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玉
(第三軍醫大學政治理論與人文社科系,四川 宜賓 400038)
在當前的教育產業化和就業導向化的社會趨勢下,我國高等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育過程中,仍舊會出現重理論輕技能的問題,或是重專業輕思想等諸多方面,表現在學生的國家認同、人文底蘊、審美情趣、學會學習、社會責任、國際理解、科學精神以及身心健康等素質方面的不足。因此,教育界的相關人員一定要對此現象予以重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工作的主體,還應當對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工作的落實予以重視,教師需做好自我定位,將自身的社會價值予以凸顯,在技能型人才培養工作中踐行自我價值。鑒于此,筆者針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教師對于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影響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思政課程教師的工作與其他專業課程工作內容將會有相似之處,但是經過對比分析以后,會很容易發現,不管是從條件性知識所講的心理學教育知識,還是本體性知識所講的學科知識等,都會包括課堂情境和課堂背景。如若從培養目標和內容層面加以分析,教師在教書育人環節,通常都會更加強調理論性知識的傳授,思政課程教育的歷史任務和社會責任都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的精髓知識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1]。
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和專業課程具有緊密聯系,二者不可分割,但是從本質上來講仍舊有一定的差異。筆者首先對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特點進行分析和總結,其一,思政課程中,心理學知識、政治理論知識以及教育學理論知識;其二,也應有情境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技巧進行支撐;其三,應有品質、師德、意志等高尚的品德和內在素養的支撐,這些都是高校思政課程中教師和其他專業課教師的不同之處。換個角度來講,思政課程教育工作之所以難,是因為它不僅要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還要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和倫理課程的實踐,并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個性。這一過程,學生需要道德理論和社會主義理論的支撐,同時還要培養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2]。
對一種職業進行評判,可從社會被認可程度方面著手,同時還應對其所發揮的社會功能角度進行衡量。最近幾年來,信息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應用范圍也越發廣泛,教師的實踐教學過程中,人工智能給教師帶來了極其重要的助推性作用,但是也一定程度地削弱了教師的職能,其職業重要性一度被教育人員所質疑。不管從民族還是從國家或用人單位角度來分析,所需要的都不僅僅是工具型勞動力。因此,現階段的高校思政課程教師運用人工智能仍舊無法將傳統的思政課程取代,人工智能更多的是知識傳播的工具,學生通常在運用人工智能途徑完成信息傳遞工作時,學生要自行去判斷其中所蘊含的正面能量,還需要教師的引導,進行面對面的指導,完成對于學生的培育工作,發揮教書育人的智能。比如,學生在未進入到社會時,成長過程很容易體現出隨意性、盲目性,無法正確的認知黑白,全面的審視錯誤等。此時,思政教師應做好指引,使學生明確教師的不可替代性作用[3]。
所謂的“要素”,指的是客觀事物存在的最小單位,也是事務構成不可或缺的因素,這些要素可謂是最為基礎的單元,更是系統發展、產生和變化的條件。高校在進行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這些要素的保障性作用,雖說未能起到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和輔助作用,但是如若這些要素缺失,思政課程教師的教育方向和最終的效果也會無法得到保障,其中所包含的要素有動態的、完善的信息管理機制、信息反饋以及和諧的師生關系等內容。
我國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受到就業以及擴招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學生對于教師的認知力有所變化,教師缺乏原有的神圣感,這就會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形成諸多制約,同時也伴隨著“零師生關系”等許多問題,課堂之上“玩手機、睡覺”現象隨處可見,這些問題大多都是因為師生關系不夠融洽,教師沒有與學生及時溝通。因此,師生關系的構建,對于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極大影響,這些都是學生技能訓練和知識獲取的前提和根本。高校校園之內,師生之間關系的營造需要彼此尊重和信任,師生之間應學會教學相長,和諧的師生關系將會給人才培養工作的落實提供助推性作用。在此社會背景下,學生方可實現健康的成長和發展,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更多的尊重、愛戴和認可。由此可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謂高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條件[4]。
