”的問題。在規模“總量控制”情況下,由于指標有限或是在主客觀因素的干擾下,縣、鄉鎮、村在上級分配指標基礎上進行的對象識別可能導致一部分貧困戶落入瞄準范圍之外。調研發現,漏掉一些貧困戶或是錯給非貧困戶的現象依然存在。一是因為群眾對于扶貧識別工作關注度不高。例如,仍有一部分貧困群眾并不了解建檔立卡的具體流程。二是因為扶貧各相關部門的數據尚未有效整合。雖然低收入農戶數據庫、低保數據庫、殘疾人數據庫、助學數據庫等數據庫已初步建成,但尚未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使得精確識別扶貧對象困難重重。
2.幫扶措施針對性欠佳。調研發現,絕大多數扶貧政策和措施側重于物質扶貧,而在幫助具有長期脫貧意義的教育扶貧、財產保險扶貧和技能培訓扶貧等方式落實程度還有待加強,這對于貧困戶實現長期脫貧是極為不利的。勞動力技能培訓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貧舉措,但在走訪中,多數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家庭成員未接受過勞動力技能培訓。缺乏針對性“造血式”的幫扶措施,使得許多貧困戶動力不足,長期脫貧相對困難。
3.扶貧動態預警機制不健全。動態管理的核心在于做到幫扶對象有進有退,然而,相關部門通常把重心放在識別出貧困對象并給予政策支持上,易忽略脫貧人口退出或二次進入的問題。實地的調查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不少欠發達地區存在著脫貧后仍享受扶貧待遇的現象。扶貧信息更新不及時,導致扶貧往往成為事后工作,缺乏前瞻性的動態預警。如何將處于貧困臨界線邊緣的農戶吸納進入動態管理體系,實現對貧困工作的事前預警,仍有較大的完善空間。
4.扶貧考核機制有待完善。調查發現,現有的扶貧工作考核重結果輕過程,過程性考核的實行有效性明顯不足,未將日常檢查、階段督查和年度考評相結合,尚未形成常態化考核機制。同時,現有的扶貧工作考核結果未充分地應用到識別、幫扶和管理全過程。例如,經常把考核結果與政績相掛鉤,重視考核而忽略考核所反映的問題,也缺乏針對資金分配、項目管理等方面的考核。
1.通過多方數據比對實現精準識別。精準識別是指識別出低收入家庭和人口以及找準導致其低收入的關鍵要素。為實現對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浙江在識別對象時,要求不再僅根據收入情況,而是涵蓋經濟能力、勞動能力、生產生活水平等多維數據。在農戶申請之后,駐村干部入戶通過對農戶自身、周邊群眾、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多源調研。與此同時,浙江省開展了低收入農戶建檔立卡,通過入戶調查、公示公告、復核審定等程序,以村民“公議公推”的方式精準確定扶貧對象,對象信息錄入獨立于統計部門的扶貧信息管理系統進行認定。而且,扶貧部門通過對民政、殘聯、教育、交管、人社等多部門的相關扶貧數據進行橫向比對,大大提高了扶貧對象識別的精準度。
2.通過幫扶措施供需匹配實現精準幫扶。精準幫扶區別于過去“一刀切”、大而全的幫扶內容和機制,而是根據扶貧對象實際致貧原因針對性確定幫扶責任人及扶貧措施。傳統粗放式和“輸血式”幫扶不能根本破解貧困,而精準匹配幫扶措施“供給”與低收入農戶“需求”,增強增收內生動力是治理貧困的關鍵。浙江以各地扶貧對象數據庫為支撐,根據低收入農戶不同致貧因素開展針對性幫扶。采取直接的危房改造和異地搬遷到戶扶持方式,解決開發條件缺乏問題;實施社會保障兜底式扶貧,保障無勞動力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實時提供面向低收入農戶勞動力的職業供求信息,提升人崗匹配成功率。以麗水縉云為例,當地政府免費為急需提高職業技能的低收入農戶開展燒餅師傅技能專業培訓。同時,創新以創業推動就業模式,鼓勵外出開店創業,若門店面積及小吃品種達到一定數量即可獲得補助,推動建設特色產業扶貧,帶動當地脫貧與增收,并在其他省市提供借鑒。
3.通過動態監控扶貧數據實現精準管理。精準管理是指運用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控扶貧對象信息,達到扶貧對象動態進入與退出。浙江省依靠統計部門建立的農村貧困監測調查網點,通過扶貧統計監測系統體系進行數據比對和查訪,若原有貧困戶已擺脫貧困狀況則將其調出貧困戶范圍,而符合扶貧標準的新農戶能夠再次進入。例如,淳安縣建立了完備的“發現機制”和基層干部“三認”服務機制,若農戶遭遇突發重大事件致貧,由基層干部核實情況,幫助提出救助申請,將中途返貧的對象重新納入幫扶范圍,利用“綠色通道”第一時間跟進舉措,減輕因病因殘導致貧困等低收入群體負擔。
4.通過創新考核機制實現精準考核。精準扶貧目標與扶貧工作開展所產生的效益具有多層次特點,而精準考核不再是單一的GDP指標。自2015年起,浙江省運用民生保障、生態經濟、居民增收等多元化指標,完善了指標考核體系。同時,還要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形成“干好干壞不一樣”的考核激勵機制,以激勵約束促扶貧,發揮考核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此外,浙江省以群眾滿意度為導向嘗試運用信息公開、第三方評估、群眾評議、民意調查、社會監督等多種手段讓群眾全面評價扶貧工作成效。例如,衢州市率先通過公開招標,委托第三方進行水庫移民群體生產生活情況及群眾滿意度的抽樣調查,有效掌握扶貧成效,反思措施現存問題,從而進一步優化扶貧工作。
1.構建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我國扶貧工作處于一個嶄新的階段,而大數據和數據之中所蘊含的信息價值是推動扶貧模式轉型的重要技術保障,大數據技術因而成為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轉型升級新的動能。目前,浙江省欠發達縣域的低保、救助、教育、醫療、慈善基金等扶貧信息數據,存在“信息孤島”現象。推進精準扶貧常態化,勢必采用先進大數據、互聯網及尖端移動網絡技術,推進扶貧大數據平臺建設,甚至有必要研發出適應移動終端的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從而為分析研判和精準決策提供更進一步的數據支持。
2.建立返貧動態預警機制。建立返貧動態預警機制,已成為助力精準扶貧常態化的新趨勢。通過對扶貧大數據的實時有效的分析,動態跟蹤貧困對象和極具脆弱性的脫貧人員的數據,及時評估反饋扶貧工作的階段性成效,分析其內在規律,解讀數據,迅速分析、調整扶貧資源分配流向,優化扶貧決策。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整個動態預警機制,充分發揮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等力量支持助力精準扶貧,真正做到幫扶對象有進、有出、無錯漏、有幫扶,形成一個良性的脫貧攻堅有機系統。
3.推進扶貧管理體制創新。扶貧模式創新作為系統性工程,更可以稱作是一項包含大數據技術與體制創新的系統創新。技術創新與體制創新只有聯動協調,才能創造出新的“政策紅利”和“技術紅利”,進而真正實現精準扶貧目標。相關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的模式創新,都應與相應的體制創新相配套。例如,精準識別不僅僅是扶貧海量數據的收集與甄別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逐步提升政府的數據分析、建模與解讀等大數據技術能力,以使相關管理人員能萃取、清洗、轉換、計算和分析這些大數據,進而挖掘出數據隱含的管理與決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