高校在進行技能型人才培養環節,思政課程教學工作,需要在牢固的師生感情基礎上,實現動態的信息反饋,逐步構建完善的信息管理機制,借此高效地完成信息管理工作。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的成長過程進行把控,針對性地擇選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最終更能順應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要[5]。
思政課程教師對于技能型人才的影響,將會體現在教育化境以及其他諸多動態因素中。因此,需要思政教師在進行技能型人才培養工作中,應對這些動態化的信息進行全面的管理,而后方可更好地面對這些未能預知的變數。這樣的動態信息管理方式,將會給高校技能型人才培養工作的落實奠定堅實的基礎,思政課程教師也好對癥下藥,對教學工作和教育方式及時更新,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培育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是高校完成教書育人任務的重任。可見,動態信息管理工作機制以及信息反饋是高校思政課程教育的保鮮劑,也是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6]。
從民族和國家的發展來說,技能型人才培養工作是社會運作和發展中的必然元素,也是涉及面較廣的系統工程,應當由社會各個方面提供動力,并且需做好配合和統籌才能夠工作。高校方面要給以重視,教師也要履行自身的職責,體現自身的引導性作用,意識到高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在進行技能型培養環節,對于最終的教學效果具有極大影響的因素有企業、社團、政府以及教師等等。要想將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到實踐中,就要求這些因素進行充分配合,做好社會主流媒體的引導工作,將思政理論教育的教育作用發揮出來,對傳統的教育方式和內容予以更新,最終形成一個系統的合力,將這個合力的價值予以凸顯。作為技能型人才的動力源泉,思政課程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著主角的角色,在此教育氛圍下,學生才會得以茁壯成長,最終在進入社會之后也會成為各個領域發展中的接班人,彰顯社會的引領性作用。由此可見,多方參與可謂是高校實施思政教學工作的動力和源泉[7]。
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當做到“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當前的教學之難,不僅體現在知識價值的傳授,同時也容易受到信息技術等諸多因素的沖擊,很難形成統一、獨具特色的教學體系,尤其是在今天高校校園之內,學生的價值觀念、知識結構以及身心發展等均受到影響,這些學生的教學工作也就變得格外復雜。因此,教學工作的落實過程將會極其艱難而漫長。
思政課程的教師對于學生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工作影響將是極大的,師德高尚、充滿親和力以及業務精湛的思政教師,可以體現自身的專業特長,同時也可發揮引導性作用,培養學生具備積極進取的態度和人格魅力,對學生產生切實的引導。教師給學生的影響應當是正面的、終身的,做到以身作則,通過自身的示范性作用,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促使學生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樣的思政教育方式,方能適應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要,使技能型人才培養工作的落實方向更為準確,這也是檢驗思政教師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當前新課改要求不斷落實的教育氛圍下,高校的思政教學工作的落實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應當對高職院校教師給最終的教學效果所帶來的影響予以明確,將輕技能、重專業問題予以規避。教師應從自我做起,從品質、師德、意志等多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培養學生實現全方面的成長。尤其是在現階段就業導向化和教育產業化的形勢下,高校進行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視思政教師的影響力是根本。本文對此問題進行著重探究,希望給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穩健發展提供相應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張.基于GROW模型的高校政治理論課程創新研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J].學理論,2014,(33):214-215.
[2]冉海濤.高職院校師資需求下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困境與對策探究[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6,(9):120-121.
[3]張夢.試論思想政治課教師在高職院校中所扮演的角色[J].改革與開放,2012,(8):175-176.
[4]曾晶,詹嘉儀.以加強“三型”黨組織建設促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J].科教導刊,2017,(5):88-89.
[5]韓景新,曹連平,胡向明,等.高職院校教師聯系學生制度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J].改革與開放,2013,(2):149-151.
[6]秦端茜.以團校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三三制”教學模式路徑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7):80-82.
[7]戚玉蘭,魏榮,張麗蓉,等.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14-118.